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是理?又或是情!

2016-10-21涂亚兰

青春岁月 2016年5期

【摘要】有人认为道德判断是推理和思考所得,是一种高级认知过程,是理性思考的结果。但后来,有人又提出了社会直觉模型来解决理性模型中所不能解释的现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又有学者提出了双加工理论模型,整合了认知与情绪,认为道德判断是二者共同竞争的结果。

【关键词】道德判断;社会直觉模型;双加工模型

一、把情绪从认知理论中拯救出来

一直以来,人们长久的持有这样一个观点:判断,或者具体说到道德判断,是人们充分理性思考的结果。从皮亚杰提出的四阶段道德判断到后来的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阶段理论,无一不是和儿童的认知发展紧密结合着。他们认为人们所进行的道德判断大致是这样一个过程:判断者先搜集有关线索,然后进行线索的整合,充分推理之后再进行最后的道德判断,也就是说判断是人们进行充分思考以后的结果。

然而生活中可能并不会给你太多的时间去进行考虑,你的决定必须快而准确,就像公交上看到老人上车,你会不假思索的站起来让位一样。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学者们也越来越清醒的意识到传统认知加工理论的局限。海德总结认知加工理论的几点缺陷(Haidt,2001):

首先,认知理论忽略了道德判断中的无意识过程,因为它认为道德判断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都是意识过程;其次,认知理论无法充分解释道德判断主体的动机;第三,认知过程理论认为判断的過程中就已经包含了推理过程,然而推理是一种比判断更加高级的认知过程,并且已有研究证明推理过程是发生在判断之后的;最后,认知神经科学证明情绪会占用人们的认知资源,这也就使得在强烈情绪状态下人们很难做出理性决策。

当认知理论的缺陷日益明显的同时,研究学者们也越来越认识到情绪在道德判断中的重要作用。海德提出的社会直觉模型可以看做是重视情绪作用的开端。海德认为,直觉加工直接产生判断,当各种直觉发生冲突时才会发生认知推理加工过程(李炜、袁文娟,2012)。

二、情与理并存——双加工模型

1、双加工模型的概述

虽然社会直觉模型开始重视无意识的作用,这其中就包括情绪对人们道德判断的影响。随后有学者发展出双加工过程模型。

双加工模型认为情绪和认知都存在于道德判断的过程中。人们在进行道德判断时存在两套系统,一套是由情绪诱发的直觉系统,而另一套则是由认知过程产生的理性推理系统;并且前者是一个平行的自动化加工过程,而后者则是需要个体经过控制和努力实现的(田学红等,2011)。Greene认为情绪不是先于推理加工的,认知和情绪是并存且同时加工的,而道德判断则是二者竞争的结果。

2、双加工模型的实验支持

Greene等人(2001)通过三个实验来证明双加工模型。最重要的一个实验就是证明情绪确实会影响人们的道德判断,研究者通过在第一个试验中向被试呈现两个经典的个人道德困境(人行桥困境)和非个人道德困境(电车困境)让被试进行判断,结果发现被试在个人道德困境中往往做出非功利性判断(否定杀一救五),而在非个人困境中则往往做出功利性判断(赞成杀一救五),来自fMRI的数据表明前者往往激活了更多的与情绪相关的脑区(内侧前额叶),表明这种道义判断与情绪直接相关;而后者往往激活了更多的与认知过程相关的脑区(背外侧前额叶等)。

当我们确定情绪与认知同样都会对道德判断产生影响影响之后,那么到底二者与道德判断是个什么样的关系呢?为了证明认知与功利道德判断的因果关系,Greene等人(2008)又进行了一个认知负荷的实验。实验通过向被试呈现道德两难问题的同时,也让被试进行一个数字搜索的任务。实验结果发现,当被试进行功利判断时,数字搜索任务会增加被试的反应时,而不会影响非功利判断的反应时,这就为功利判断是由认知控制,而非功利判断则是自动化的加工提供了直接证据。

除此之外,Gubbins等人也为双加工模型提供了实验证明,同时也进行了一定的扩展。他们的实验证明情绪本身就是一个影响判断的原因,绝非一个可以被替代的因素(Gubbins,2014)。首先他们通过让被试想象有关的道德两难的场景,然后为所做的道德判断提供理由,实验结果表明,当被试做好交流情绪的准备时,被试不仅仅是在个人困境中,同时也在非个人困境中提供情绪性理由,这也是之前的研究所没有验证过的;同样的,当被试做好交流想法的准备时,被试在个人困境和非个人困境中提供非情绪性的理由,这也就证明了在道德判断中无论是个人困境和非个人困境都是依赖认知和情绪双过程的。然后,他们又通过第二个实验发现被试在个人困境下比在非个人困境下阅读主人公的情感信息更快,而无论是在非个人困境还是个人困境下被试阅读主人公的行动信息是一样快的,这也就表明了即使是非个人困境,也是会受到情绪的影响的。

3、对双加工模型的评价

回顾道德判断的成长历程,我们看到从对皮亚杰、科尔伯格的道德理论的绝对推崇,到海德提出社会直觉模型,直至整合认知与情绪的双加工模型的提出,为道德判断的研究打开了一个新的缺口。但是我们也同时发现了双加工模型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都知道,影响道德判断的因素非常之多,包括判断者的个人差异、所面临的道德问题的性质、所处的社会背景、以及当时的情绪状态等,这些都会影响到判断者,进而影响到判断行为。然而双加工模型在这些方面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回答。同时双加工模型虽然将情绪纳入到道德判断的过程当中,但是只是将道德判断看作是对认知与情绪的竞争结果,而对于二者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没有给出实质性的回答和解释,此为其一。其二,与许多研究者一样,在实验使用的研究材料中,对道德困境“个人”和“非个人”的划分上并没有明确的限定。同时,所选用的材料内容多与实际生活不相符,且与我们日常所经常面临的道德问题相脱离,这也就使得道德问题的研究缺乏一定的生态效度,难以推广到现实生活中的人们的道德判断。其三,虽然双加工模型借助先进的神经科学技术手段帮助我们了解到了人们在进行道德判断时,与认知、情绪有关的哪些脑区受到激活,同时又是怎么样发生变化的,但是却并没有有关的实验揭示道德判断的过程中,人们的认知与情绪发生的时间进程,这可能也是不能为情绪与认知在道德判断过程中到底是怎么样发生作用进行解释的原因之一。最后,由于双加工过程理论是最近不就才有人提出,而在国内却鲜有人用,那么双加工理论是否适用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群呢?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是否是普遍的心理发生机制呢?这些都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有关道德的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中心,这可能不仅仅是因为道德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可能更重要的是因为道德是支撑一个人品格的重要因素,是一个国家屹立于民族之林的重要支撑。但是,国内公民有关的道德滑坡事件却屡见不鲜,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思考,究竟在道德判断中,什么因素起到主导和决定作用呢?这可能就要求未来的研究学者们从不同的研究方法、研究角度、研究对象上进行革新。

【参考文献】

[1] 李 炜, 袁文娟. 道德判断的双加工理论述评[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28(4):176~178.

[2] HaidtJ. The emotional dog and its rationltail: A social intuitionist approach to moral judgment .Psychological Review, 2001,108:814-834.

[3] Eoin Gubbins,Ruth M. J. Byrne. Dual processes of emotion and reason in judgments about moral dilemmas. Thinking & Reasoning, 2014,20(2),245-268.

【作者简介】

涂亚兰(1993—),女,汉族,江西南昌人,江西师范大学2014级心理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基础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