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香港僵尸题材影像分析

2016-10-21尤元学

青春岁月 2016年5期
关键词:吸血鬼

【摘要】“僵尸片”曾一度在香港电影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融合恐怖、动作和喜剧、杂耍等多种表现元素为一体,构成了香港电影史上一个独具特色的亚类型影片。它的诞生和发展,不仅体现着人们对于超自然想象的审美心理需求,也在古今、中西方文化差异矛盾融合的过程中反映出当时香港的社会风貌以及香港电影的创作趋势。

【关键词】僵尸片;茅山道士;吸血鬼;心理诉求

一、社会文化背景及心理基础

所谓的“僵尸片”就是指那些以僵尸为主要表现对象的鬼怪片,是恐怖类型片中的一个分支。此类影像在香港的兴起,与香港人的民族生存状态息息相关。香港作为一个经历了百年沧桑的殖民地,在这种无根,孤岛的状态下人们自然把对现状的不满和恐惧诉诸于鬼神等超自然的事物上,这有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渊源。从上古时代,中国人就喜欢把对灾难、死亡、恐惧的不解,发展为对鬼神的膜拜,这种鬼魂观念存在于中国话语体系当中,也为香港僵尸影像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心理基础。

香港的殖民状态自然也使香港电影从西方文化中汲取营养。僵尸的形象除了源自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着清朝服装,眼窝深陷的病态、死人面貌以外,也直接照搬了西方经典恐怖形象——吸血鬼。“吸血鬼是欧洲传说中很重要的一个鬼怪,他们是人死后复活变成的,以嗜血为生。他们没有心跳和脉搏,没有呼吸,没有体温,而且永生不死。”而香港僵尸影像中的僵尸也是以血为食,于夜间出没在墓地以及偏僻的村落,它们一般害怕阳光、桃木剑、符纸等中国茅山道教的信物,由此可见,早期香港僵尸片明显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再如1974年邵氏电影公司与英国公司合拍的《七金尸》集合了西方吸血鬼和本土“湘西赶尸”传说,可以算是第一部土洋结合的吸血僵尸片;1982年的《摩登天师》更是直接融合西方神祇与本土茅山道术,充分反映香港僵尸影像在殖民社会背景下的文化大融合。

二、香港僵尸影像的风格特征

1、表现元素的糅杂性

香港僵尸片糅合了恐怖、喜剧、动作、杂耍、灵幻等表现元素为一体,构成了一种恐怖电影的亚类型。70年代末纯粹的香港动作诙谐片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观影需求,从而催生了一些大杂烩式的电影。1980年洪金宝把目光投向僵尸片,结合自身优势将民初武打动作片,茅山道术和“僵尸”融合在一起拍摄了《鬼打鬼》。此影片主要讲述两位茅山道长斗法,洪金宝更是亲自上阵,其肥硕的体型配合茅山道士的各种谐趣杂耍动作设计充满了喜剧效果。自这部影片起,僵尸影像迎来了“僵尸热”,并促进香港僵尸片的崛起。此后《僵尸先生》票房大热,并频频获奖,得到了艺术与商业上的双赢,标志着僵尸片的成熟,同时也肯定了以茅山术,动作与喜剧,杂耍等元素创造鬼怪片的可行性。但是在香港商业电影的主流下,“僵尸片只是承民初谐趣的动作片的一种变奏,只能作为动作与喜剧的借壳”,仅能作为恐怖电影的亚类型,而不能独立成为一种类型影片。

2、角色形象的心理契合

僵尸影像自然与“僵尸”密不可分,香港众多僵尸片在“僵尸”这一形象设置上有着共同点:白皙无血色的皮肤,平直前伸的双臂,跳跃式前进,冰冷的躯体,深凹的眼窝,尖尖的獠牙…形容枯槁几近真实,是压抑、病态的化身,这种形象的设置也体现出人类对于死亡的原始恐惧,以及对生命的渴求。此外,“茅山道士”也是一个重要的角色,这一角色的塑造成为沟通茅山术与僵尸,融合动作与喜剧的媒介和桥梁。尤其是林正英先生饰演的“茅山道长”更深入人心,他所饰演的道长形象有着典型的香港社会中小市民的性格和心理特征,具有喜剧精神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作为一个驱鬼道长,他不是完美的英雄偶像而是一个有瑕疵的民间英雄,在他身上流露出普通人的情感,面对马虎调皮的徒弟,他像父亲一样严厉而又慈爱如《灵幻先生》;面对可爱的小僵尸,则流露出一种溺爱如《僵尸少爷》。因此,李正英所饰演的茅山道士的形象符合香港人的审美接受,成为僵尸片的一个代表符号。

3、中西方文化的碰撞

香港僵尸片处处体现着中西方文化的矛盾与统一,可以说是殖民文化下的产物。首先体现在电影场景的选择上:僵尸故事多发生在民国时期的小城镇,这种城乡结合部最能体现出现代文明对于传统风俗的冲击,民国时期正是西方文明向香港渗透最明显的时期,锲合当时的社会风貌。如《僵尸先生》中林正英饰演的茅山道士九叔去为镇上富绅任氏迁坟时,见面的地方竟是一间咖啡厅,九叔及其徒弟在此出尽洋相,也增添了影片的喜剧效果。

此外,体现在故事设置上:自吸血僵尸片以后,香港僵尸片积极吸收西方文化的营养,尤其是好莱坞的电影模式,1990年《一咬OK》融吸血、惊情、浪漫为一体,颇得吸血鬼片之神韵,称得上香港僵尸片国际化的一次大胆尝试。2002年徐克执导的《僵尸大时代》融入了好莱坞元素,通篇英语对白,并且一改传统茅山道士降妖除魔手段,让其借助各种高科技装备去对付僵尸。在这些影像中,让觀众充分领略了僵尸的现代特征,体现出影片创作者对中西文化冲击的思考。

三、香港僵尸影像的没落

1987年后“僵尸热”开始降温,人们已经对僵尸题材的电影不再陌生没有了早期的好奇心,下面从创作环境,创作主体,电影受众三个方面分析僵尸片没落的原因:

1、从创作环境来看,香港电影一直以来都是以商业化为主流,在制作上也是极力迎合受众的喜好,为了满足人们的观影需求,僵尸片在技术方面也不停地做着改进,这就导致了香港僵尸片的制作费用不断的增加,而香港僵尸片只在香港、台湾和日本有这部分的票房收入,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的循环。正如刘观伟导演所说:“《灵幻先生》拍了一千四百万,主要靠台湾、日本、香港三地收益,其他恐怖片没有市场,之所以拍的不好,不是料子问题,是金钱问题。”香港僵尸片就在这种尴尬的环境下走向没落。

2、从创作主体来讲,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僵尸热”之后,各大电影厂商以及创作者开始纷纷涉足这个题材,难免出现为了利润而粗制滥造的情况。这就导致大部分的僵尸片只是简单地复制和拷贝,在题材和内容上也没有太大的创新,使观众从此失去了兴趣和信心。另一个方面:林正英的逝世加速了香港僵尸影像的没落。林正英是香港僵尸片中的著名演员,他所饰演的茅山道长的形象深入人心,后人很难超越。他的逝世使僵尸片失去了根本的形象代表,观众也失去了一个了解僵尸片的中介。

3、从电影受众分析,20世纪80年代后期,科学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带动了影视相关产业的发展。一些本土及外国高素质,高水准的影片流入香港民众的视野范围使观众的观影水平日渐提高,对电影的制作水平的要求也相应提高,观影观念也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由以前单纯的视觉猎奇转向对于人物自身,故事叙述,情感表达的看重。这一时期港产片重心由“僵尸热”转向着重情感表达的一系列影片:如吴宇森的《英雄本色》,徐克的《倩女幽魂》,都注重情感的展现,故事片如《秋天的童话》更是开香港清新爱情片的先河。

虽然,香港的僵尸题材影片也曾做出改变,如《僵尸家族》把背景由古代换到现代,也着重表现人与僵尸之间的感情,但还是局限在僵尸片的模式下,人尸之情十分牵强甚至使观众感觉反感,恶搞,因此香港僵尸片很难存在于新的观影时代下,逐步走向没落。

【参考文献】

[1] 张 楚. 香港电影新浪潮中的恐怖片浅探[J]. 电影评介, 2013(04).

[2] 李荣涛. 近年来好莱坞吸血鬼题材电影的深度研究开掘[J].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院报, 2005,5(3): 55.

[3] 宋好芹. 试论香港恐怖片[D]. 南京师范大学, 2007.

【作者简介】

尤元学(1988—),男,山东临沂人,硕士就读于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商丘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影视文化与艺术批评。

猜你喜欢

吸血鬼
危险的小小“吸血鬼”
吸血鬼——蚊子
辣语
邪恶的吸血鬼
《夜访吸血鬼》要拍美剧
看!一个韩式吸血鬼
善良的德哈吉
吸血鬼星球
吸血鬼剧集进化史
上百“吸血鬼”组织在德国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