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品德与社会课开放式教学
2016-10-21梁尚吉
梁尚吉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225-01
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社会,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对象生活与社会,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社会化的人。这就决定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不应该是封闭式的凭书教学,而应该是开放式的,体现其社会性的特征。从时间上来说.以课堂为中心向前后辐射;从空间上来说,是向校内外、家庭和社会辐射;从内容上来说,是从书本向各学科、自然界和操作实践辐射。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 开放教学过程
1.1 课堂要向课前开放
傳统的封闭式教学是上课了才向学生公布教学内容,教学起点从零开始,学生时时处在被动接受地位。我们可在上课前几天向学学生公布教学内容,学生事先可以通过查找资料、搜集信息、预习新课,对新授教学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和准备。正式教学时学生则处于相当的起点,学习过程中时时处在主动探求之中。如教学五年级下册《圆明园的诉说》时,课前可组织学生收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观看有关圆明园的影片,初步感知所学知识。课堂内再分小组交流,集体汇报,这样使感性和理性知识不断融合,学生学习起来不仅兴趣盎然,而且对有关圆明园相关的中国历史的理解和掌握也会比较扎实
1.2课堂要向课后开放
传统封闭式教学是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在课内,而现在提倡把问题带到课外,带向生活,带向家庭,带向社会,带向终身,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如教学二年级上册《明天更美好》,课后可让学生开展调查活动,通过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逐步认识到社会发展变迁的规律,了解周边社会变化的历程,发现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展望社会发展的前景和未来,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时代感、责任感、义务感和社会竞争意识。
1.3课堂要向课外、校外开放
社会课教学要充分利用社会这个“大学校”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可以请社会上各行各业的出类拔萃的人才走进学校课堂,成为学生的活生生的教材和榜样,也可以把学生的课堂转移到工厂、商店、街道等地方。
2 创设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
《社会》教材没有抄写训练和死记硬背的复习练习,看一看、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等多种学习活动形式交替出现。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脑、动口、动手的学习机会,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摒弃以课堂讲授为主,轻视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传统教学观念。通过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好问,让学生想和说,让学生尽情地动手做,增强学习体验,使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得到充分释放,让社会课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如教学四年级下册《我们的大中国》一课时,可利用小组学习的方式,先让学生用手顺着中国的边界画一画,查找与它相邻的国家的名称,再请几名同学动口说一说,然后互换角色。通过眼看、手画、口说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中国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从而圆满地完成此部分的教学任务,这比单纯的讲授效果要好得多。又如教学二年级上册《红绿灯在站岗》时,可以在教室一角虚拟生活场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交通常识分组识别过街的交通标志、交通信号灯,强化实践,提高他们的交通安全意识。
3 营造社会生活情景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涉及的知识面广,包括古今中外,相对来说比较抽象或距离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比较远。小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表象积累少,认识水平受年龄、经历、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尽管课本中配有很多插图,学生对教材中的某些内容仍会缺乏感性认识,形成教学难点,而运用录音、录像、多媒体等现代技术资料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变远为近,缩短学生与教材中现实世界的距离,使教学内容由“静”变“动”,更真实形象,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减少了学生感知、认知和理解的难度。在饶有兴趣的心理状态下接受知识并留下深刻印象。如二年级下册《可爱的中国》时,教材中有几幅图片,我在教学时先播放了长城和有关大熊猫的录像,让学生边看边思考:片中是怎样介绍长城的巍峨庄严和大熊猫可爱憨厚之态?我国还有哪些名胜古迹?还有哪些珍奇的动物?看后你有什么感受?录像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给学生强烈的感染,一种民族自豪感会油然而生,也使学生树立立志建设祖国的责任感。
社会课作为新兴课程,对其全面研究刚刚开始,仅仅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开放教学研究和实践,难免挂一漏万,有待于我们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进行潜心实践和深入研究,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去弥补,去完善,以提高社会课的教育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