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幼儿成为科学活动的主人

2016-10-21祝秀

俪人·教师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主动探究科学活动幼儿

【关键词】幼儿 科学活动 主动探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进一步突出了让幼儿主动学习的思想。为了保证并促进幼儿主动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角色地位,担负起《纲要》所要求的新角色——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活动形式,是培养幼儿全面的科学素质,引导幼儿热爱科学、理解科学、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方式。

因此,幼儿科学教育应成为启发、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获得有关周围世界及其关系的经验的过程,使幼儿获得乐学、会学这些可持續发展的长远教育价值,让幼儿成为科学的主人。

一、操作材料,鼓励幼儿主动获得操作经验

丰富的操作材料是开展科学活动的重要条件,只有为幼儿提供能激发他们探索兴趣,并与活动内容相适应的材料,才能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从而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促使幼儿的创新潜能在与材料的交互过程中得到充分开发。时间探索表明,在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材料的投放应与教育目标相一致

通常教师在准备操作材料时,会从幼儿的选择方面进行考虑,总是尽量投放足够的操作材料,而幼儿对如此丰富的操作材料,可能仅将他们当成一般的玩具,并不能保证幼儿探索的主动性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动。教师只有围绕教育目标,为幼儿提供能够激发其操作欲望的活动,并且能使幼儿在操作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如在大班《认识浮沉》科学活动中,我为幼儿准备了几盆水,让孩子们拿一些玩具在水里玩。如娃娃家的小水杯、雪花片、方便筷子、积木、小铁勺、硬币、磁铁、纸等,孩子们玩得很高兴。我仔细观察孩子们的样子,发现宁宁蹲在水盆旁边,用手按了一下浮在水面的塑料玩具雪花片,反复做了几次后问:“老师,为什么我把玩具按在水底,一松手,他就漂上来了呢?”这时萱萱在旁边说:“你看,我的玩具(小铁勺)就能在水底,不浮上来。”这时孩子们都好奇的围了过来。我拿了刚多的材料来,让幼儿一一观察“你们看一看,哪些能沉下去,哪些能浮起来?”孩子们争抢着说道:“雪花片、小水杯、筷子、彩纸......都浮了起来,铁勺、硬币、磁铁都沉下去了。”我接着又问:“浮起来的都是材料制成的?”“纸的、塑料的很轻的。”“那么沉下去的都是什么材料制成的?”“铁的、金属的。”突然雯雯在后面大声说:“船是铁的,为什么会浮在海面上呢?”孩子们都惊奇的望着我,期待我告诉他们答案。我不禁对孩子们丰富大胆的想象能力感到惊奇,这时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取来两块橡皮泥,一块团成圆球状,一块捏成船的形状,分别放在水里,圆球沉了下去,小船却浮在水面上。这时有的孩子拍起手来说:“我知道了,知道了,因为小船在水面的地方要比圆球大。”

通过这次活动,也许孩子还没有完全理解浮力,但他们会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发现,总结出物体沉浮的规律,丰富自己的经验,丰富自己的知识。

2、材料的投放要注意层次性

幼儿之间存在个别差异,在操作过程中,我发现幼儿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的。经常发现动手能力差的幼儿会感觉不知所措,从而在操作过程中困难重重;而能力强的幼儿则觉得缺乏挑战性而兴趣索然。这就要求我们要时刻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为不同水平、不同能力的幼儿提供适宜的材料,帮助他们在最近发展区内克服困难或进一步学习。

3、材料的投放要便于幼儿自主操作

教师不仅要关注知识本身的价值,让幼儿的大脑动起来,更要

让幼儿动起手来。因此我们为幼儿准备的操作材料不应该是只能看不能动的摆设品,必须为幼儿提供有利于他们动手操作的材料,吸引他们主动愉快地参与到活动中。如在中班《小灯泡亮了》的科学活动中,为幼儿提供几节电池、电子积木导线、开关、小灯泡,让幼儿自己用导线进行连接,使小灯泡发光,远远要比预先组装好,让幼儿开一下开关,更能开发幼儿的潜能。

二、爱问会问,培养幼儿主动探究的精神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幼儿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在以自主性学习为主的科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善于提出具有启发性、针对性和开放性的问题,促使幼儿思考对策。

1、将发问权还给孩子,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

有的教师为了维持活动秩序,把发问的权利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有的教师为了把握活动的气氛,让孩子沿着自己设计的思路走,把一个个问题抛给孩子;还有的教师回答不出幼儿提出的问题感到很尴尬,干脆收起发问的权利。在这样的情况下,幼儿仍是被动的学习者,不要小看年幼的孩子,有时一个小小的问题就能引起孩子间的共鸣,也能引发一场激烈的讨论。因此,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保持疑问,产生疑问,是每一位教师应该时时关注的问题。

2、教师应不断增强问题的层次性、开放性

在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仔细斟酌自己提出的问题,留给幼儿主动思考和探究问题的空间。如在《彩光变变变》活动中,我为幼儿准备了手电筒和各种彩色的布、彩纸和各种玩具后提出问题:“手电筒的光能透过这些彩布和彩纸后,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待幼儿有发现时,我再问:“用玩具和手电筒玩玩,看看光还会有什么变化?”使幼儿的思维进一步展开。又如教师提问:“未来的汽车会是什么样子的?汽车在哪里行驶?天上的云彩像什么?作为服装设计师,你会设计什么样子的衣服?”这样的问题能给孩子一个更加广阔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在幼儿的答案中教师将会看到积极、主动和不断创新。

3、教师应引导幼儿学会提问

教师要引导幼儿不仅仅会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是为什么?那是为什么?还要善于从观察比较中对事物的发展变化提出自己的疑惑。这就要求教师要循序渐进的引导,提供轻松的发问环境,让孩子们想问、爱问、会问。

三、科学指导,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学习

由于幼儿的年龄比较小,他们有着很强的好奇心,身边的事物、现象都是他们用来观察、探索的对象,如果此时教师能够敏锐地发现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同时对幼儿的探索活动给予支持,那么幼儿就会兴致勃勃地探索下去。如在大班《影子的秘密》活动中,幼儿对影子这一有趣的光学现象特别感兴趣,他们喜欢和影子做游戏,展开有关影子的活动、进行光影探究。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不做过多干预,而是要引导幼儿充分探索。让幼儿在探索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这将激发幼儿产生更加强烈的探索热情,教师的这种积极的等待,代替了简单地帮助他们纠正错误的办法,将给幼儿带来更多的快乐和自信。

总之,在科学活动中,教师要精心选择有意义的活动内容,精雕细琢环节的设计,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保持幼儿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操作材料的教育价值,引导幼儿在和谐的师幼氛围中学会观察、感知、探索,切实提高幼儿在活动中的自主探究能力。

作者简介:祝秀,女,28岁,大专学历,二级教师。

猜你喜欢

主动探究科学活动幼儿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构建高效复习课堂的教学研究
让学生有效参与学习过程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高效教学探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幼儿自然观察智能在科学活动中的培养
如何开展小班幼儿科学探索活动
点燃幼儿的创新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