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言输入与输出理论建构独立学院大学英语听说教学新模式
2016-10-21袁海燕朱洲龙在波
袁海燕 朱洲 龙在波
【摘要】高校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学生的输出能力欠缺已经成了一个普遍的现象。本文在语言输入与输出理论的指导下,探讨了当下独立学院大学英语听说课堂中“重输入”、“轻输出”的教学现状及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学改革措施,旨在构建独立学院大学英语听说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语言输入;语言输出;大学英语听说教学;教学启示
一、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外语教学中学生外语学习的人文环境大为改善,学生接收语言输入的数量增加了,语言输入的形式也丰富多彩了,然而教学效果仍不理想。尤其是学生的口语和写作能力始终不见成效。"哑巴英语"这一教学现象,在独立学院的大学英语听说课堂中表现的尤为突出。由此可见,只重视语言输入而忽略语言输出的外语教学是不行的。针对这一现状,在输入输出理论指导下探索独立学院大学英语听说教学新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独立学院大学英语听说课堂中语言输入与输出的现状
当下独立学院大学英语听说课堂中语言输入与输出现状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重输入”而“轻输出”,即,教师在听说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对学生“听”的能力的培养,过多关注听力材料的输入,而往往忽视给给予学生充分的口语训练的机会,学生“说”的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因此“哑巴英语”现象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有很多。诸如,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禁锢、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学习动力不足,听说教学课时有限、教学手段单一、教学以“四六级”考试为导向,填鸭式教学仍占主导地位等。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当下独立学院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普遍存在的“听录音-做练习-对答案”的机械模式,教师和学生都未对语言的输出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语言输入与输出理论背景
上个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美国著名语言学家Krashen在其著作《第二语言习得原理和实践》一书中提出了“输入假说”。该假说认为,人类习得语言最基本的途径就是对语言输入的理解,“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所谓的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是指语言习得者通过听觉或视觉感受到的可理解的语言材料,这些材料的难度应该稍微高于学习者目前已经掌握的语言知识,即著名的“i+1”公式。该理论自诞生起便在西方掀起了巨大反响,学者们一方面肯定了其对外语教学的促进作用,一方面也表示了巨大争议。如何了解学习者的现有水平便是其理论的缺陷之一。
上世纪八十年代,Swain又提出了“输出假说”,该假说指出,虽然可理解的语言输人在语言习得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学习者除了尽可能多地接受可理解的输人外,还必须通过有意义的语言输出才能达到对目的语运用的准确性和流利性。输出在语言习得中具有重要作用:输出能迫使学习者注意表达意义的语言形式;输出能推动学习者提高和扩展语法知识。只有当学习者受到推动时,语言输出才有助于他们的语言习得。由此可见,在听说课堂中注重语言输入和输出的结合,非常重要。
四、语言输入与输出理论对独立学院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启示
1、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师过分注重对听力材料的输入,学生只是机械的听录音、做练习,听说课堂俨然变成了听力测试,这一单一的教学模式往往会使学生感到乏味、疲倦,注意力分散,直接影响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因此教师应当更新教育理念、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听说课堂中,要注重对语言输出的训练,即学生“说”的能力的培养。
对此,就必须改进教学方法,打破单一的播放录音的教学手段。在现有条件许可的前提下,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语音室的教学优势,一方面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教材,利用多媒体课件,丰富语言输入的形式和内容;另一方面,在课堂组织活动中,充分发挥语音室的功能,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组织各种不同形式的口语训练活动。
2、完善语言输入
传统的听说课堂教师注重“语言的输入”,但如何输入,输入什么,仍旧有待提升。按照Krashen的“输入理论”,“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一方面,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现有教学条件,整合听说教材,筛选适当的内容作为课堂教学材料。同时还应当兼顾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增补略高于学生英语水平的听力材料,为后续的口语训练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在输入形式上,也要力求多样化。可以是图片展示、听力录音、电影片段、演讲赏析、交际用语等等,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目标语的兴趣,为语言的输出打下基础。此外,受到听说课程学时有限(通常一周2学时)的限时,教师除了课堂内的“精细输入”,更应当加大课堂外的“粗犷输入”。鼓励学生收听VOA、BBC等英文电台,鼓励学生课外观看英文电影、学唱英文歌曲、阅读英文美文等。
3、营造良好的语言输出环境
为了鼓励学生在听说课堂中更多的参与课堂活动,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教师必须努力营造良好的输出环境。一方面,教师要加强自身教师话语的训练,在听说课堂中,尽量使用英文授课,力求准确、得体和流利,为学生起到带头示范作用,有助于语言学习氛围的营造和语言环境的建设。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有效提问。在课堂交互教学中,教师应当多提一些让学生开动脑筋,拓宽思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如果话题的展示学生有难度,老师可以事前给予恰当的语言输入,便于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增加学生语言输出的机会。
4、丰富语言输出的形式,将语言输出延伸到课堂以外
在听说课堂中,教师要加大语言输出,通过提问、复述、分组对话、讨论、辩论等不同形式来为学生的语言输出提供机会。同时,还应当将语言的输出延伸到课外以为,鼓励学生参加英语角活动,积极参与英语演讲、英文歌曲大赛、英文配音大赛、英语集市等活动,让学生在各种课外活动中体验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培养英语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五、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独立学院大学英语听说课堂中存在的“输入”与“输出”失衡的现状,教师应当调整教学的各个环节,在课堂内外为学生营造语言输出的环境,给学生提供更丰富的语言输出的活动,以“输出”来带动“输入”,努力构建独立学院大学英语听说教学新模式,以期达到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的教学目的。
基金项目: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2014年教学研究项目(编号:JY201405)
【参考文献】
[1] Krashen, S.D.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Lodon: Longman, 1985.
[2] Swain, M. The output hypothesis: Just speaking and writing arent enough.The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 1993(1).
[3] 覃繼良. 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输入与输出的整合[J].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07.06.
[4] 王明霞. 强化语言输出 提高语言应用能力[J].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8(8).
【作者简介】
袁海燕(1982—),女,湖北荆州人,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育、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