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职高专学生课程体系设定的研究

2016-10-21苗华苗瑞洲

东方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高职高专课程体系

苗华 苗瑞洲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民办教育的兴起,以及我国生源的减少,我国高职高专学生的生源质量明显下降,在此背景下,高职高专院校必须做出适当的课程调整,以满足“低质量”学生的学习需求,我们通过对现有的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借以希望为高职高专院校的转变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高职高专、课程体系、课程调整、“低质量学生”

随着经济的发展,河南省的教育水平和状况大大提高,高等教育的入学率逐年提升,截至目前,河南省目前有77所高职院校,52所本科院校。2014年,我省高考报名人数为72.4万,招生计划为63.3万,预计录取率有望达到87.4%。然而我们需要正视的一个问题:我们的高考报名人数在下降,然而招生人数却在逐年上升。因此,河南省高校入学率提高的同时,高职高专的生源质量逐年下降。为了保证高职院校的生源,教育部门正在转变态度鼓励一部分中专生进入高职高专院校进行深造,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学生生源的质量,在末端的高职院校和民办院校的生源质量下降得特别明显。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保证教学效果,如何让学生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学习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种现象不仅是河南省,我国其他省份面临同样的问题,为此,我国的很多学者就此问题都给予了相当的关注。

一、国内外教改经验对比分析

我国的一些学者从国内外教育对比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叶信治(2011)认为大学教育质量高低主要取决于大学课程体系的质量。课程体系的设置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及发展方向,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后劲。他认为美国的大学在保证课程质量上有一套行之有效却并不复杂的策略,即以课程的开设、变革和退出机制来保证课程的方案、资源和条件的质量,以选课制、基于课程纲要的教学、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方式、严格的评分制度、与教师利益相关的教学评价制度等,来保证课程实施的质量,值得借鉴。

骆琤(2009)通过对中美的实践课程的对比,也得出了自己的思考。他认为课程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老师专业化水平。骆琤首先分析了中美教育实践课程的历史发展轨迹,他认为两国的实践教育课程的发展轨迹拥有着大量的共同点。我国教育实践课程对准教师的“四大要求”分别体现在专业思想、知识技能和办学检验等三个目标领域中。而在“标准本位”理念的影响下,美国的课程目标则依托各层面专业组织开发的师资培养标准,关注未来教师显现出的符合标准的专业素质,并从专业品质和教学实践能力角度来确定课程的目标领域。

另外,他对中美教育实践课程内容的比较研究,主要从内容选择和内容组织两个层面展开。中美教育实践课程所选择的内容包括各类见习、演习和实习活动,以及准教师在正式或非正式教育机构中所获取的相关体验。两国的课程内容在课时比例上存在较大差距。在时段安排上,我国采取的是“集中式”和“全程渐进式”的混合形式,美国则采取“渗透安排法”来设置课程内容。此外,兩国教育实践课程的活动或模块组织也显示出不同的逻辑顺序,主要表现为我国的“并列分置式”和美国的“模块整合式”。

文章最后指出我国教育实践课程的变革趋势必须立足于课程理念的转型,培养“乐教”、“善教”和“研教”的未来教师,要通过拓展、整合、渗透与渐进等手段更新课程内容,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实现“共生”、“反思”与“对话”,并形成高效度的课程评价和认证制度来保障教育实践课程的质量,从而发挥课程对准教师专业成长的巨大价值和作用。

二、课程目标的设定分析

通过以上两位老师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不仅有学生问题思考,同时也需要教师角色的转变。同时我们认为在教学的评价标准上也要改变。因为我国更多高职高专院校的生源质量的下降,很显然原有的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不再适合。因此我们很同意沈曦等人的观点。沈曦等人(2009)认为制定大学课程标准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他不仅为教学活动提供指导,为课程提供依据,同时也可以克服现行的教学大纲的不足,沈曦等人认为大学课程标准的制定者包括教师、课程研究者及学生。同时沈曦还认为大学课程标准的制定,在发动和动员阶段,是自上而下的;在具体制定阶段,是自下而上的,教师是制定标准的主体;课程标准的修订与完善必须吸收学生的反馈建议。

靳玉乐(1995)认为课程目标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陈斌则认为是指导课程研制过程的准则,是学生完成某个专业课程后将要达到的或获得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具体化。石伟平认为职业教育课程目标与普通教育课程目标没有本质区别,差异主要体现在课程目标内容上。而胡娜(2011)认为课程目标是学校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依据。通过分析基础主义和反基础主义课程目标观定位工学结合课程目标,确定工学结合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进而提出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的三级目标体系。王雁飞(2003)认为特定的、占有优势的成就目标定向对个体的成就行为有决定性的影响。一般认为,成就目标定向由学习目标定向(Learning goal orientation)和成绩目标定向(performance goal orientation)构成。

三、课程体系的设定分析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恰当地调整和设置课程。王世伟给我们的答案更为合理。王世伟(2012)本文从教育系统的特性、课程实践的特征、教师角色定位三个角度论述了课程调适的核心假设。提出了课程调适时要依照“社会现实”、“课程标准”、“教师专业发展程度”与“学情”四个原则,主张调适围绕形式、内容、组织安排、评价与目标等五个层次进行调适,采取浓缩、扩展与调换三种基本的方法。

事实上,我们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汪霞(2013)通过自己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什么是文化素质课理解的不是很到位,更多的忽略了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同时,根据调查,六所院校对文化素质课程的设置不系统,存在认识偏差的现象,故此,汪霞认为,应该加强引导,注重文化素质课程的建设,学校不仅仅是课程的传播者,更是学生内涵的建设者。

郭炯,刘怀恩(2009)认为课程主要解决的问题,一是选择什么作为学习内容,二是如何组织和安排所选择的学习内容,而协调这两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课程观。课程观是对课程的各种认识和看法的总称,包括对课程的概念、课程的编制、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等各个方面的认识。课程观受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企业所面对的市场竞争都影响着职业教育课程观。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观的研究集中于“目标导向的课程观”和“实施导向的课程观”。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层面,提出课程目标由针对职业岗位扩展到职业生涯,能力内涵由任务能力转换为整合能力,知识技能结构具有应变综合和创新特征、专业技能的内涵是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结合,侧重于创造性智力技能。

陈向平(2007)认为在高职专业课程设置原则方面存在虚化,不具体,不一定能够实现,可操作性不强,同时陈向平还认为,更多的高职院校的课程结构“老三段”,即“ 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使得专业课程与普通文化课程难以协调,学生的兴趣课可专业课也难以协调。从来自企业的调查及从学生今后将面临的复杂多变的就业环境来看,发展专深的职业能力是当今高职课程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赵文平(2013)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呼唤学校课程内在关系的优化。构建符合学校情境的课程结构体系,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课程,这是学校课程结构改革的趋势。学校课程结构是以学校为主体,对学校中的课程进行整体的规划设计,并形成一定的组织形式。学校课程结构是一种彰显学校目标价值的课程文化,是一种基于学校情境的课程创生,是一种校本化的课程领导行为。学校课程结构的构建要在审视学校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分析各种课程类型和具体科目的价值與功能,从中选择符合学校课程目标的课程类型与具体科目,并形成结构体系。

学校课程结构的构建是一种对学校课程情境分析基础上确立学校课程理念和目标,进而依据学校课程目标构建课程结构并开发和整合相应课程的过程。学校课程结构的构建不单是结构、形式上的变化,更是深层次意义上的学校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和教育制度的变革。

通过对以上几位学者文献分析,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首先我们应该在宏观上进行把握,根据学生的现有情况设定一个标准,然后根据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对每一门课程进行一个可行的规划和安排,同时为了保证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对文化素养课程进行系统的教育和学习,为了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应该设定小的目标以便于学生在短的时间内有所突破。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可惜的是,现在更多的院校不仅不懂得专业课程体系的安排,而且对文化素养课程的理解也不是非常的到位,至于如何细化课程,设定小目标更谈不上有所突破。

为了让老师们对自己所教的学生有一个合理的定位和清晰的认识,我们需要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一些改革和修正,一方面要保证学生不厌学,最好能够转化为乐意学,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考虑不仅在学校可以跟着老师学,同时走出校园可以自学的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体系。同时,我们也应该对老师加以引导转变观念,端正态度,在教学方法上和学生沟通上加以创新。以利于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叶信治.美国大学课程质量保证机制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 年11 月.第12 卷第6期

[2]沈曦.解飞厚.制定大学课程标准的思考.大学教育科学.2009年第4期(总第116期).

[3]胡娜.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目标体系研究.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年09月.第13卷.第9期

[4]王雁飞.凌文辁. 朱瑜.成就目标定向理论中的中介变量研究.心理科学.2003年.第26卷.第2期

[5]王世伟.课程调适论纲.教师教育研究.2012年3月.第24卷第2期

[6]汪霞.大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基于对六所大学的调查.大学教育科学.2013(3)总139期

[7]郭炯.刘怀恩.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研究的文献综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12月21日总第364期

[8]陈向平.对高职课程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年8月.第16卷第4期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5年郑州市社科联课题阶段性成果,立项编号为:ZSLX2015939。

猜你喜欢

高职高专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老年大学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ERP沙盘对抗在高职高专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媒体在高职艺术类社团中的应用研究
高职高专基础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云南省高职高专校园体育文化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