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的演变过程
2016-10-21孙文萍
孙文萍
摘要:民族自决权思想是列宁民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思想不仅为苏俄解决本国的民族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也为全世界国家与民族解决民族与种族问题提供了成功的典范。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马克思主义表明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列宁民族自决权理论也是如此,在发展中不断完善,最终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对列宁的民族自决权思想的演变过程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的内涵。
关键词:列宁;民族自决权;演变
在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其民族问题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列宁根据本国民族问题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出了民族自决权的理论,成为列宁民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为苏俄解决本国的民族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世界各国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理论原则。列宁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自决权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国际社会与俄国的时代变化,根据俄国的民族特点,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对民族自决权思想进行了不断的阐发。
一、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的演变过程
1、萌芽阶段
列宁于1902年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纲领草案》一书中指出,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制度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首要任务,从而建立起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共和国,为了保证国内的团结与统一,必须承认国内各民族都拥有自决权。之后不久,列宁又将民族自决权作为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准则之一。列宁还特别指出,民族自决权具有阶级性,不是所有民族的成员都有自决权,只有各个民族中的无产阶级才拥有真正的自决权。这样的言论引发了以波兰社会党为首的强烈反对。对此,列宁立即写了一篇《我们纲领中的民族问题》,对反对派的声音进行了激烈的回击。他指出,波兰在反对沙皇专制统治的革命中首当其冲,发挥了重要的先驱作用。但是,此时革命运动的中心已经转移到了东方,俄国成为革命的中心环节。并且由于沙皇政府强大的反革命势力,在这种形势下,为了获得解放,波兰无产阶级必须要与俄国无产阶级紧紧联合起来,共同反抗沙皇专制统治。但是波兰社会党强烈反对民主自决权的呼声,无疑破坏了波兰与俄国无产阶级的团结,导致无产阶级联盟的破裂。面对这样的形势,列宁指出,社会民主党应将实现各民族内无产阶级的自决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必须为无产阶级的利益而奋斗,这样,民族自决权就转变为无产阶级的口号。
2、初步发展阶段
俄国于1905年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受此影响,其国内民族独立运动也开始风起云涌。在这一时期,列宁提出的民族自决权理论引起了不同党派的反对,以李普曼为主的崩得分子鼓吹民族文化自治;机会主义者鼓吹民族自决权理论是形而上学的、空想的、不切实际的等,这些错误的片面的言论严重阻碍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开展。为了遏制这种形势的发展,列宁写了《论民族自决权》等数篇文章来抨击崩得分子与机会主义者的错误言论,并深刻阐发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自决理论。
通过与罗莎·卢森堡的论战,列宁将民族自决权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使得民族自决权理论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他指出,民族自决就是政治自决;其次,他指出民族自决权的重要性,认为要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就必须承认各民族拥有自决权;最后,列宁提出了民族自决权的实现方法,即各民族人民必须是自觉自愿的,并且通过民主的方式来实现民族自决。
3、完善阶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使得俄国国内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从而爆发了要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的二月革命,从此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共存于俄国政权内,无产阶级革命即将爆发。在这样的背景下,民族自决权理论又遭到了反对派的质疑与反击。对此,列宁写了《关于自决问题的争论总结》等数篇文章来回击反对派的质疑。
在这些文章中,列宁将民族自决权的含义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指出民族自决权仅仅只是政治层面上自由分离的权利。其次,列宁还将民族自决权的适用范围推广到全世界范围内。他认为资本主义的侵略扩张,将世界民族分为压迫民族与被压迫民族,因而民族自决权理论对于世界范围内的所有被压迫民族都具有普遍意义,因而将这种理论从欧洲大陆范围内扩大到全世界。最后,列宁指出了民族自决权的重要性,认为民族自决权有利于推动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并且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的联合与团结。除此之外,列宁还将民族自决权规定为社会主义发展的原则,认为民族自决权理论不管在什么样的时代都同样适用。
4、充实与实践阶段
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后,为了巩固新生的多民族的苏维埃政权,列宁将民族自决权做出了进一步的阐述,认为民族自决权对于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具有非同凡响的作用,这一想法体现在列宁于1912年发给穆斯塔法·基马尔的电报中,他说只有民族自决权这一原则才能使苏维埃政权内的各民族建立起相互体谅与信任是亲密关系,从而促使各民族强盛繁荣起来,建立起无产阶级革命的大家庭。除此之外,列宁还指出民族自决权还应与社会主义建设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列宁兑现了民族自决是诺言,先后承认了芬兰、波兰、拉托维亚、立陶宛、乌克兰、白俄罗斯、阿塞拜疆、格鲁吉亚等国家与民族的独立。1922年,白俄罗斯、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和乌克兰联合建设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成立,标志了民族自决权在俄国获得了彻底的实现,也标志着列宁的民族自决权理论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同时也标志着民族自决权理论的最终完成。
纵观民族自决权理论发展的四个阶段,每一阶段,列宁都正确分析了俄国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结合俄国的实际情况,使得民族自决权不断完善发展,并将这一理论运用到苏维埃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从而对其他多民族国家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
二、列寧民族自决权的思想内涵
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列宁对民族自决权内涵的阐述也经历了几个阶段。1913年4月,列宁初步提出了民族自决权的概念,但对民族自决权的含义没有进行深入的阐述。时隔不久,在当年的6月份,列宁写了《民族问题提纲》一篇文章,在文中,列宁对民族自决权的含义进行了初步的阐述,指出民族自决即政治自决,即除了从分离和独立国家政权外,不能从别的方面再对其进行阐述。随后,在列宁的五十多篇关于民族自决权的文章中,列宁根据每一阶段的特点,对民族自决权又进行了多次的阐述。从这些阐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民族自决权的含义就是各民族拥有分离和成立独立国家的权利,即脱离异族集体的国家分离,成立起独立的民族国家。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华辛芝.列宁民族问题研究[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
[4]张祥云.关于列宁民族自决权理论的几个问题[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
[5]孙玉健.列宁的“民族自决权”思想及其当代政治价值[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
[6]李技文.论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思想内涵与实践[J].凯里学院学报,2009
[7]尚伟.列宁的“民族自决权”理论及其意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
[8]贾玉洁.论列宁的“民族自决权”思想[J].北方文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