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农村文化广场的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016-10-21刘晓丽
刘晓丽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重点和难点问题。本文就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一些问题和解决对策,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农村文化广场;建设;促进经济发展
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求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在这个过程中,解决好“三农”问题无疑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农业稳定,就没有国民经济的稳定;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整个中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中国的现代化。
一、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1、近年来,农村文化建设取得很大成绩,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了较大改善,农村文化建设也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但总体上看,农村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农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这不仅制约着农村的经济的社会发展,也制约着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更制约了全面奔小康的社会进程。可以说,农村还是我国文化建设的若环节。存在的问题:一是经费不足。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偏低,并且文化投入偏重于城市。文化馆、文化站的业务活动经费得不到保障,县级图书馆购书经费占用经费总支出的比重逐年下降。城乡文化水平的差距日益拉大。二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现有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有效的利用,基层文化单位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许多乡镇文化工作者待遇问题难落实,队伍不稳定。三是为农民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总量偏少、质量不高。特别是全国文化系统艺术表演团体深入农村演出场次越来越少。
2、解决的对策。这些问题都需要给予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加大农村的文化建设,既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强政策调控,加大政府投入,调整资源配置,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积极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积极参与,为农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要加大现有文化体制的改革,逐步理顺和创新体制,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农村文化的需求和发展,同时使现有的农村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文化活力得到巨大的释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必须针對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现实问题,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在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前提之下,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进一步加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形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中,要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电影放映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各项文化惠农工作,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通过农业发展提高农村劳动生产效率和水平,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充分展现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二、文化广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近年来,随着我市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需求不断增加,文化广场成为农民开展文化轰动的重要阵地,成为农民日常文化娱乐生活和社会交往的重要场所。市委、市政府重视经济文化的卸掉发展,从群众实际需求出发,逐步加大对文化事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不断推进农村文化广场建设,逐步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目前我镇有很多村建设了文化广场、文化小礼堂和一些体育健身场所,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1、我市文化广场的建设和文化活动有以下特点
(1)因地制宜,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多层次文化钢广活动。在城区,既有政府定期组织的大型文化娱乐活动,也有群主性自发组织的广场表演。广场文化既给群众提供了自我表现的广阔舞台,给人们提供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看台,也吸引了各种年龄、职业、文化层次的人参与。
(2)以广场为载体,各种群众文艺表演活动频繁,农村文化丰富多彩。我市城区和农村的女子腰鼓队、健身队、广场舞队、民间艺术表演队等自发组织的活动队伍不断增加,利用业余的时间自发的组织各类文艺活动,丰富了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也增加了群众的生活乐趣。
(3)文化广场促和谐,农村社会风气明显好转。文化广场活动的开展使村民有了健康向上的业余文化生活,使农村文化广场真正成为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一些农村妇女身有感触的说,没有文化广场以前,村民最大的乐趣就是打扑克、打麻将,现在有了广场,都来参加唱歌跳舞娱乐健身等活动,打牌赌博的少了,家庭纠纷也少了,文化广场成立促进家庭和谐和社会和谐起到了积极作用。
2、文化广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乡镇、村文化广场建设数量、质量还无法满足群众不断提高的文化需求。目前全市仅30%左右的村镇有文化广场,没有的就在空地临时作为活动的场所,建好的广场质量也是不一样的,没有相应的配套设施。
(2)文化广场活动开展不平衡。经济条件好,设施齐全的城区文化开展的比较活跃,文化主题也比较丰富。经济条件差的农村开展活动就比较单一,最多的是跳广场舞,年龄也都是老年化。
(3)广场文化管理力量比较薄弱。乡镇文化专业人员偏少,人才匾乏。有的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没有专业特长,在具体文化活动中发挥的作用不大。有的乡镇还存在文化站有编制但没有配备人员的现象。由于农村文化单位入门门槛较高而待遇却不高,难以吸引优秀的青年专业人才来农村工作。
3、对文化广场建设的建议
加快农村文化广场的建设,把文化活动阵地建到农民身边,有利于调动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广大农民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公共文化的差距。
(1)要进一步重视文化广场的建设与规划。市委、市政府要把农村文化广场的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提高人们幸福指数的事情来抓,将其列入为民办实事的项目,本着使用方便、群众拥护、量力而行的原则,高标准搞好规划,分期分批建设。可以选择有教好基础的乡镇、村,建立文化示范点,辐射带动全市的文化工作。
(2)多方筹资,加大农村文化广场建设力度,采取政府拨一点、村里筹一点、群众献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办法,解决资金问题。同时按照当地的布局和条件,坚持“实际、实用、适度”的原则,尊重群众意见在废置的地方进行改造和建设,即有的娱乐场地也美化了周边环境。
(3)突出内涵,提升文化广场的质量和品味。要积极引导农村文化广场建设融入文化内涵,科学确定广场的文化主题、文化内容和适用的形式,使农村广场满足群众集会、休闲、娱乐等,最大限度的传承当地的传统文化。
(4)通过文化广场发现和培养农村的文化人才。广场是实战才华的舞台,更是发现人才的窗口。对于在广场文化活动中暂露头角的文艺爱好者,相关部门应给与辅导与推荐,作为文化事业的后续力量进行重点培养。只有源源不断的高品质新鲜血液输入,我们的广场文化才能向着健康、文明、高雅的方向发展,进而使得我们的地方文化、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
(5)加强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发展文化事业关键在于人。在抓好现有的队伍建设,配齐人员的同时,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现有文化专业人才素质,充分发挥其骨干作用。积极培育基层文化工作的爱好者,即能提高整体水平,又能指导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使农村文化得到快速发展。
总之,农村文化的良好发展,能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全面进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高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