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党员干部法治思维的能力

2016-10-21石振涛

青春岁月 2016年5期
关键词:法治领导法律

石振涛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化解矛盾、推动发展、维护稳定能力”。彰显了养成法治思维对于领导干部的重要性、迫切性。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党员干部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究竟何为法治思维?如何才能养成法治思维?这是摆在领导干部面前的两大重要问题。

【关键词】党员干部;法治思维

一、什么是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是指执政者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逻辑对所遇到或所要处理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形成结论、决定的思想认识活动与过程的一种思维方式、思考模式。

1、什么是法治

(1)法治的概念

法治是与人治相对的一种治国理政的方式。按照通识:法治即法的统治,而人治则是人的统治。法治下,法律地位最高;人治下,纵有法律也处于次要地位。人治是依靠一个或几个贤明的领导人治理国家的方法。国家的一切都依靠统治者的贤明上,同时排斥法治,造成法律的虚无主义。

(2)法治的内涵

①法治的本质是法律统治,两层含义:第一,法治意味着法律至上,法律是公权力行使的唯一准则。第二,法律至上的前提是法乃良法、良法善治。良法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的统一,是法律不断完善的一种动态状态。

②法治的核心是限制公权,意在治官而非治民。公权力,法无授权即禁止;私权利,法无禁止即自由。公权力必须守在法律的笼子里,否则即是滥权、暴政。

2、什么是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包括五个方面:

合法性思维。在决策或行动时,应从目的、权限、内容、手段、程序等方面,不断审视其所思所行是否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要求。

权利义务思维。在决策或行动时,应充分考虑尊重、维护和保护公民、法人、其他组织的合法权利,并运用法治方式督促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履行法定的义务。要充分保障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和基本政治权利。

公平正义思维。在决策或行动时,应充分反映和体现公众权益和各方意见,让法治效力真正惠及公众,让法制成为社会公众的保护伞。

责任后果思维。要充分考虑权力行使和职责履行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及时纠正违法行为,依法及时补偿所造成的损失。

权力制衡思维。法治即意味着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应具备严格规范权力行使的思想意识,使接受制约和监督成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使权力行使限定在制度笼子里。

二、为什么要提高法治思维能力

1、是建设法治中国的需要。法治已成为社会共识,法治中国归根到底是法治领导干部。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歪。在2020年,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使法治政府基本建成。这就给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和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所以,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

2、是解决当前现实问题的需要。进入到新阶段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来,随着国际化、市场化、城市化、城镇化的不断地发展,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重视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就必须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就必须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用法治来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来促进毛矛盾的化解,來保障社会的和谐。

3、是提高领导法治意识的需要。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还比较淡薄,突出表现为四个方面:第一、有的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还没有牢固树立,“权大于法”的人治思维仍在起作用。政府不准许在网上发表帖子议论,否则视为败坏政府声誉。第二、有的领导干部还没有养成法治思维方式,严肃执法、依法办事的自觉性不高。第三、有的领导干部法律知识欠缺,不按法律、规章办事或草率行事,给国家和集体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第四、个别领导干部置法律于不顾,以身试法,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4、是保护领导干部自身的需要。我国现在仍然处于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型期当中,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还没有得到进一步的确立,一些领导干部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甚至贪赃枉法的现象不在少数。在这样的背景下,就必须要增强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方式的能力。所以,增强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也是加强领导干部自身建设的需要。

三、怎样培养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能力

1、创造必要的体制、机制、法制的外部环境

首先要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考察、考核和奖惩机制,把它纳入到对领导干部的考察、考核和奖惩机制当中,作为晋升他的一个重要条件。另外,对领导干部的考核,应当包括依法履职的内容。还要建立激励机制,要表彰并且重视提拔使用那些法律思维意识比较强,善于运用法治方式来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优秀干部。

其次,提高制度建设的质量。要把法律、法规符合客观规律,并且为大多数人所认可。

最后,要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和法治文化。全社会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氛围,会对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行为方式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所以要提高全社会的法律素质和法治文化的氛围。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来进行普法教育,特别是要加强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2、培养法治思维,要敬法懂法,提升法治信仰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习总书记讲,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根基在于广大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要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信仰。首先要培养领导干部的法治的素养。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个方面,领导干部,他是否树立了法治思维;第二个方面,看他是否具备基本的法律知识;再一个,看他是否具有依法办事的能力。领导干部的法律素养可以从观念思维、知识水平以及能力,这三个方面来考察。所以,首先要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律素养,就必须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律的信仰、法治思维。

3、培养法治思维,关键是要反对人治

(1)要坚持法律至上,防止以权压法。在处理权力和法律的关系时,领导干部只有敬畏法律,信奉法律,才能时刻警惕权力的行使是否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权力行使的方式、目的是否合法。

(2)要坚持以人为本,防止官本位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应做到:一要听民声;二要知民情;三要护民权。为有效破解纠纷未得以解决的困境,应当对信访制度实行法治化改革,引导民众有序信访,重塑新的涉诉信访处理机制,保障民众利益诉求渠道畅通。

(3)要坚持程序思维,防止以言代法。程序思维要求将社会中已经存在的各种冲突通过正当程序的运行予以和平公正地解决,要求权力按照法律预设的程序行使,严禁恣意行使权力,保障程序参与者有平等的发言和对话。

(4)要坚持平等思想,防止特权思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法治的一项基本原则,它要求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十八大报告提出“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旨在用平等的原则去“反特权”。

4、培养法治思维,还要主动接受监督

加强自我监督。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监督体系,但“徒法不足以自行,良法还需良吏。”领导干部要自觉接受监督,抵制权大于法、以权压法的现象。主动接受法治监督既是对法制的尊重,也是对自身的一种保护。

“风雨多经人未老,关山初度路尤长”,中国法治建设的道路,很显然是漫长的。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管理社会,推进工作,将是历史必然的选择。

猜你喜欢

法治领导法律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职业道德与法律 教案
涉及网络募捐的现有法律规定
市领导会见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2016重要领导变更
“称职”办公室主任
政治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