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时期农民积极参与革命的动因分析
2016-10-22保虎郭洪亮
保虎 郭洪亮
摘 要: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而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井冈山时期农民参与革命的动机进行重新梳理与总结,对于充实“三农”相关理论、解决农民问题、维护农民利益有着积极意义;对加快全面而深化的改革进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以及最终实现惠及亿万人民利益的“中国梦”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 土地; 农民; 井冈山; 革命; 价值
中图分类号: K263.4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11/j.cnki.sxsx.2016.03.002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内涵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作为行为科学理论之一,主要被广泛运用于人力资源、心理学、教育等领域。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类需求主要分为六种,并将其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进行了依次排列: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以及自我超越。自我超越作为非必要的需求往往归属、合并至自我实现需求当中。[1]5-7其中人类生存、发展必需的食物、水、健康等属于第一层次,即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也是第一需求;保证人身安全、确保生活稳定、免遭痛苦、疾病等属于第二层次——安全需求;友谊、爱情等有助于人类进一步发展的需求位居第三层次,属于较高层次——社交需求或称之为爱和归属需求;第四层次需求则为获得成就、功名以及良好名声的尊重需求;以追求真善美的自我实现需求为最高、最终层次需求。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对人类需求规律的概括与总结,具有普遍性意义。尽管中共及红军领导人没有专门性地了解和研究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但是,他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党宗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建军思想,积极了解农民所需所求,站在农民的角度思考如何解决农民的疾苦问题,努力为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为奋斗。党和军队领导人通过调查研究,深刻剖析了农民疾苦原因:既饱受国内封建主义、官僚主义的压迫,还遭受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战争之苦,认识到了农民在革命战争中的重要性。通过开展土地革命、建立政权,积极帮助农民生产生活等满足了农民的部分需求。这些成为了农民参加革命的重要动机。
二、井冈山时期农民参加革命的动机分析
井冈山时期农民参加革命主要基于以下原因:(1)为了获得一份土地,从事农业生产,保障自身的生存生活。(2)党和正式武装力量(红军)的存在,相关政权的建立与巩固,为农民参加革命提供了安全保障。(3)党和红军充分满足了农民社交需求。(4)毛泽东等人坚决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视农民为衣食父母。不仅在生产生活中尊重农民,关心农民,而且积极引导、支持农民了解自身、了解革命,引导、支持农民自己解放自己。
(一)井冈山时期农民参加革命的动机之一:获得土地
井冈山时期农民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革命的主要动机及首要动机就是获得了土地这一农民生存和发展必须而又最基本的物质资料。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生理需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具备的需求之一。在马斯洛看来,人类生存和发展必须的生理需求主要是指食物、水、健康以及人类的繁衍即性。而这些与土地资源之间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联系。土地是创造食物的主要方式和来源,没有土地或土地面积太小,势必影响到食物的产量,而食物的数量又直接影响到农民的身体健康状况等。因此,对于农民来说,土地就是他们生存和发展的必须,是他们最基本的需求之一,更是他们几千年来最渴望、最希望获得的需求。
土地问题始终是事关农民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问题和紧迫问题,也是中国革命的核心、关键问题。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是广大农民参加的革命,是围绕土地问题开展的革命。为了争取农民、扩大革命力量,必须解决农民的基本问题,满足农民的基本需求。“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如果这些需求都得不到满足,那这个就是最大的需求。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特别在动乱的年代,能够拥有一份土地,取得粮食收入,解决生存危机,不仅是农民而且是整个人类的第一反应。许多历史学者在研究井冈山时期农民革命活动相关课题时,得出“土地分配不均、家庭贫困与农民革命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这也是目前关于农民参加革命相关研究“中国大陆学界最为传统的解释,也是传统革命史观的基本体现”。[2]135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不论是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不论是在井冈山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共和国经济建设时期,要想取得革命和建设的成功,都离不开农民的支持,离不开土地革命、土地改革。革命年代,共产党能够建立起大大小小的根据地,与其坚持实施“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广泛发动农民参与革命、积极开展人民战争有着莫大关系。正是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土地改革政策,将根据地的土地合理分配给农民,使其获得了千百年来渴求的土地,从而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参军的积极性。农民的生产、农民踊跃参军等为革命的成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和物力等资源。捍卫、巩固、发展了红色政权,为后来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赶走国民党反动派,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强大的群众基础和群众力量。井冈山时期,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武装力量通过制定《井冈山土地法》、《兴国土地法》等土地法案,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活动,解决和满足了农民的最基本的也是最大的土地需求,从而调动了农民参与革命的积极性。1947年,刘少奇对过去井冈山时期革命成功的原因进行了深刻总结,认为革命成功的关键在于了解、满足了农民需求,实施了土地改革,把土地分配给了农民,从而调动了他们的革命积极性。他指出,“中央苏区过去只有二百多万人口,几个县的土地改革搞彻底了,支持了多年战争,抵住了蒋介石,直到现在还在那里搞。土地改革搞彻底,群众发动好,力量是无穷的。”[3]394-395
(二)井冈山时期农民参加革命的动机之二:安全着想
出于安全着想是农民参加革命的第二个动机。共产党各级党组织的建立和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力量——红军的存在为农民参加革命提供了相对的安全保障。农民支持、参加革命一方面可以使自己及家人摆脱千百年来受地主压迫、剥削的命运,保障自身的安全;另一方面,党和红军保障了他们的既得的土地、财产等利益,为了维护通过斗争而争取来的稳定的生活,他们积极拥护、支持、参与革命。
农民几千年来遭受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制度剥削。特别是近代以来,农民身上背负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三座大山,长期没有安全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初期,扩红工作非常难,主要就是没有做好群众尤其是占绝大多数的农民的安全工作。农民参加革命往往是出于安全感的需要。“安全感是参加革命的农民内心所必需的,没有他们认为的安全感,农民不敢迈出革命的步伐,因为这样会使他们从革命运动中获得的利益没有保障,更有可能因为行动的失败而遭到国民党的疯狂报复,没有安全感,他们就会对革命畏惧”。[4]85
为了保证扩红工作顺利开展,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红军等武装力量,结合斗争需要,制定出了一系列旨在消除农民参军入伍的种种顾虑的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在政治上,坚持以民主集中制原则加强组织建设;正确处理党与政府的关系,施行党政分离;整顿并纯洁政权组织机构。军事上,组建工农革命军和赤色游击队等武装力量以保护工农阶级利益。这些措施为开展土地革命,促进农民生产等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如:“为了确保边界政权建设的安全,湘赣边界党的 ‘二大以后,在茨坪成立了边界防务委员会,由王佐任主任。”而边界防务委员会的主要责任是平时“负责筹备修工事的材料 ”以备战争所需,战时“组织群众挑粮上山”等。[5]102政治上尤其是军事上的一系列措施,不仅捍卫、发展、壮大了共产党和红军的根据地面积,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民日常的生产生活,保护了农民的既得利益。农民从中获得了实际的利益,而且没有了参军的后顾之忧。因此,农民积极投入到参军扩红当中去。
(三)井冈山时期农民参加革命的动机之三:社交需求的充分满足
社交需求又叫爱和归属需求,在马斯洛需求层次中属于较高层次需求。主要包括友谊、爱情等促进人类发展的需求。这种需求简言之就是:人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和照顾。社交需求属于感情需求,比生理需求更为细致,更为渴求。
井冈山根据地初创时期,党和红军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注重与人民群众的交流、沟通,和农民建立起彼此信任的良好社交关系,满足了农民的社交需求,也为日后扩红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红军注重与农民的沟通、交流,彼此之间初步建立了一种信任关系。红军初到井冈山就积极与农民开展广泛的沟通、交流,使农民在感情上逐渐认可、接受了红军的主张等。毛泽东和红军初到井冈山,就广泛了解农民生活生产状况,尽可能地以各种形式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通过充分地调查与研究,毛泽东等人针对农民最关心的土地和农业生产问题制定了合理的政治、军事计划。党和红军通过布告、标语等形式广泛动员、帮助和支持农民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发展农业生产等。如1928年5月,宁冈县第三区第八乡苏维埃政府一成立就立即颁布了“红军帮我工农,瓜分地主良田。属乡均已分好,务遂耕耘在前”的布告,并积极组织党员、干部以及红军战士协助农民分田地、搞农业生产等。在党和苏维埃政府号召下,广大农民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各个村庄相继组织成立耕田队,调剂劳力与农具耕牛余缺,进行农田基本建设等。通过土地革命、农业生产劳动等实践活动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革命的积极性,而且促进了农民与党、红军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增进了共产党、红军与农民的关系。农民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了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知道了红军是穷苦人的队伍,充分感受到了党和红军对农民的那份真挚的爱和友谊。如当地百姓自编自唱的《三湾降了北斗星》、《土地革命歌》、《劳苦工农庆翻身》等歌曲充分证明了农民与红军之间的彼此信任关系。[6]历史证明,这种建立在对农民社交需求满足的基础上的彼此高度信任的关系,为后来党的扩红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四)井冈山时期农民参加革命的动机之四:外部尊重的部分满足
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价值。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特别是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往往能够激发一个人潜在的力量,能够充分调动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井冈山时期,共产党和红军,一方面尊重农民、服务农民,视农民为衣食父母;另一方面充分尊重农民的平等权和发展权。通过开展教育,积极引导、支持农民自身解放等,使农民清楚地意识到只有加入红军,参加革命,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解放,获得真正的平等和自由。随着革命意识、觉悟和积极性的提高,农民最终积极投身到革命实践活动中去。
1. 视农民为衣食父母,获得农民的广泛认可。红军在建立、巩固与壮大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始终视人民群众特别是视广大农民为革命的衣食父母。形成了人民军队为人民,人民军队受人民爱戴的优良传统,获得了农民的广泛认可。毛泽东作为党和红军的主要创始人之一,率领红军上井冈山前,就旗帜鲜明地指出,没有群众的支持,我们的根据地就无法建立起来。为此,他专门制定了“三项纪律,六项注意”的军队纪律条例,后来发展到“三项纪律,八项注意”来教育、约束士兵,提高他们的觉悟,视群众为自己的衣食父母,和群众搞好关系。毛泽东不仅约束、教育党员、士兵要视农民为衣食父母,而且身体力行为党和军队做出了榜样。如毛泽东因工作原因在洋桥湖谢槐福家住了很长时间,谢槐福家境贫寒,为了生计,在寒冬腊月,他仍仅着单衣单裤冒着严寒上山砍柴烧炭。毛泽东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有一天,当毛泽东领到部队新发的棉衣后,第一时间就把棉衣送到了谢槐福手上,而自己却仅穿着两层单衣度过了冬天。后来,谢槐福为了报答毛泽东的恩情,专门送了一担炭给毛泽东熬夜驱寒用,可毛泽东却转手把炭送给了村中的一位单寡老人魏殿娘了。[7]14除了给穷人送棉衣送炭外,毛泽东还抽空帮助孤寡老人割禾、耕田。此外,朱德和当地百姓同甘共苦的扁担故事等也说明了党和红军与农民的深情厚谊。
正是党和红军上至毛泽东委员、朱德军长,下至普通党员、士兵视农民为衣食父母,时刻关心他们,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才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了包括农民在内的当地百姓的广泛认可,与他们结成了生死与共的深情。
2. 引导、支持农民自身解放,最终获得了农民的广泛拥护与支持。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不仅尊重农民,关心农民,而且积极引导、支持农民了解自身、了解革命,引导农民通过参加革命自己解放自己,最终获得了农民的广泛拥护与支持。针对只有地主和官僚才有资格享受教育、学习文化知识,而农民没有资格的封建思想,以毛泽东、朱德为代表的党和红军提出了严重抗议和驳斥。指出,每一个人都有学习文化知识的权利,提出要想方设法地支持和帮助群众学习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文化程度。主张“由工会开办工人学校,由农民协会开办农民学校,由县工农兵政府开办高级的工农学校,以增工农平民的劳动知识和一般文化程度。”[8]71-73针对几千年来的父母包办婚姻的封建家长制陋习,红军坚决主张打破旧礼教,“打倒包办婚姻”、主张男女婚姻绝对自由;针对农民没有资格参与政治,女人没有资格参与政权建设的落后观念,毛泽东等人更是给予坚决批驳,并支持农民和女人当家作主,提出“凡从(事)劳动不剥削他人以为生活的男人和女人……都有参与政治的权利”、“劳动妇女必须参加( 无产阶级) 政权”等等。
井冈山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红军为了革命的发展需要,为了扩红、壮大革命力量,适时分析农民需求,结合革命现实情况,将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以及土地革命进行了有机结合:通过开展土地革命,使根据地的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改善了他们的基本生活状况,保障了他们生存、发展的基本生理需求;通过开展武装斗争、建立工农苏维埃政权等不仅为根据地的农民享受安全需求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良好的环境,而且捍卫了农民的既得利益。党和红军在日常的生活和生产中关心农民,帮助农民。党、红军和农民筑起“军爱民,民爱军”的良好、和谐关系。最后,尊重农民当家作主的伟大愿望,积极引导、支持农民自身解放,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在党和红军的支持帮助下,农民通过“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实践以及系统学习党和革命相关文化知识,接受无产阶级革命教育,从而充分认识到了自身的价值,对自己对社会对未来充满信心。最终,他们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参加红军,参加革命的实践当中去。捍卫、发展、壮大了井冈山根据地,为革命的最终成功奠定了基础。
三、总结及启示
(一)总结
井冈山时期,不可否认,少数农民参加革命的动机不纯,个别农民参加革命是为了得到各种好处:有的为了抗战后可以做官,也有的为了打官司得便宜,有的是为了给亲人报仇,甚至仅仅是因为“国民党四产(私) ,共产党五产(无) ,比人家多一产。”[2]150但是,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共产党和红军满足了绝大多数农民的土地需求、尊重他们,积极支持、引导他们自己解放自己。井冈山时期,共产党和红军领导人,尽管没有学习过专业的心理学知识,更没有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进行专门性地了解和研究,但是,他们立足于人民,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党宗旨,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建军思想,在革命初期,适时分析中国国情,重新认识农民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他们紧跟时代步伐,对农民的需求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总结,通过开展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几千年来对土地的渴望,为他们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障;通过开展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根据地,进行相关政权建设等为农民的生活生产提供了安全、可靠的和平环境;在生产生活中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最后积极引导、支持他们自己解放自己,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等。农民的个体生存感受与共产党以及红军的口号产生了共振,革命的组织提供了农民所需要的安全感;土地改革带来的减租减息减轻赋税等措施,以及农民感受到的来自共产党人对自己平等权利尊严的尊重,成为投身革命不可忽视的政治心理原因。在众多需求得到满足或得到部分满足的情况下,农民为了捍卫已经或者即将到手的革命成果,积极、踊跃地参加红军,参加革命。
(二)启示
中国是农民占大多数的国家,这是中国的国情,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这个国情,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当前中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处在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百年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战期,更应该时时刻刻关注农民利益:想尽一切办法为他们谋福利增福祉、千百百计地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等。我们努力建设的惠及亿万人民利益的小康社会说到底是农民的社会,而中华民族百年复兴的中国梦、民族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更是农民的梦。
党和国家的革命、建设历史经验和教训已充分证明:什么时候高度重视农民问题,解决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利益,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就能顺利进行;什么时候轻视农民的重要性,损害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在制定国家政策、方针时没有真正从农民的真实和紧迫需求出发,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会严重受挫。
因此,我们要了解农民的需求,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井冈山时期,农民参加革命的主要动机是基于党和红军的方针、路线和政策符合了农民的实际需求。新时期,我们更要充分学习好、利用好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适时分析、总结农民需求变化,不断为满足农民需求创造条件,才能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永葆党的先进性和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民族梦奠定强大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烨.马斯洛的人本哲学[M].内蒙古: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8.
[2]李金铮.农民何以支持与参加中共革命[J].近代史研究,2012,(4).
[3]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4]张昭国,雷勇.探析土地革命战争初期农民的革命心态[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5]刘付春.浅析井冈山时期的民主政权建设[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4).
[6]叶福林.井冈山时期革命歌曲的创作及传唱[J].党史文汇,2013,(6).
[7]陈钢,欧阳小华.井冈山斗争时期依靠群众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意义[J].井冈山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2008,(3).
[8]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 .
[责任编辑、校对:叶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