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及透皮吸收的研究进展

2016-10-21彭飞飞马晓莉

现代养生·下半月 2016年4期
关键词:粘连性肠梗阻穴位贴敷实验研究

彭飞飞 马晓莉

[摘要]粘连性肠梗阻是临床常见疾病,临床治疗仍以西医治疗为主,本文综述近几年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肠梗阻的临床研究、动物实验研究以及穴位贴敷的药效基础,为中药穴位贴敷临床治疗肠梗阻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粘连性肠梗阻;穴位贴敷;实验研究;透皮吸收

粘连性肠梗是指由肠粘连或腹腔内粘连带压迫所导致的一种肠梗阻。其中①广泛性粘连、包括片状粘连;②索带状粘连最为常见。其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腹部手术、炎症、创伤、出血、异物刺激等所引起,好发部位是小肠,治疗方法一般包括西医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西医治疗包括常规治疗和手术治疗。其中常规治疗措施包括禁食水、胃肠减压、抗炎、纠正酸碱失衡、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

肠梗阻在中医方面归于“肠痹”“关格”“腹胀”等范畴,系指湿热蕴结阻滞胃肠,或肺脾运化无力、速降失常以及脾肾阳虚、命门火衰、无力蒸化,大小肠不仁不通、肠内容物运行障碍中医药治疗肠梗阻的方法包括中药内服、中药灌肠、针灸治疗、穴位贴敷及综合治疗。其中穴位贴敷属于中医外治法,即将中草药加工成药泥、药丸、药粉、药膏等不同制剂,贴敷于选定的穴位上,依靠药物的刺激和吸收作用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穴位贴敷法通过经络与药物对机体的刺激作用,调理阴阳、疏通经络,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效果。

1 穴位贴敷治疗肠梗阻的研究进展

1.1 穴位贴敷治疗肠梗阻的临床研究进展

穴位贴敷治疗肠梗阻的代表方药有丁香敷脐方、邓氏经验方、丁香、大蒜硝黄膏等。李世祥等将丁香研细末和水调和,贴敷于脐部;农运计报告用吴茱萸研末、淡盐水调成糊状,敷于脐部。钱小强应用解粘止痛散敷脐治疗。方法:丁香、大黄、桃仁各等分研细末制成解粘止痛散,将药末填平脐眼,外用麝香追风膏固定。每日换药1次,10次为1个疗程。陈建华等应用大黄灌胃芒硝敷脐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方法:生大黄粉20g加入80~100mL温开水分2次胃管注入后,再用少量温开水冲洗;同时将芒硝粉约250g装入布袋平敷于中上腹部,外包固定,每天更换2次,疗程5~7d。56例患者,经非手术治疗全部治愈。患者4~10d恢复肛门排气排便,5~12d腹痛、腹胀消失,住院时间7~21d,平均14d。王军伟用自拟承气活血汤治疗粘连性肠梗阻52例,痊愈50例占96.2%,无效3例,占3.8%。

1.2 肠梗阻的实验研究进展

马晓莉等利用观察大蒜硝黄膏对小鼠胃排空,小肠推进通便的药理作用及对肠套叠模型小鼠套叠肠管还纳率的影响,得出大蒜硝黄膏穴位贴敷通过药物和穴位的双重作用,增强胃排空、肠蠕动、促进排便。大蒜硝黄膏穴位贴敷能有效提高小鼠套叠肠管的还纳率,缓解肠管套叠的程度。李冬梅等通过研究七叶皂苷钠对SD大鼠术后肠粘连模型的防治效果。得出七叶皂苷钠能明显减轻大鼠术后肠粘连分级程度,缓解粘连组织的炎性渗出和炎症反应,说明七叶皂苷钠能够预防腹腔术后粘连的形成。柳渊洁等观察茴香枳术汤对粘连性肠梗阻大鼠血浆D-乳酸的影响。得出茴香枳术汤有很好的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作用,其主要作用与恢复肠屏障功能有关。时贞平等利用观察术理通腾片对小鼠术后肠粘连作用的研究得出术理通腾片c剂量组具有预防治疗术后肠粘连的作用。郝蕾通过建立大鼠粘连性肠梗阻模型并分别给予通腑泄热灌肠合剂与生理盐水灌肠。证明通腹泻发热合剂能够显著减轻肠粘膜损伤,降低组织炎性反应,改善粘膜超微结构,增强肠屏障功能。唐晓勇等利用观察茴香枳术汤对粘连性肠梗阻腹部立位平片的影响。证明了茴香枳术汤具有良好的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作用。吴毅伟等证实了提壶揭盖法中药能够显著减轻粘连性肠梗阻大鼠的粘连程度,并能有效防止肠梗阻的发生。

2 透皮给药机理研究进展

经皮给药系统是指经皮肤给药而起全身治疗作用的控释制剂。皮肤是组成复杂、多功能的器官,它与环境相互作用并适应环境。皮肤可分为表皮、真皮、皮下组织。表皮是最外面的一层其又分为: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有棘层、基底层。其中表皮中的角质层性质与其他各层有较大的差异,是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屏障,药物经皮吸收过程与角朊细胞的角化过程有关。角质层是由活性表皮中的粒层转变而来的,其细胞已经死亡,无细胞核或其他细胞结构。故角质层是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屏障且其中的脂质起着主要的作用。但要透过皮肤屏障提高药物吸收的疗效,在透皮药物中添加合适的促进剂降低皮肤屏障作用,增强其吸收率,是药物透皮吸收的关键环节。谢平等利用奇正消痛膏阐明快速透皮吸收的作用机理;王武军等运用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技术,观测经透皮吸收制剂作用后小鼠皮肤表皮及毛囊结构的变化,探讨氮酮促进洛美沙星透皮吸收的機理;薛漫清等利用ATR-FTIR探讨了薄荷醇对皮肤角质层结构影响的作用机制;平其能等利用差示扫描热分析研究了亲水性化合物在角质层和去脂角质层等皮肤层次中的渗透特性。williams等最早发现植物油具有透皮吸收促进作用。

3 总结与展望

由上总结得出,在治疗疾病时药物透皮吸收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尤其在选取特定穴位后,在此处贴敷药物,根据穴位的解剖结构和其特性药物经皮更容易吸收,从而达到临床疗效。穴位经络给药不仅能发挥药物的作用也能发挥穴位的的作用,利用药物刺激局部经络穴位,激发全身经气,在微小血管吸收输送,在全身产生最大的药理作用。

将中药贴敷运用于治疗肠梗阻,可以避免手术后腹腔粘连,给患者造成痛苦,但是穴位贴敷的实验研究仍然相对较少,还缺乏客观的治疗效果评价方法和标准方面的问题,限制了穴位贴敷在临床上治疗肠梗阻的推广。

猜你喜欢

粘连性肠梗阻穴位贴敷实验研究
穴位贴敷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护理疗效研究
加味枳术丸配合腹部拔罐穴贴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研究*
泛影葡胺联合生长抑素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应用价值
穴位贴敷联合中药内服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
观察奥曲肽治疗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
粘连性肠梗阻行小肠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效果分析
粘连性肠梗阻行腹腔镜粘连松解术治疗的效果初步观察及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