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留学生欺凌案看当下教育中缺失的戒尺教育
2016-10-21宋志凯
宋志凯
【摘要】青少年的犯罪率高发,全社会都应该正确认识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如今独生子女的教育更应该在他们的心中树立起规矩意识,使他们在成长阶段学会基本的是非对错观念,同时在未成年人的教育中应该重视戒尺教育,学会奖惩教育的合理运用,从小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意识,只有好的思想道德教育才能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才能才干。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道德教育;戒尺教育
青少年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和社会呵护的群体,但是近年来,未成年人的犯罪已成为全球注目的社会性问题,青少年犯罪不仅呈现出数量增多,人数增多,而且涉及面广,据我国有关职能部门统计,青少年犯罪案件在我国近年来也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2016年猴年的新春的刚刚走过,就发生了两件震惊全国的校园青少年犯罪案件,一件是发生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欺凌同学案,在美国加州读高中的2名中国女留学生,因为男女“争风吃醋”的琐事,遭到同为中国留学生的10多名学生虐待,虐待的内容包括扒光衣服、用烟头烫伤乳头、强迫其吃沙子、逼他们吃被剃掉的头发等,折磨虐待的过程长达7个小时。随后,受害者刘某在当地报警,经过警方调查之后,此案提起公诉。涉嫌凌虐和绑架同学的三名中国留学生翟某某、杨某某、章某某和检方达成认罪减刑协议,三人将分别获刑13年、10年和6年。另一件是3月5日安徽省黄山市田家炳实验中学的一名高三女生因自己是同性恋而被同班同学下春药,在女生父母表示要报警解决这个问题时,三个男生却变本加厉,声称只要对方敢报警就将用砒霜来下毒。但讽刺的是,真正应该感到“幸运”的,恐怕是那三个下药的男生。由于受害女生没有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甚至不知道保存物证,结果在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下,三名男生的行为因为并没有造成任何恶果,所以成功逃过了法律的制裁。甚至于在老师和接报而来的警方看来,这不过只是“恶作剧”。因此,三名男生中两人仅被记过处分,另一人则被警告处分。当地警方则在一份情况通报中写到:祝这些涉事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为什么同样的是校园欺凌的案件,但是对于涉事学生的处罚却有着天地之别?为什么社会越发展,青少年犯罪却越来越多?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青少年的过度溺爱和保护,弱化了他们的是非观念
很多专家学者在讨论未成年人犯罪的时候都会说,我们需要保护未成人,保护祖国未来的花朵,确实在我国的刑法中也规定“要保护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负刑事责任”。也正是因为青少年犯罪成本的如此之低,才造成如今越来越多的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我們很清楚,很多的校园暴力事件往往是一个个更严重的刑事犯罪的开始,可是在我们现行的法律面前,很多的校园暴力事件被当作同学之间的“玩笑”来处理。就如同黄山市田家炳实验中学的这名高三女生一样,受害人没有受到任何实质性伤害,同时自身也缺乏保留证据的意识,所以当地警方即便深入调查,也仍然难以犯罪的名义逮捕他们,检方也难以起诉他们。
实际上,有很多很多的校园欺凌案件,因为没有达到法定意义上的“违法”标准,所以即便受害人在精神上遭到了严重的创伤,加害者也可以轻松逃过任何法律的惩罚,然后无以为然的继续过他们的好日子。
二、才能的教育多过思想品德的教育
在如今大家都在关注学生的才能,前途的时候,又有多少家长是关注过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更有甚者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说“只要有钱,有权就可以摆平一切”。恃强凌弱,欺软怕硬,不辨是非,绝不吃亏,又有多少家长在以这样的标准教育着孩子。甚至报纸上屡屡爆出因为幼儿园小朋友的争吵等琐事而其双方的父母大打出手甚至闹出人命来。当学习成绩可以决定一切时,才会出现北大才子弑母这样令人悚然的案件。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难道如今青少年的犯罪多发,不正是社会对于未成年人的过度溺爱造成的嘛?现如今我们国对于青少年的惩戒教育的缺失,造成青少年错误的思想认识,不辨是非,不明对错,甚至模范电影当中的暴力情节,直至真的犯了罪,在他们的思想意识里也只认为是一般的“玩笑开过头”式的打架而已,最多也就是被学校批评教育而已,岂不知自己将后悔终身。
三、过度依赖学校教育,家庭思想教育严重缺失
如今生活的快节奏,以及生活成本的高昂,有多少家庭是父母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而让自己的父母在带的。也许有人会说不是有学校嘛?学校教育是未成年人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全面教育是学校的基本责任。但是,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甚至锻炼学生的身体的体育课也被“奉献”出来为其他重要的考试课程让出时间。思想、道德、法制教育就更加显的薄弱。青少年对有关刑法知识知之甚少,法制教育盲区相当严重。同时现在的家长,对于孩子过度的娇惯纵容,不允许幼儿园、中小学老师碰自己孩子一手指头,甚至罚站都不可以。否则家长便去学校胡闹,乃至对老师大打出手,伤害老师。在学校,老师不敢教,在家里,家长管不了,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一些家长决不允许老师严格要求自己孩子,更不允许老师碰自己孩子一手指头,却希望自己孩子学习以及各方面优异,且具有心理承受能力、受得了挫折、具有较强的抗打击能力。天下哪有“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道理。
人类社会是一个规则社会。古语讲,“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而规则教育需要“戒尺”。无论在哪个国度,无论是何种文化,教会孩子遵守规则,是教育的基本职责。人类社会只能在秩序中存在,破坏秩序就必须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这是学校教育应当给予孩子的知识,同时也是每一个家长对于自己孩子启蒙教育的最起码的教导。在我国古代的私塾就有“戒尺教育”,当学生犯错,是要受到教书先生的戒尺责罚的,对少不更事的孩子,如果讲的道理听不进去,那么打巴掌的“疼痛教育”,则可以辅助讲道理教育,强化教育记忆,强化教育效果,是使孩子长记性的有效手段与方式。当然,“戒尺教育”要掌握力度分寸,“点”到为止,且巴掌要拍在可以拍的部位,不可乱拍,不可拍错体位,特别不可拍打要害部位,避免对孩子造成不应有的伤害。
在教育中,要学会运用“戒尺”教育。这不是说父母可以拿着“板子”任意的打孩子,而是要在教育中树立“规矩”的意识。中华教育从来就是一个讲究“规矩”、不缺“惩戒”的历史。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尤其是独生子女群体产生后,在过度的赞赏教育中,对孩子的过度保护,“戒尺”成了落后教育理念的代表,甚至连学校的老师都不敢对孩子说一句“重话”。今天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很少吃过“社会的苦”,家中的惩戒教育又十分缺乏,在当今教育立法不完善的情况下,学校老师的教育权利被严重限制和剥夺,那么孩子缺乏是非观念,做出“出格”甚至犯法的案例也就不足为奇了。那么当务之急,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全社会,都要重新认识“惩戒”的必要,重新审视“戒尺”的作用,让孩子正面责任的重要,让成长经历必须的风雨,让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身。
教育中,要为孩子树立榜样。孩子如同一张白纸,在他们心目中,这个世界既新奇又随意,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父母的行为,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如果父母不能做到心有所戒,那孩子一定会视规则如儿戏。如果自己心无所戒,如何让孩子健康地成长!为孩子做好榜样,让孩子知道进退,本身就是一把最好的“戒尺”。
【参考文献】
[1] 任 芳. 3名中国留美学生欺凌同学获刑6-13年刑满后驱逐出境[N]. 中国之声《新闻纵横》, 2016-01-10.
[2] 吕素华.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成因及预防[J].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