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了蒸一锅黄灿灿的大螃蟹吧
2016-10-22李楠
文/李楠
秋天了蒸一锅黄灿灿的大螃蟹吧
文/李楠
苏州坐拥天时地利,在食蟹之道上也最具话语权。2008年,出生苏州的导演崔轶,以一家“百年老字号”的蟹宴餐厅为背景,拍摄了喜剧电影《蟹蟹侬》。影片是典型的美食电影构造:出生在蟹宴世家的赵萧萧,是一家蟹宴餐厅的经理,面对百年老店被收购的危机,赵萧萧和助理龙辉一起找寻失传的赵家蟹宴秘方,最终以一场厨艺比斗决定老店的命运。三两句话就可窥探全貌的轻喜剧片,绝不像《饮食男女》那般寄予着可供咀嚼的人生隐喻,戏剧冲突也简单得几近透明,感情戏更是清淡寡味,作为电影,有种索然无趣的不满足感。
但看完之后馋了。片中吃了好几顿饭,饭桌上的螃蟹跟不要钱似的码得老高,满眼都是红彤彤的大闸蟹,揭开盖子,满壳的蟹黄蟹膏。蟹宴上各式菜色闻所未闻:八卦蟹宴、冰镇雷峰塔、神蟹过江、青椒蟹黄……大闸蟹是当仁不让的主角,导演崔轶没有掩盖这部电影真正的意图,这就是一部披着喜剧电影外皮的食蟹教科书。
招牌,蟹粉小笼
“一个好的蟹宴餐厅,不可能没有蟹粉:蟹黄、蟹膏、蟹钳、蟹身、大腿、小腿,这六个地方的肉拼在一起,就叫蟹粉,一只蟹至少可以拆出三两肉来。”《蟹蟹侬》在影片开头,借赵萧萧之口,道出何谓蟹粉。拆好的蟹粉,用来做蟹粉豆腐、蟹粉狮子头、蟹粉炒年糕等等料理。这其中,最被老百姓们喜闻乐见的,便是蟹粉小笼。
《蟹蟹侬》里百年老店的招牌菜,也正是蟹粉小笼,将拆好的蟹粉混入猪肉做馅儿,食用时佐镇江陈醋或腌制姜丝,电影中提到的传统吃法,是用筷子把小笼包的顶部弄破一个洞,让蘸料渗入蟹粉,然后再夹起小笼,蘸上调料,入口极香。但仔细一想,这种吃法虽强调了蘸料的融合,却可惜了蟹粉小笼里那口鲜美的汤汁。可以试试流传在上海的传统吃法:不能用筷子夹,用一根筷子竖着插进小笼开口,然后慢慢挑起,里面的汤汁把小笼的皮弄得鼓鼓的,用牙齿轻轻咬个口子,慢慢吸允汤汁,滋味由唇入腔,鲜美无边。
京城里,做蟹粉小笼最有名气的,是来自台湾的老字号鼎泰丰。1993年,它曾被《纽约时报》评为世界十大美食餐厅之一,因此名声大噪。不过它的蟹粉只用当天现拆的,不用冷藏保存的,猪肉只用新鲜猪肉,冻肉不用,皮薄而不破,每一只都玲珑剔透,据说是京城里最薄的皮儿。不过价格也是极好的,现在叫价39元5只,食客若想吃个尽兴,还得先掂量掂量钱包再说。
有的蟹粉小笼,顶尖会有蟹黄做点缀
蟹八件
用蟹八件对付一只大闸蟹,是件精细的事儿
叮叮当当的“蟹八件”
清代袁枚这个老吃货在《随园食单·器具须知》中曾曰:“美食不如美器”。据传,最早发明食蟹工具的人,是明代的漕书,他特制了锤、刀、钳三件工具来对付蟹的硬壳。而据明代美食指南《考吃》记载,后来发展成型的食蟹工具有锤、镦、钳、铲、匙、叉、刮、针八种。最登峰造极时,竟有六十四件之多。
想象螃蟹煮熟了,热气腾腾地端上桌,古人不停更换器具,轮番对着螃蟹敲敲打打的场景,也怪有妙趣。这样食尽的大闸蟹,连蟹爪中的一丝肉屑都不会剩下,而吃完了还能把蟹壳拼回去,还原成一只神似的螃蟹继续趴在瓷碟上,才称境界。可见,明代人食蟹,重在一个“玩”。
电影里,赵萧萧的外公总面露怀旧的情怀,用梦呓般的口吻反复说:“蟹八件知道吗?你们知道为什么蟹八件不用金子,不用铜,而用白银来制作的?”可到了电影最后,外公也没说明白到底为什么要用白银来制作。其实,一般人家也有用铜制作的,富裕点的人家才会用白银打造,因为铜很容易污染蟹肉,而金虽贵重,但硬度不如银。电影里那套被外公珍藏的蟹八件,便是白银制成。
《蟹蟹侬》剧照组图
但是,“蟹八件”这个词听起来又像是“矫情”的代名词,此物再怎么复杂,用八件工具来吃,也未免太过小题大做。时代变迁,蟹八件还是逐渐成了历史。在民国初年,蟹八件已呈衰落之势。20世纪50年代,这套物件便彻底从各大饭庄的餐桌上消失了,毕竟这些叮叮当当的食器有迂腐之嫌。据说,用蟹八件拆完一只蟹需两个小时,现代人哪有这等耐性,早就练就出一身徒手剥蟹的好本领。
肥蟹配美酒
梁实秋说:“有蟹无酒是大煞风景之事”。螯封嫩玉,红膏满盖,食蟹不吃酒,似乎有些暴殄天物。
《晋书》里有个叫毕卓的家伙,既是酒痴,更是蟹痴,平生最大愿望便是用百船载着百斛美酒,泛舟水上,然后“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毕卓此人一生无甚建树,独独凭这句话,被后人尊为“蟹神”。可见自晋开始,美酒加脂蟹的组合,在人们的想象中便透着江湖气,何等潇洒快意。
那么问题来了,配什么酒最佳?
据《本草纲目》所述,蟹肉味咸性寒,应以中性温补的黄酒配之,可暖胃。《蟹蟹侬》中每餐必有黄酒上桌,最后的蟹宴席上,更是拿出赵家封存六十年的特酿陈年黄酒,才压得住这一桌子蟹菜的阵脚。后人经多种尝试,又觉黄酒中的花雕,最能提升蟹的味道。坐热一壶陈年花雕,带有轻微的果仁香,与蟹黄蟹膏的腥甜混合一气,化作满嘴馨香,滑进肚里,酒辛暖肠。
然而,现代很多人其实喝不惯黄酒,尤其北方人,自幼不尝,猛一搭配,反而会不习惯而食不下咽,还不如换葡萄酒。尤其是果香浓郁,入口无涩的干白,既能覆盖掉少许腥气,与生鲜蟹肉一起,还能激发干白原本单薄的味系。
小编本人就偏爱以度数略高的干红配雌蟹,蟹黄肥美,香得霸道,干红中厚重的丹宁味感,反而给蟹黄增添了复杂的余味。但蟹膏配上干红就容易出岔子了,因为蟹膏自身带股甜腥,干红的酸涩反而使腥味加重,凸显苦涩,可以用甜味红葡萄酒搭配蟹膏,冲洗腥味,以微甜的酒香吊起蟹膏专属的甜气,完美。
说来说去,还是大闸蟹本身味道太复杂,配什么酒都是个讲究,全凭个人喜好。本来肥蟹美酒,吃得是个意境。《红楼梦》第三十六回,林黛玉咏蟹:“ 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觞。”瞧,连一向体弱不敢混吃的黛玉,都就着热热的烧酒吃了点夹子肉,谁还能不应个景儿?
整一锅螃蟹,观一场蟹宴
《蟹蟹侬》中台湾首富黄老先生,儿时参加过一次赵家蟹宴,便痴痴怀念了一辈子,无论如何也要再品尝一次失传的蟹宴大餐。原本,明清时代文人雅士举行蟹宴,就不仅仅是吃螯剔肉,解馋饕食,而是品蟹、饮酒、赏菊、吟诗,做尽这金秋时节的四大风流韵事。
电影中那次盛大的蟹宴,旨在还原江南人绝妙的烹蟹手法和风流雅趣。为了这一幕,苏州许多知名美食家都参与幕后:美食评论家沈宏非为美食监制,江苏省餐饮商会会长陈素兴为美食顾问,南开大酒店行政总厨吴佳为美食技术指导。这席失传五十年的“赵家蟹宴祖传蟹谱”终于重现江湖——
“蟹香橙”:宋代名蟹馔,烹调手法流传至今。取黄熟带顶大橙子,截顶去瓤,留少许汁液,将蟹肉、蟹黄、蟹油酿入橙盅,装入小甑,以酒、水、醋蒸熟,用盐拌而食之。
“青龙蟹菊”:先用不太肥的蟹熬汤,用这个汤熬肥的蟹,熬完以后,切成块放入冰箱,最后填入去芯青椒,吸收青椒特有的味道。
“神蟹过江”:取最嫩的蟹肉,快熟快吃,用滚烫的油浇上蟹肉,瞬间烫熟,再浇之调料,鲜、香、脆、嫩。
“冰镇雷峰塔”:采用醉蟹的花样做法,盘底铺上一层冰,上覆时令蔬菜,将数只醉香四溢的大闸蟹分门别类拆开,错落于盘中,再放上一座雷峰塔微雕,宛若一副山水画卷。
“月是故乡明”:取十只大闸蟹,均为八两八钱,一分不多,一分不少,只取蟹螯,用赤汤煨熟,摆盘。
“敢为天下鲜”(清蒸大螃蟹):赵家蟹宴的压轴菜谱,赵萧萧寻破铁鞋,找到用茶叶、黄酒、稻谷、螃蟹组成的菜谱,将大闸蟹用碧螺春茶水蒸,再回到糯米传统炉灶中回温,就做出这道压轴菜式。
电影看到最后,大惊,原来我们最常见的蒸螃蟹,就是大闸蟹的最佳烹饪之法,人人岂不都是最高端的食蟹饕餮?在此,引用被公认为“蟹仙”的李渔的观点:“世间好味,利在孤行,蒸而熟之,才能不失真味。”100年后,老吃货袁枚也对李渔的观点频频点头,他的《随园食单》上也坚持,蟹,最好以淡盐汤煮熟。原来,蟹痴者,比如李渔,比如袁枚,再比如电影中的黄老先生,在试过了所有对螃蟹煎炒烹炸等耍流氓的行为后,都承认螃蟹,还是以原味食之,为最佳。
秋天了,蒸一锅黄灿灿的大螃蟹,配壶美酒,也过瘾一把持螯饮酒的潇洒意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