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医疗强基层建设样本调查
2016-10-22彭卓
本刊记者/彭卓
社区医疗强基层建设样本调查
A Sample Survey of Community Health Care to Strengthen the Basic Level Construction
本刊记者/彭卓
社区卫生院肩负社区居民健康“守门人”、助力分级诊疗的重任。近年来,社区卫生院有哪些变化?还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记者为此走访了一些社区卫生院。
15家基层医疗机构的检测样本通过6条“专运路线”送达区域临床检验中心——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检验科后,工作人员进行样本处理
转变思路
“别看医院级别大小,有好医生才最重要!”家住沈阳和平区66岁的于文斌,看到脑血栓的老伴在社区卫生院治疗2个月后,身体状况趋于平稳、有所好转,感动地竖起大拇指:“社区小衙门,也能解决百姓大问题!”
和平区是沈阳市中心城区之一,常住居民近70万,设有20个社区卫生院和服务中心。2014年以来,和平区通过组建医联体、专家巡诊、加强培训教育等方式,回流医疗资源,有效提升了服务质量和医疗水平。
“过去关注‘人得的病’,现在更关注‘得病的人’。”沈阳市和平区卫生计生局范俪娟表示,转变思路、加强自身建设后,居民对社区医疗的认可度也逐年提高。
曾经“门可罗雀”的社区卫生院,如今门诊量明显增加。和平区卫生院2015年门诊人次超过68万,同比增长达30%,住院病人增加17.8%,平均住院天数减少1.47天。全区成立了64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开展签约服务,力争让医改成果惠及每一位居民。
1名医生管5000名居民
31岁的赫曙光,在沈阳市和平区长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全科医生,每周出5天门诊,平均每天看20多例患者,为30多位居民预约体检,跟踪监测社区1000多名高血压患者、200多名糖尿病患者,还要定期准备健康讲座内容。高强度、快节奏下,赫曙光常一天喝不上一口水,深夜接到急救电话也时有发生。
和平区约70万居民,全区仅188名在编医生、197名护士,“赫曙光们”需陀螺般不停转,方能维持服务质量。医改“强基层”建设中,社区医疗不断“加码”,人手紧缺已成“突出矛盾”:辽宁全省近3000万城镇人口,城市社区卫生院2051个,在编职业医师和助理医师仅5400人,平均一名社区医生管近5000名居民,相当于一个大中型社区只能分到一名医生。
“缺血”之下,“造血”却不及时。因政策所限,除了2015年全市统一安排招考了40名在编全科医生,和平区2006年以来就没招录过在编人员。为解燃眉之急,区里招录外聘和派遣制人员,加强培训、完善考核,以求快速提高能力。“但他们没有编制,流动性大,这两年招聘179人,其中29人辞职。”范俪娟说。
宁夏银川长城花园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护士在查看居民的健康档案
除了缺医,还有少药。不少卫生院院长表示,社区卫生院没有高压氧舱等高级康复设备,在基础药物平台采购时,也时常买不到常见药,不少廉价药更是一药难求。和平区长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张陆还记得,一位糖尿病患者满头大汗地跑来,血糖值20多,情况紧急,“患者想马上住院,药房居然连一支胰岛素都没有”。
和平区卫生计生局副局长付文丽说,社区医保报销不按病种,是按人头结算,额度只有2160元,扣除床位费、护理费等,分到治疗项目的就1000多元,10多天就花没了。“像脑卒中、外伤导致的肢体障碍这类患者,康复至少要两到三个月,相当于在社区住院越久,花钱越多,挡住了不少患者。”
盘活下沉闲置医疗资源
2013年以来,和平区建成区域临床检验中心、医学影像诊断中心、远程视频培训、会诊中心和远程心电监测中心,聘请三级定点医院专家指导,强化技术支撑,减少设备投入和运行成本。
远程就诊、多点执业等方式,重组资源,使临床医生使用率更大化。太原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陈莹介绍,中心近年聘请了4名市级医院影像科医生多点执业,肺炎透视检查等过去不能开展的项目,如今也成为常态科目,拓展了社区卫生院业务范围,还降低了人员培养成本。
基于医联体模式的联合诊疗,也让基层医疗尝到了“甜头”。目前和平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盛京医院、辽宁省金秋医院等三甲医院组成区域医疗联合体,家庭医生服务团队配备一名来自大型三甲医院的指导专家,签约居民可以预约“三甲”专家,享受“社区”收费。“去年我们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联合推出贴敷,有上千人来贴,卫生院比一些二级医院还热闹。”范俪娟说。
“社区医疗想真正‘基层强’还需持续努力。”范丽娟等基层医疗管理者认为,除了在编制、医保政策等方面对社区医疗有所倾斜,在条件成熟、允许的前提下,还可将部分效益较低、患者量少的二级医院整合分流,下沉基层,重新配置资源弥补满足基层医疗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