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论语》中的“智”的思想

2016-10-21尚芸先

青春岁月 2016年5期
关键词:论语智慧

【摘要】在《论语》中,“智”是非常重要的概念。“智”代表着智慧、知识,更是一种道德品质。智是人们一直以来追求的重要品格,更是成为君子的重要德行之一。《论语》中有多次谈到“智”,关于智,其实蕴含着很多内容,其中包括学习、言行、政治等多个方面,它既代表着各方面的智慧才能,也代表着一种明辨是非与处世的能力。智与孔子所倡导的仁、勇、信、直等其他重要品格德行是密不可分的,因而智是孔子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更是孔子哲学中的重要一部分。

【关键词】智;仁;智慧;德行

一、“智”的内容

“智”字通“知”,公元二世纪的词典《释名》说“智,知也,无所不知也”,同样,在论语中讲到的“智”是由“知”字来表现出的。智在词典中的解释有智慧、才智、明智等意思。智既是形容词、名词也是动词,因此智本身就具有很多意义。据统计,《论语》中的“知”出现过116次,可见孔子是十分重视“智”的。总的说来,这些“知”主要有两方面的意思:一个是“知”代表着知识、知道的意思,是作为名词和动词的知;另外一个“知”代表着一种德行、品格,是具有智慧、明智的意思。

《论语》中的智,是孔子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贯穿在孔子哲学思想的每一部分。在论语中“智”和“知”是通用的,孔子所提到的“知”的意思有许多,例如:“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尧曰》),“未知生,焉知死”(《先进》),这里的知,是了解,知道的意思;“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卫灵公》),这里的知,是我们所说的智慧,才智的意思。

二、“智”者之智

在《论语》中,孔子所提到的知,绝大部分是提到知者而提的。成为智者,拥有智是当时君子一直追求的目标。钱穆在《论语新解》中对“智者”的解释是“智者明道达义,故能不为事物所惑。”这里的“不为事物所惑”和孔子所说的“知者不惑”(《子罕》)说的“不惑”是有相通之处的。宋代经学家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不惑”的解释是:“明足以烛理,故不惑”。可见,智者可以达到“不惑”,可以明辨,是具有德行的。

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这里的知者就是智者,就是指有智慧、聪明的人。这里孔子所讲的,与仁者相比智者是“动”的,智者可以达到“乐”的境界,就是说聪明的人是灵动的,反应敏捷,思想活跃,像水一样。所以,智者是有其自己的“乐”,这就是为什么他们成为智者的原因。

《论语》中讲智者的还有“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这就是孔子所讲到智者是如何处事待人的,智者可以做到既不失人也不失言,可以根据一个人的性格特点来判定应该对这样的人说什么话,判断出什么时候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相似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也有异曲同工之处,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因而,孔子所讲的智者的“智”也体现在有智慧的人在待人处事和学习上拥有才智,具备语言技巧和明辨的能力。

孔子还提到了“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这里,孔子又一次把仁和知一起提出来。这里的“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是指仁者是天生有道德的人,认为道德带来人生最大的乐趣。智者知道仁的好处,也能行仁,把道德当作生活的规范。孔子把仁和智相结合,告诉我们知识是行仁做好的工具,应该借助知识先利仁再安仁。智者、道德修养高的人,是能够行仁的。

当然,对于“智”,孔子也说道:“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孔子的意思是他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在《论语》中,孔子还说道:“唯上知与下愚不移。”(《阳货》)这里的“上知”就是上等聪明的人。结合孔子所说的:“我非生而知之者”,我们可以知道在孔子看来获取知识有两种来源,一种是“生而知之”,一种是“学而知之”。《中庸》中也提到了“好学近乎知”,将好学与智相联系。所以,孔子意在表达想成为智者,如果不是“生而知之”,那么就需要后天的勤奋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成为有智慧的人。通过“好学”追求“智”,才是我们要成为智者获取知识的途径。

三、政治之“智”

孔子曾周游列国十四载,通过游说来推行其学说和政治主张,并且在政治上,孔子有一个以“仁”和“礼”为核心的政治思想。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在政治方面提到了“智”,蕴含着孔子政治思想的智慧精华。

孔子说:“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公冶长》),这是孔子在夸奖卫国的大夫宁武子时说的话。在孔子看来,像宁武子那样的人才是真正拥有大智慧的人,在国家混乱的时候,宁武子此时表现出昏聩的样子,既能保全自己的性命,又能帮助国君共度难关,正是他隐藏锋芒的妙处,要不是忠义双全,才能卓著的人,不可能做到。根据世间百态和实际国情来决定做人处事的样子,这就是孔子所赞赏的智。

《论语》中还记录了樊迟与孔子的对话,樊迟问孔子“知”,孔子回答他“知人”,然后又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颜渊》),就是说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使他们的地位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正直起来。孔子这里提到的智,就是政治上的才智。后来樊迟见子夏,问:“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回答他说:这是含义多么深刻的话啊!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了一个皋陶来任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远离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了一个伊尹来举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远离了。子夏用舜和汤的例子来告诉樊迟真正拥有智的人在政治上是有所作为的。

《论语》中所谈到的智在各个方面都有体现,孟子曾说:“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拥有智慧、成为智者是君子一直追求的重要品格德行。《论语》记载了孔子的言行,其中也表现出了孔子的智慧。智既不仅可以体现在学习中,又可以体现在待人处事的言行上,是治理国家的必备要素,同时也是达仁的重要德行。要拥有智慧、才智和明辨的能力,成为真正的智者,是需要“好学”的,需要后天不断努力学习来成为有学识有智慧的人。尽管“智”是一个简单的字眼,但是它在《论语》中和孔子思想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品味。

【参考文献】

[1] 杜振吉. 孔子的智德观及其现代意义[J]. 天府新论, 1995(5).

[2] 兰 敏. 《论语》中的“智”[J]. 才智, 2014(27).

[3] 宇汝松. 孔子“仁”、“智”思想研究[J]. 兰州学刊, 2014(7).

[4] 赵 标. 孔子论“智”[J]. 华夏文化, 2008(4).

【作者简介】

尚芸先(1993—),女,汉族,河北省邢台市人,河北大學政法学院中国哲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论语智慧
点点读《论语》
点点读《论语》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有智慧的羊
半部《论语》治天下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