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网络编码协议的研究
2016-10-22陶雯
陶雯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数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无线网络编码协议的研究
陶雯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数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本文首先介绍了无线网络编码的研究进展,接着描述了网络编码的核心思想,最后介绍了典型的无线网络编码协议COPE协议以及现有的网络编码协议的研究现状。
网络编码 机会转发 COPE协议
网络编码是目前流行的网络数据传输方式,可以改进网络的容错力、降低端到端时延以及提高网络的吞吐量。本文首先介绍无线网络编码的研究进展,接着描述了网络编码的核心思想,最后介绍了典型的无线网络编码协议COPE协议以及网络编码协议的研究现状。
1 无线网络编码研究进展
R.Ahiswede等人在2000年首次提出网络编码( network coding,NC)的基本思想,其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在数据包传输过程中提高网络带宽的利用率。
在非编码的网络中,当传输的数据包到达中间节点后,其不做任何处理直接将数据包传输到下一个节点,而在实现网络编码的传输过程中,当来自不同链路的数据包到达中间节点后,该节点将数据包进行编码后再发送出去。目的节点接受到不是原始数据包,而是经过编码的数据包,其需要进行解码才可以得出原始数据包。网络编码改变了中间节点只能对数据包进行存储转发,其可以对数据包进行编码,可以大大提高网络带宽。
2 网络编码的核心思想
网络编码核心思想是:中间节点既可以转发数据包,而且能够将来自不同节点的数据包进行编码,并将编码包发送到下一个节点,由此类推一直传送到目的节点,由此通过提高单次传输的信息量达到转发次数的减少,从而使网络吞吐量得到较大的增强。
3 典型的无线网络编码协议
典型的无线网络编码协议——COPE协议将网络编码应用于实际网络环境中,通过对缓存队列的多个数据包进行编码,提高单次传输的信息量达到转发次数的减少,从而使网络吞吐量得到增强。
图2 传统方法和COPE协议的比较
图2是传统方法和COPE协议的比较,在图2(a)中,节点A、B通过节点C转发数据包P1和P2,一共需要四次传输,分别为P1从A传输到B需要经过A-C、C-B两次传输,P2从B传输到A,需要经过B-C、C-A两次传输,总共需要四次传输。而使用COPE协议P1、P2分别到达中间节点C后,C对P1、P2进行异或操作得到P1⊕P2数据包,并将,该包广播给节点A和B。节点A和B收到P1⊕P2包后,通过P1⊕(P1⊕P2)和P2⊕(P1⊕P2)分别得到P2和P1,由此可以完成P2和P1数据包的传输。和图2(a),使用COPE协议只需要三次传输就可以完成目的,节省了传输的带宽。
此后,很多研究人员对COPE协议进行了更有成效的改进。上海交通大学的陈贵海等提出的基于网络编码的多路径路由CAMP(Coding-Aware Multi-Path routing)能够根据路径的可靠性和编码机会,采用路由发现机制进行数据包的传送,和COPE协议相比,CAMP的优势在于其动态地改变传送路径从而主动创造编码机会,从而获得比COPE协议更大的网络吞吐量。Zhang等人提出的BEND协议,其最大的优点是转发节点不固定,各个节点通过竞争来获得编码机会,从而获得更高的编码增益。
4 总结
本文首先介绍了无线网络编码的研究进展,接着描述了网络编码的核心思想,最后介绍了典型的无线网络编码COPE协议以及现有的网络编码协议的研究现状。
[1] R.W.Yeung, Z.Zhang. Distributed Source Coding for Satellite Communications [J]. IEEE Transaction on Information Theory, 1999, 45(3): 1111-1120
[2] S. Katti, H. Rahul, W. Hu,etal.XORs in the air:practical wireless network coding[C], Proceedings of ACM SIGCOMM, Pisa, Italy, September 2006: 243-254
[3] 陈贵海, 李宏兴, 韩松等. 多跳无线网络中基于网络编码的多路径路由[J]. 软件学报, 2010, 21(8): 1908-1919
[4] J. Zhang, Y. P. Chen, I. Marsic. MAC-layer Proactive Mixing for Network Coding in Multi-hop Wireless Networks[J]. Computer Networks, 2010, 54(2): 196-207
TP393
A
陶雯(1979-),女,江苏泰州,硕士,讲师,CCF会员(E202102579),主要研究方向为无线网络编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