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助推西安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
2016-10-22王宇红冶刚
王宇红+冶刚
摘 要: 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内容,历史上丝路国际科技合作已有先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西安新起点国际科技合作具有政治互信、经济互利、文化互通的特征,在充分发掘合作的区位优势的基础上,应确立继往开来、全面开放、合作共赢的合作目标,明确企业、政府、高校在国际科技合作过程中的角色定位,统筹优化科技资源及合作优势,为促进西安新起点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 丝绸之路经济带; 西安丝路新起点; 国际科技合作
中图分类号: D569;F202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11/j.cnki.sxsx.2016.03.010
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访问时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是在古丝绸之路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西安位于中国版图中心,拥有地理区位优势、历史文化优势和科教资源优势,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城市的不二选择。当前西安开展的国际科技合作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是丝路技术交流历史悠久,新时期科技合作前景广阔;二是科技合作实质性推进,科技合作领域日益广泛;三是科技合作交流的深入促进产业全面升级。[1] 因此,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大背景下,开展与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科技合作,是深化西安新起点城市经贸合作和提升城市软实力的有效途径。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的历史与现实
从人类文明史上看,古代丝绸之路作为东西方文明互通有无的华彩乐章,使分割的地理单元借助丝路商旅被连为一体,不同文明的智慧先民将其创造的各种物质产品远播异域,对亚欧大陆各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丝路沿线国家间相互依托式的以贸易、技术、文化为主要形式的双向合作经由丝路的拓展长久不衰,使丝路商旅成为中西文明交流的重要渠道,从这个意义上讲,丝绸之路经济带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具有很深的历史渊源。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的历史溯源
古代世界各国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不同,尤其在气候土壤,矿产能源方面的显著差异,造成了不同文明之间农业及手工业发展水平的高低之别,从而出现了科技合作交流的需要。古代中国长期处于世界文明
前列,各国仰慕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纷纷与中国开展合作,尤以丝绸之路为代表形成了巨大的国际贸易及科技合作网络。古代丝绸之路交往的历史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 丝绸制品及丝织技术的初步传播。汉武帝派张骞持节出使西域,由此开辟了闻名遐迩的“丝绸之路”,从此大量绚丽的丝织品、瓷器以及茶叶作为优势产品通过这条道路远销中亚、西亚、欧洲,极大改善了当地人们的生活质量。公元3世纪后期,罗马每年都要支付2000万美元的黄金以弥补巨额贸易逆差。[2]后来随着丝绸制品大量传入,平民阶层也开始穿戴丝质衣服。不仅如此,后来进口的原丝在当地实现了深加工,即“常利用中国缣素,解以为胡绫绀纹。[3] 亚历山大城成为丝路西端重要的丝织品交易中心之一,后来提花机、水平织机、踏蹑等丝织品技术设备相继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亚、埃及,推动了当地丝织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西域的汗血马、苜蓿、棉花、葡萄、石榴、毛织品等相继传入中国,也极大丰富了中国的物产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2. 丝织技术的继续传播和手工业技术传播。进入唐代以后,我国的丝织技术已非常成熟,不仅名目繁多,花纹绚丽,织工繁杂,技术多样,包含锦、绣、绫、绢、纱罗等品类。在技术上又有蜡缬、夹缬、绞缬和染缬等成熟技术。除过唐帝国与阿拉伯帝国官方丝绸贸易,那些散居于巴格达的中国工匠也设计和制造丝绸制品,京兆人画工樊淑、刘仳和河东人织匠乐环、吕礼就是公元8世纪中叶在库法传授丝织技术和美术工艺的名手。[4]公元 6 世纪时中国丝绸技术传到了中东,公元7世纪传入波斯地区,后来经历了一两百年的发展,中东已形成完备丝绸产业和丝织技术。在手工业技术方面,据历史记载,在怛罗斯大战中战败的大量唐军手工匠滞留于阿拉伯地区,他们身怀先进的手工制作工艺,很快造纸术、制瓷技术在阿拉伯地区广泛传播,另外,以香料、宝石、手工业产品、农业技术等为载体,域外大量物种和商品沿着丝绸之路向东传播,输入中国,文明之间相互交融。
3. 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发展和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宋元时期,随着中国经济中心的南移,贸易合作也逐渐由内陆转向港口,在造船技术及导航技术不断成熟的背景下,海外贸易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宋代在港口设立市舶司,专事“掌蕃货、海舶、征摧、贸易之事”,从广州、泉州、杭州出发的船队可以抵达南洋,中东及非洲东海岸。由于宋窑烧造技术的进步与成熟,使宋瓷在海外需求量很大,商人不惜以囤积居奇的方式图得海外重利。南宋赵汝适所著的《诸蕃志》,详细列举了当时亚洲15国都用瓷器进行贸易的盛况,可以说,海上丝绸之路的陶瓷贸易对古代中国与世界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产生了积极影响。较之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由于成吉思汗征西,出现了短暂的繁荣,但形式也以边境贸易、朝贡贸易为主,贸易商品以牛、羊、马等牲畜和珍宝、玉器、水晶等奢侈品为主,虽然也有欧洲和中西亚商队往来其间,其繁荣程度已远不及汉唐。尽管如此,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出超局面一直延续到19世纪鸦片战争爆发。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的时代特征
近年来,美国在重返亚太的过程中,推出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和“新丝绸之路计划”,都把中国排除在外。[5]在这种形势下,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开展区域内的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对于瓦解美日的战略围堵,巩固中国的经济安全与国防安全,具有重大战略价值。而开展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科技合作也蕴涵其时代特征,即政治互信,经济互利,文化互通。
1. 政治互信。不可否认,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国际科技合作,既有中国、俄罗斯这样的地区影响力大国,也有中亚、西亚许多发展中国家,综合国力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是否承认各国作为合作主体的平等地位,将是合作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建立互信机制尤其重要,必须在国家战略、外交政策和安全策略上做好文章。国家战略方面,国际科技合作中必然涉及主导权的问题,也就是国际科技合作产生的利益分配问题,我们应争取做到以实际利益为基础,避免大国霸权的思维,不务虚名,不图短利,目光长远,以丝路沿线各国普通民众的幸福生活为根本,做好各项国际科技合作工作。外交战略方面,我们应该看到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科技合作涉及国家和地区组织众多,和平的国际环境对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极为重要,我们要积极贯彻不结盟、不称霸的原则,在合作过程中面对各方利益分歧,以务实的态度开展周旋磋商,善于凭借上合组织等各种国际政治经济平台,进行对话协商,使他国降低政治戒心,实现合作共赢。安全策略方面,我们要认清宗教恐怖主义和民族极端主义仍然存在于丝路国家并威胁各方合作,只有加强各方合作,真抓实干,才能为丝路科技合作提供安全环境。
2. 经济互利。一方面,中亚国家产业结构单一,制造业与加工业发展相对滞后,当前正面临产业结构及工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中国也面临产业经济结构重组优化的问题。因此,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目的也在于经济互利,表现在产业结构、资源开发和生产技术等多方面。产业结构方面,既不效仿欧美的产业空壳模式,也不能让合作国沦为价值链低端的廉价劳动力市场,而是要结合各国国情和发展实际,鼓励创新精神,坚持以民生为重,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制造业的科技水平与科技含量,使国际科技合作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新路径;资源开发方面,要吸取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善于利用资源、保护资源的长处,积极大胆开拓创新,利用新资源的同时加强能源的深加工,并综合利用法律金融等手段保护丝路沿线国家科技资源的可持续开发;生产技术方面,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市场,通过提升微观企业生产加工技术,提高区域整体创新力,建立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设立丝路科技基金,采取必要措施为丝路沿线企业的科技水平提升提供服务。
3. 文化互通。古代丝绸之路历来是文化之路,不管是东传的佛教、伊斯兰教、希腊罗马文化,还是西传的四大发明、儒家哲学,无不折射着东西文化的交汇融通,而丝路经济带的国际科技合作也要实现文化互通,这体现在意识形态、文化习俗、民众惠益三个方面。在意识形态方面,不主动搞意识形态扩大宣传,汲取古代宗教宽容之道,互相尊重各个国家现有社会制度和宗教信仰,与此同时也要在理论和实践上反击极端主义的威胁,打击个别国家的不良野心,维护丝路科技合作的良好秩序;在文化习俗方面,认真研究丝路沿线不同民族的经济发展特征和民族心理,尊重各民族文化习俗,倡导自尊自信的交往态度,充分利用好国内外智力资源,为中国企业开发中亚各国市场和科技合作提供便利。在对待普通民众方面,丝路国际科技合作应该给当地百姓带来持久实惠,为沿线人民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和充分的就业机会,利用一定的帮扶组织和金融服务便利当地人民,利用当地传播媒介宣传中国文化,增进中国人民与丝路沿线各国人民的友谊,创造新的丝路文明。
二、深化国际科技合作与西安建设丝路新起点城市的关系
国际科技合作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巨大促进作用,西安不仅是古丝绸之路起点,更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城市,西安市已编制完成了欧亚经济综合园区核心区规划,专家也已经通过评审,并争取更多的国家政策支持和境外经济技术合作。西安高新区、经开区更是利用高技术产业聚集优势和科技输出优势,与周边省份和国家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因此,厘清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西安建设丝路新起点城市的关系,将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基础优势
习近平主席指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已成为中国扩大向西开放、推进区域经济发展与实现社会转型的重要内容。[6]作为西北区域中心城市和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 西安发展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存在得天独厚的优势,其重要作用不可估量。
1. 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西安是十三朝古都,有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200余年的建都史,历史遗迹十分丰富,堪称是中华历史的活化石,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风貌构成了西安的独特发展优势。
2. 科教和人才资源丰富。西安科学研究及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位列全国第三,现有各类高校70余所,科研机构190多个,科研工作人员超过3万人,为西安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人才支撑。
3. 主导产业突出。西安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经过改革开放后多年的发展,西安在高新技术、装备制造、旅游商贸、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等5大领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产业优势。学者李琪指出,西安是科技大市、文化大市和教育大市,有丰富的高科技资源,在这个战略当中西安如何发挥高科技优势十分关键。[7]近年来西安市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城市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些良好的软环境优势不仅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投资者来西安投资兴业,也为西安进一步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奠定坚实基础。因此,西安应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纽带,担负起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责任,紧密推进区内和域外富有前景的科技合作交流。
(二)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对西安建设新起点城市的价值
客观来说,在经济科技迈向全球化的过程中,由于技术力量的薄弱,发展中国家处于相对被动局面,国际科技结构的变化整合主要利好于西方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特别是近些年,跨国公司及其研究机构大规模进入发展中国家,技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严重依赖发达国家的技术输出,导致自身技术创新能力薄弱,而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有利于西安作为丝路新起点城市应对经济科技全球化的挑战。因此,这就要求西安找到与丝路沿线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的切入点,以战略眼光挖掘各自的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采用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推进技术创新合作,大规模提升双边及多边合作规模和水平,这样不仅有利于加快双方科技合作创新步伐,实现优势互补和共生发展,还将巩固和强化双方的政治互信,更好适应经济科技全球化的挑战。
从形式上看,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是一种技术层面的交流;从本质来看,则是一种文化层面的交流。对西安而言,以激励创新的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为内涵的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活动是一种新兴文化形态,在交流过程中,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得到培养,科技创新组织内外体系得到优化,更重要的是形成建设创新型社会所需的人文社会环境,有利于西安提高城市科技文化软实力。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科技交流合作过程中,加强智力与人才交流,牢固树立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价值观,努力营造尊重、支持、激励科技创新的人文社会环境,着力构建开放交流的科研文化环境,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中争取主动权,为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提供强大智慧源泉。由此所形成的追求真理、尊重人才的科学精神,将形成西安海纳百川、开放互动的科技交流合作工作格局。
三、西安建设丝路新起点城市推进国际科技合作的定位
(一)合作目标定位
201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主席来陕视察工作,对西安作为丝绸之路新起点城市做了战略部署: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将改变西部特别是西北地区对外开放格局,使陕西进入向西开放的前沿位置。陕西要找准定位,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8]习近平主席的嘱托既是对西安建设丝绸之路新起点城市建设的巨大鼓舞,也是一种有力鞭策。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对丝绸之路的复苏和升华,是远高于丝绸之路的全新概念。[9] 那么西安作为新起点开展丝路经济带国际科技合作究竟如何定位,或者说最终要达到什么目标,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1. 继往开来。我国自汉代以降,直到唐宋,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将先进技术等传播到国外,同时从国外带回中原没有的商品及技术,这种互通有无的经贸技术交流,极大改善了沿线国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站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继承先贤的智慧,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并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其应被赋予更加宽泛的现代含义,即:技术层面的互动,价值文明的融合,彰显一个大国兼济天下的豁达胸襟。对西安而言,汉唐风韵所延续的合作精神是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文明基础,而丝路起点所传承的创新精神则是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的动力源泉。西安应以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为契机,促进我国与丝路沿线国家在物质、技术、文化等多方面的广泛交流合作,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棋局。
2. 全面开放。从丝绸之路经济带涉及的区域看,既包括国内不同省份又涵盖国外不同国家,要实现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就必须倚仗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和先进网络传播媒介,形成相互开放、相互交流的局面。由于开放初期东南沿海的独特区位优势,在科技交流的领域和层次方面已实现高度开放,而地处西北的西安,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开放时间相对较晚,技术实力的落后导致开放程度较低。因此,从国家层面应大力扭转东快西慢的不平衡发展态势,而西安也要抓住这一战略机遇,借鉴东部省份对外科技合作的经验,与丝路沿线国家展开全方位合作,努力提升技术水平,构建全面开放的国际科技合作体系,在加强与丝路沿线科技合作交流的同时,吸引国内外发达区域参与西安新起点城市的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扩大西安的对外开放水平。
3. 合作共赢。西安与丝路沿线国家开展科技合作交流,一方面会对这些国家经济发展产生带动效应,满足其对中国先进生产技术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带动西安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周边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加快西安经济转型升级。同时,中国政府充分考虑到周边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的现实困难,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引导和鼓励中国企业向丝路沿线国家投资实业,这些政策利好会促进沿线国家的科技实力提升,而西安也可以利用政策优惠服务于丝路沿线国家的科技合作交流,从而实现共同建设、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推动西安成为国际化、生态化、现代化、宜商宜居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城市。[10]今后,西安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的战略体系中,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展现出一座最具发展活力、创新能力、辐射作用的新起点城市的崭新风貌。
(二)合作主体定位
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科技合作的性质可以定义为跨区域的科技创新协同系统,即在丝路沿线的地理范围内,参与科技创新及合作交流全过程的相关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及国际组织等机构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形成的推动技术创新和经济社会进步的网络体系。尽管合作过程中的成员法律性质和组织结构有很大差异,但必须承认他们在合作过程中的平等性,各主体在科技合作过程中应有明确定位,功能互补。
1. 企业充分发挥好国际科技合作主力军效应。世界经济史表明,真正的技术创新、技术革命大多数肇始于企业。由于企业的属性最接近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为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企业能根据市场的潜在需求进行前瞻性的自主创新,以使自己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既然企业是技术合作的主体,这就意味着,国际科技合作过程中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及其他创新服务组织在实现自身利益的同时,应优先考虑企业的技术发展需求,支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国际科技合作技术创新体系。而其核心就是掌握先进技术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使其能够转化为具有经济价值的产品。从目前来看,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总体上还不强,缺乏知名品牌和核心知识产权,知识产权管理水平不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西安企业与丝路沿线企业必须联手提升国际科技合作的层次,一方面是学习和引进先进的技术,充分利用跨国公司的国际技术资源,另一方面支持合作企业建立自己的跨区域研发机构,实现先进技术的内部自我供给,在此基础上建立合作成员内部稳定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体系,分享彼此经验,以更好地促进合作技术创新。
2. 政府积极为国际科技合作提供持续制度保障。国际科技合作是一项具有很高外部经济性的活动,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整合政府、企业和高校等方方面面的关系,由于丝路沿线国家市场化程度普遍较低,单纯市场调控作用毕竟有限,必须依靠丝路沿线国家和政府的公信力和制度保障。因此,技术创新合作需要政策支持,建立健全丝路沿线各级政府的制度创新体系。政府应该多管齐下,营造有利于合作创新的文化环境、法治环境和市场环境:(1)在全社会范围内培育创新精神,提高丝路沿线国家企业家、科研人员及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倡导尊重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2)采取积极措施,配套完善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科技合作相关政策和管理体系,健全鼓励创新、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激励和引导发达地区的企业参与丝路国际科技合作,加大对侵犯合作知识产权行为的处罚力度;(3)促进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打破行业及专业垄断,减少国别及地区差别待遇,使各类企业都能在平等的市场环境下公平竞争;(4)同时着力完善国际科技合作的组织平台,为西安企业与丝路沿线企业开展多形式的国际科技合作提供优质服务。
3. 高校主动承担国际科技合作的创新源角色。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没有知识创新的技术创新无异于无源之水。知识创新需要富于创新的人才群体,需要多学科相互配合。高校是知识积累、创造与传播的主体,是原始性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是传承科学精神、涵养科学道德以及建设精神文明的重要力量。在西安与丝路国家国际科技合作过程中,高等院校人才集中,研究条件较好,理所当然应成为国际科技合作的先锋队。[11]而做好先锋队和创新源,西安高校应当加强基础性研究工作,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组织科研人员参与具有国际技术前瞻性的重大科技合作项目,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和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大科学计划,同时加强与丝路沿线高校合作办学和合作开发,互派访问学者与留学生,加大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丝路沿线高校的整体办学声誉,使高校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国际科技合作中为企业和政府提供助力。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视域下,从历史发展中寻找丝路科技合作的印迹,以政治互信、经济互利、文化互通作为合作纽带,西安国际科技合作应该充分发掘合作优势,确立继往开来、全面开放、合作共赢的合作目标,明确不同主体在国际科技合作过程中的角色定位,统筹与丝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地区的科技资源及合作优势,开创多元高效的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新局面,为西安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城市提供制度创新支撑。
参考文献:
[1]“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望成为科技合作示范带[EB/OL].国新办,(2014-06-16)[2016-06-28].http://www.scio.gov.cn/ztk/dtzt/2014/31055/31064/Document/1373310/1373310.htm.
[2]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M].耿淡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6-27.
[3]杜佑.通典(卷一九三)[M].台北:南天书局,1952:15-18.
[4]沈福伟.中国与非洲——中非关系史二千年[M].北京:中华书局,1990:201-203.
[5]林治波.共建丝路经济带的战略意义[J].西部大开发,2014,(4):42-43.
[6]习近平.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N].人民日报,2013-09-07.
[7]张杨.描绘丝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蓝图[N].西安日报,2015-03-09.
[8]“一带一路”打开陕西“筑梦空间”——住陕全国政协委员聚焦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N].陕西日报,2015-03-10.
[9]王之泰. 丝绸之路经济带:丝绸之路的升华[J].中国流通经济,2014,(5):11-15.
[10]张宝通.将西安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N].中国证券网,2013-11-29
[11]郭永新,王厚双.地方高校在区域科技创新中发挥先锋作用的路径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2007,(增刊1):76-78.
[责任编辑、校对:党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