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的本质及其意境新探
2016-10-21王文霖
王文霖
【摘要】在艺术体系中,舞蹈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所具有的本质,即其他艺术形式所不具备的属性或性质,是舞蹈艺术的动作性。舞蹈的意境是由编导、演员、观众等通过一定的方式所创造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就舞蹈的本质及意境作一再思考和再探究。
【关键词】舞蹈;本质;意境
一、舞蹈的本质
在上个世纪末,中国舞蹈界展开了一场关于舞蹈本质的探讨。有人认为,“美”是舞蹈的本质;有人认为,“身体”是舞蹈的本质,也有人认为,“漂亮”是舞蹈的本质。这些对于舞蹈的本质的讨论并未达成一致的结论,引发了许多争议。深入到艺术的深层去讨论舞蹈的本质在笔者看来是十分必要的。舞蹈被人们赞誉为“一切艺术之母”。这是对舞蹈从空间、时间等多个维度进行的定论。实际上,舞蹈的突出特征是时空的融合。正是舞蹈时空的融合决定了它作为一种肢体的艺术充分展现了人体的动作。然而,舞蹈的重要表现恰恰是通过人体运动展现出的美。也就是说,舞蹈的美是人体动作创造出的美。因此,作为舞蹈动作的演绎者——演员,本身就是美的。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李泽厚对此曾说:“舞蹈以人体姿态、表情、造型而特别是动作过程为手段,以表现人们主观感情的特性”。在这里,他强调的是舞蹈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本质,这也是李泽厚先生所言及的“舞蹈手段”。他所列举出的表情、姿态、造型等,尤其注重动作连续的过程。这个以表情、姿态、造型等词汇通过身体的延续性动作而形成的的舞蹈语言,把舞蹈与戏剧、音乐等艺术形式区别开来,同时也把人体动作的个性定义在舞蹈艺术之上。隆荫培、徐尔充在其著作《舞蹈艺术概论》一书中,认为舞蹈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本质就是其动作性。
本质是事物具有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性或性质。本质也可以称之为根本性质,是一个事物之所以存在的根據。事物一旦失去了本质,就会消亡或不复存在。在艺术体系中,舞蹈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所具有的本质,即其他艺术形式所不具备的属性或性质,是舞蹈艺术的动作性。可以说,动作性是舞蹈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存在的根据。没有了动作性,舞蹈就不再称之为舞蹈。学者汪加千在其学术著作《人体律动的诗篇·舞蹈》一书中认为,舞蹈的本质属性包括虚拟性、造型性、抒情性、律动性和动态性等。笔者认为,虚拟性、造型性、律动性等并非舞蹈的本质属性,因为其他艺术形式同样具备。而流动性则不然,流动性是舞蹈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根本性质,即舞蹈艺术的本质。在中国近现代舞蹈史上,最早提及舞蹈的本质是动态性人士中国著名的舞蹈表演艺术家、舞蹈理论家和舞蹈教育家吴晓邦先生。吴晓邦先生认为,舞蹈是人体造型上动的艺术,是借着人体动的形象,通过自然或社会生活动的规律,去分析各种自然或社会的动的现象,而表现出各种形态化了的运动,这种运动不论是变了个人或者多数人的思想和情感都成为舞蹈。在这里,他把自然界、社会、人自身的现实生活及其规律,通过编导的艺术化加工,使之成了表现思想、情感的仪态化的艺术。同时,他也把舞蹈的本质与运动结合起来。因此,笔者认为舞蹈的本质是动作性。
二、舞蹈的意境
我国著名的舞蹈表演艺术家贾作光曾说:“意境就是景与情的交融,客观的境与主观的意完全结合。”那么什么是舞蹈的意境呢?笔者认为,舞蹈的意境是由编导、演员、观众等通过一定的方式所创造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舞蹈所创造出的艺术形象的价值最终要通过观众的审美而实现。意境美可以说是舞蹈美的核心,也是舞蹈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舞蹈的境界主要有三个层次:其一,舞蹈的心态意境。心态指的是哀乐、喜怒、忧思等人的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和人的心理活动状态。舞蹈《一个士兵的日记》就是通过舞蹈的形式表现出了士兵在军营生活之中的既丰富多彩又复杂多变的心理活动。其二,舞蹈的情态意境。“景”是一种客观存在,“情”是一种主观心态。情态指称的是情景交融的状态,良好的情态能够为舞蹈效果的展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母亲·儿子》就是将母亲抚育儿子成长的整个过程通过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展现出来的。其三,舞蹈的声态意境。舞蹈从最初产生时的手舞足蹈开始,就与各种旋律、节奏等密不可分。舞蹈发展到今日,更是与各种音乐形式结合密切。构思精妙、韵味深长的舞蹈与美妙的音乐可谓是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相得益彰。美妙的音乐根据舞蹈的种类、主题等,以合适的音乐节奏与舞蹈的形体动作珠联璧合,在视觉和听觉上给观众以全方位的洗礼和享受。如《哈达先给解放军》从工程兵修路时敲击出的沉重的声音开始,到希望小学建成后瞬间响起的气势磅礴的音乐,给人以莫大的视觉和听觉的震撼。
舞蹈在意境的表达方式上既与其他艺术形式有想通之处,又有自己的特点或特色。舞蹈艺术本质上是艺术化了的人体动作。对此,有学者甚至把身体视作舞蹈的本质。笔者认为,舞蹈的意境还可以从舞蹈价值的生成过程中呈现出来。舞蹈通过富有韵律感、协调性的舞者的一系列动作组合及过程表达了舞者内心的情感。具体而言,舞者在一系列的动作组合及过程中,在舞美、音乐等多种手段的配合下,使其动作的姿态、空间走向、动作力度和音乐的节奏及速度统一起来,并表现出舞者的情感倾向,彰显出舞蹈艺术的造型美、流动美、情感美的巨大欣赏价值。成功的舞蹈作品,因其营造出的意境美而使人产生情感的共鸣。需要注意的是,舞蹈意境的创造不仅要建立在对舞蹈主题的深入把握和理解之上,更要建立在调动观众想象力、使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之上。舞蹈只有达到了这种境界,才能产生感染力和影响力,才能使观众乐于接受。比如,舞蹈作品《婆姨》通过舞蹈艺术特有的动作语言,突出地表现了黄土地上的婆姨们既不服输、肯上进、吃的苦又保守、封闭、狭隘和麻木,形象的展现了中国农村妇女的真是的精神状态,其塑造的艺术形象既源于现实,又超越了现实本身。
【参考文献】
[1] 贾作光. 论舞蹈艺术[A]. 美学讲演集[C].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1.
[2] 于 平. 舞蹈文化与审美[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3] 资华筠. 中国舞蹈[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9.
[4] 袁 禾. 中国舞蹈意象论[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7.
[5] 陈 洁. 万般风情弄倩影[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