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虚拟世界的安全

2016-10-21王莉

俪人·教师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心理辅导互联网青少年

王莉

【摘要】互联网这个虚拟世界让青少年沉迷不以,在这个世界里没有了道德约束加之不良信息的影响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构成潜在威胁,并且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引起一系列日益严重的社会、家庭、道德、伦理问题,这不仅危害青少年自身的心理、生理成长,也对整个社会提出了严峻的互联网上青少年的安全问题。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了切实有效的避免或是解决的方法措施,青少年在互联网上选择健康、有用的信息,学会加强防范、保护自己,杜绝网络成瘾,走上健康的成长道路。

【关键词】互联网 青少年 心理辅导 网络道德教育

从阿帕网(互联网的前身)诞生到现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与普及把人们推向了信息網络化时代,它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繁荣,但它对于青少年既是有利,又是有害的。青少年目前使用网络,在有利的一方面,主要是较快的方式获取了最新的信息;于此之外,对青少年影响最大的是,在网络上开辟了另一种人际交往方式,对青少年用户的人际关系有了良好的影响;另外,青少年受到网络这一新鲜事物的刺激,比没有接触过网络的青少年更有创新精神,往往有助于学习,且不会出现“书呆子”现象。青少年和家长共享网络知识是很重要的,大家均可从对方身上学到一些东西——即便不是关于互联网,那也可以是一般的生活知识,比如怎样做一道好菜,怎样出门自助旅行,怎样做出好的决定,怎样批判性地看待信息等。数百万青少年每天都在上网,应该说大多数都是安全的。保持安全的是理解危险并遵循一些简单的规则,从而远离麻烦。遵循这些规则可使危险见到最小,但众所皆知,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完全消除生活中所有的风险。

一、我们来看看青少年在互联网上都会碰上哪些危险情况

⒈互联网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构成潜在威胁。

互联网是一张无边无际的"网",内容虽丰富却庞杂,良莠不齐,青少年在互联网上频繁接触西方国家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这使得他们头脑中沉淀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冲突,使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倾斜,甚至盲从西方。长此以往,对于我国青少年的人生观和意识形态必将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国家的政治安定显然是一种潜在的巨大威胁。

⒉个体人身危险

可能面临的最严重危险,就是由于自己或别人在网上公布了你的信息,或因为网上相遇而最终做了某事、去了某处,从而招致伤害或利用。因网上交际而受作弄、诱拐、离家出走的青少年数量也是可观的,一旦虚拟变成现实,其结果可能是悲惨或严重的。

⒊遭受骚扰或伤害别人而卷入麻烦

在虚拟空间里因脱离了道德约束,并不是人人都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更有甚者,将内心深处邪恶因子发挥到极致,上网时,特别是游戏、聊天室、BBS公告板、微博中,可能会受到一些平白无聊的谩骂、毁谤、贬损甚至性骚扰等等。碰到此类信息或如此行事之人,最好的办法就是视而不见,不予理睬。根据国家法律,有些信息已构成了犯罪。同时应该避免任何伤害别人使自己卷入麻烦的事。要尊重他人,避免使别人愤怒、烦恼或者受到伤害,必须要对自己的网上行为负责。

⒋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

当前,网络对青少年的危害主要集中到两点,一是某些人实施诸如诈骗或性侵害之类的犯罪;另一方面就是黄色垃圾对青少年的危害。据有关专家调查,因特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有47%与色情有关,网络使色情内容更容易传播。据不完全统计,60%的青少年虽然是在无意中接触到网上黄色信息的,但自制力较弱的青少年往往出于好奇或冲动而进一步寻找类似信息,从而深陷其中。调查还显示,在接触过网络上色情内容的青少年中,有90%以上有性犯罪行为或动机。控制人性本能,学会自身心理疏导。

⒌对网络成瘾的危害

青少年对网络的病态依赖,会导致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能力下降,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孤独、焦虑、食欲不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睡眠障碍,甚至消极自杀。青少年网瘾的部分动机是对消极生活事件的逃避,如学业成绩不如意、人际关系淡漠、有情感问题等。家庭成员之间沟通低效、情感反应淡漠、介入行为控制方式粗暴单一等都与青少年的网络成瘾有显著相关。当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过于粗暴时,子女会逐渐减少寻求家人支持,转而求助于网络。父母不良的婚姻质量会导致孩子低自尊、抑郁等问题。这些青少年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获得现实生活中难以体验到的成功感和满足感,进一步导致了网瘾的形成。网瘾认同很重要,家长与孩子的相互认同,相互学习,把道理用浅显的方式讲给他听,而不是逼他接受,成立家庭俱乐部,这样戒除网瘾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了。独生子女成为青少年的主体人群,一些家长不注重培养孩子的情感交往,导致孩子生活圈封闭,也就造成了青少年孤僻、封闭的心理。另外,以考分定终生的应试教育,使得一些父母逼迫孩子参加各种培训课程,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青少年在获得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期,面对各种观念价值的冲击,承受诸多压力,面对各种挑战和危机,造成心理上的茫然与无助,更容易陷入网络无法自拔。

二、青少年虚拟世界中自身安全准则

⒈保守身份秘密

在网络上,不能给出确定身份的信息,包括:全名、通讯地址、电话号码、学校名称,父母身份、家庭经济状况,特别是不发送自己的照片,或其他任何能帮助别人判定你真实身份的信息。对家人和朋友也应同样如此,不要透露可能把别人卷入麻烦的信息。

⒉不要随意点击链接或回复信息

很多链接会带你进入不良网站,所以尽量避免进入不需要的界面,记住很多网上看到的信息都有可能是不真实的,在很多聊天当中不要回复敌对、挑衅、不当、或以任何方式令收信者感到不舒服的电子邮件、聊天评论、新闻组信息,因为回复恰恰是一种鼓励和怂恿。

⒊不与网上“遇见”的人见面

最大的危险是和所谓的网友见面。记住,你无法确知网上遇到的某人,是不是其自称的那一个。如果确实感觉到会见某人是恰当的话,和家长朋友讨论一下,绝不要独自赴约,见面应安排在公共场合,如咖啡馆或广场一些你(而不只是对方)感到熟悉、轻松、安全的地方。最安全的地方是让家长和对方的家长谈谈,第一次约见时双方都让家长陪同前往。

⒋自身控制

首先,青少年自身要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上网前要计划,明确上网的目的和上网的时间,避免无节制的上网,如果不是为了工作、学习,而主要为了娱乐,则更需要计划上网。漫无目的地“冲浪”、沉迷于网络聊天或网络游戏,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失,尤其把它当成一种缓解精神压力时更应该节制。其次,青少年要培养其他的興趣爱好、丰富业余生活,业余时间多参加体育、文化娱乐或交际活动,不仅充实了生活,而且提高自己处理显示问题的能力,从而避免依赖于虚拟的网络世界的机会。

三、教师安全辅导和家长安全指南

⒈家长和老师正确引导和合理监督

青少年上网的普遍兴趣在聊天交友或网络游戏这两块,与陌生人聊天似乎新奇有趣,网络游戏刺激过瘾。很多家长反对青少年上网,也就是认为他们会沉迷其中荒废学业,或者在网络上受到色情、暴力等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走上犯罪的道路。应该说,这种情况还是比较少的,大多数的青少年还是有一定的自我调控能力,而且互联网上的信息也并不全是洪水猛兽,大部分的内容还是有价值的。家长、学校和社会要共同参与。家长和老师要提高对网络的认识,既不能放任孩子上网“开阔视野”,直到成瘾才引起重视,也不能因担心网络危害而过分控制孩子上网,这会迫使他们走到社会上非法的网吧而事与愿违。这是预防网络成瘾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家长和老师要通过正确引导和合理监督,不仅直接控制青少年在家、在学校上网的时间,而且要提高他们合理使用互联网的能力。学校开展学生上网教育,提高校园上网场所和上网监控,丰富校园生活无疑会减少网络成瘾的发生

⒉对孩子持开明的态度,鼓励他们上网遇到问题是愿意来找大人解决

如果孩子告诉你他上网时遇见某人某事,第一反应不要责备或剥夺其上网的权利,蛮横地阻止只会导致他们的逆反心理,将事情更加复杂化;而是要帮他分析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并避免可能发生的麻烦。要记住——你如何反应将决定他下一次遇到问题时要不要向你吐露,决定他学习以后如何自己处理问题。孩子染上网瘾,家长有很大的责任。孩子一旦有网络成瘾苗头,家长就应高度警惕,应对您的家庭关系进行思考、分析,分析家庭是否存在问题。还应去了解孩子所在学校及周边的环境,要与学校老师联系,想法建立联合互动的预防措施。假如孩子已对网络成瘾,又缺乏就医条件,在家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了解孩子心理、行为的变化,调整与孩子相处方式,进行正确、必要的心理疏导,请正规专业人员指导在家庭治疗。

⒊尽所能学习关于互联网的一切

家长可以自己学习目前流行的OFFICE办公系统、FLASH动画制作、图片处理这些应用软件的使用;学会下载电影电视、直播等节目;可以要求孩子给你展示青少年的重要站点,向你提供可能使你也受益匪浅的有关网站;或者还可以玩玩益智娱乐性的游戏,融入其中都能拉近家长与孩子的距离,努力使“网上冲浪”成为一种家庭体验,通过上网来安排假期、挑选电影、或进行其他的家庭活动等等。

互联网是一个浩瀚的知识的海洋,广大青少年应该以“吸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学习上面有价值的东西;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更要时刻注意互联网上各色各样的陷阱,避免受害,同时也要避免网络成瘾。

猜你喜欢

心理辅导互联网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浅析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的运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心理辅导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当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导方法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