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晏殊《珠玉词》中的落花意象分析

2016-10-21苏嘉琪

青春岁月 2016年5期
关键词:晏殊落花意象

苏嘉琪

【摘要】落花是中国古代诗歌较为常见的意象之一。“落花”从先秦至今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情感内涵。作为“北宋倚声家之祖”的晏殊在词作中善于使用白描的艺术手法,大量的使用了落花这一意象,展现了作者复杂的感情,为后世留下了“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喟。

【关键词】晏殊;落花;意象;《珠玉词》

自《诗经·苕之华》的“苕之华,芸其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矣。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开始,已有对“落花”的感叹。根据袁行霈先生对“意象”的定义: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笔者认为《苕之华》中的“落花”不能算入意象的范畴,而仅仅是一种物象,是起兴手法的使用。唐代也有许多对落花进行吟咏的诗作,并赋予了落花不同的情感内涵,如李贺的“花台欲暮春辞去,落花起作回风舞”(《残丝曲》),借落花叹时光易逝、春去难留,但并非感伤之叹。直到宋代,出现了大规模吟咏“落花”的诗作。晏殊的《珠玉词》中共收录134首词,据笔者统计,其中使用落花这一意象的词有33首,约占总数的四分之一。晏殊寄情于落花,与社会环境和他自身的生平经历以及文人心态有密切的联系。

晏殊主要生活在宋真宗、仁宗时代,少年有奇才,仕途显达,官至宰相,后人称之为“太平宰相”。但是他在青年时期相继丧父、丧母、丧偶,加上仕途也历经仕途的风波,更引发了他对生命的思考和时光易逝的感叹,由此萌发了“今朝有酒今朝醉,遮莫更无长睡”的及时行乐的思想。“落花”承载了晏殊这样一种千回百折的情感流动,增添了词的“闲雅”。

晏殊的词,大都承袭了晚唐、五代的遗风,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云:“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说明了晏殊对唐末五代诗的继承。如上面分析道,晏殊特有的生活经历和仕途沉浮,又影响了他的词风,他在唐末五代诗的基础上又有加入了自己的理解。他对岁月流逝的感叹,大都是闲愁,不同于唐末五代诗人的感伤基调。因而,晏殊词中的“落花”哀而不伤,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与南唐后主李煜“流水落花春尽也,天上人间”的凄然欲绝迥然不同,李煜词中的“落花”背负着“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的亡国伤痛。笔者主要从落花意象赋予的情感和描写意象的表现手法对其进行分析:

一、落花意象承载了词人对岁月流逝的感叹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道:“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四季的交替,自然景象的变迁,容易勾起诗人的创作灵感。花草的生长凋零,自会引起文人对人生盛衰变化的思考。晏殊虽然位居高位,但愈是富贵之人愈会有光阴荏苒,美好不再的担忧。他词中对落花的细腻描写往往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愁,有“不温不火”之美,缺少一种刻骨铭心的痛。

如他最广为人知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天气依旧,景依旧,亭台依旧是当年宴饮的亭台,只是去年高朋满座,而今年只有“我”在这里“独徘徊”。花也已经落去,那只燕子仿佛去年也曾到访过,但是人却只剩“我”一个,这样一种强烈的对比反映作者心中的波澜。下片写花落不是风吹落,也不是自然规律下的凋零,而是“无可奈何”地落,这种赋予在花身上的情感,正是词人此时此刻此景此地的心情的真实写照。词人日复一日地生活在亭台楼阁里,宴饮四方宾客,这样的日子难免让他有虚度时光的倦怠感。

正因为日子短暂易逝,更易催生一种及时行乐的情感。更何况对于位居高位的晏殊而言,在太平盛世的掩盖下,封建王朝的尔虞我诈无时无刻不让他担忧。几十年的官场生涯,他却留下“长安多少利名身”的无尽感慨,其中的“战战兢兢”只有他自己才懂。欧阳修在《晏元献公挽辞三首》中对晏殊的一生做出了这样的评价:“富贵优游五十年,始终明哲保身全”。其中不仅写出了晏殊的优雅富贵,更透露出了晏殊为人的小心翼翼,尽管多么谨慎小心,他也三次被贬官,遭谗言的中伤。在这样尔虞我诈、“伴君如伴虎”的位置上,他也写下了不少借落花抒时光易逝、及时行乐之情的词。

如《渔家傲》:“嫩绿堪裁红欲绽,蜻蜓点水鱼游畔。一霎雨声香四散。风飐乱,高低掩映千千万。总是凋零终有恨,能无眼下生留恋。何似折来状粉面。勤看玩,胜如落尽秋江尽。”这首词上片写精致裁剪的柳条和含苞待放的红花,蜻蜓和鱼在活动,一派生机勃勃之景。下片写一阵颤动的风,吹乱了花柳,也打乱了词人的思绪。他感叹道:既然花落总有时,为何不折花来装饰粉面呢?总比花落坠入江中要好吧!此时的“落花”是词人内心的想象,花依旧盛开,而且勃勃生机,但词人却“杞人忧天”,担心花落之日太可惜,不如早日把它们摘下来。这不正是一种“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心态吗?

晏殊的《珠玉词》中,还有许多类似词作,如《少年游》和《玉堂春》。他多愁善感的性格,面对大自然的百花凋零,常常联想到时光的无情流逝,唤起人们珍惜眼前时光的思考。既然春去秋来、花开花落无法挽回,还不如及时享受人生的美景,每每想到此,内心的忧闷只能通过喝酒来解愁。

二、使用白描手法,而又工于设色

赵雪沛和陶文鹏在《论宋词白描和彩绘的艺术》中对白描有这样的定义:“白描是指文字自然朴素、不施色彩渲染烘托的表现手法,与着意与运用丽字追求色彩效果的彩绘相对。”这里面指出了白描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的内涵,也强调了白描一般不使用浓重的色彩。然而晏殊的词却恰恰把白描和设色结合在一起,创设了一种特殊的意境。他不过于白描,也不过于设色,这正是他的可贵之处。

白描可以细细地刻画出自然风景的特征,而设色更能增添景物的风致。晏殊在写落花之景时,往往喜欢用白描的手法,“画”出一幅素描图,但他又为此添上色彩,淡雅而无“浓妆艳抹”之感,使得落花图别具韵味。

如《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清明时节的风景图,给人一种神清气爽之感,不同于上面引用的抒岁月流逝之情的词,活泼开朗。上片的“落花”也不再是“随水逝”的形象,不再是寄托词人对时光易老的感叹之情。“梨花落”后反而带来了浓浓春意的清明时节,词人用白描手法,展现了一幅欢乐的春光图。燕子来了,梨花落了,寒食节也过去了,天气渐渐回暖,池上也长出了点点的青苔,黄鹂在树枝上叫,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虽然只用了“碧”一色,但春天的缤纷都暗含在这幅春景图之中,别有一番滋味。沈祖棻曾赞叹道:“词人用写生的妙笔,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仕女图,而美丽的春光则是它的背景。景色是那么鲜明,人物是那么生动,全篇充满青春的欢乐气息……这首词纯用白描,展示了古代少女的纯洁心灵。笔调活泼,风格朴实,与主题相称。”

晏殊的落花之作,哀而不伤,情而有止,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不管是赋予时光易逝之叹,或是表达行乐之情,落花在晏殊的笔下被赋予了复杂的情感。正如阮崇友所说:“晏殊词中的落花,则像吃橄榄,初尝时只觉得生涩,细品过后才发现回味隽永。”片面地批评晏殊的宴饮词显然不合适,他的词继承晚唐五代的遗风,也开创了自己的新领域,词风“温润秀洁”,有娴雅之美。

【参考文献】

[1] 单 芳. 晏殊珠玉词译评[M]. 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 2001.

[2] 高国藩. 论晏殊词的意象[J]. 江西社会科学, 1996,(2).

[3] 薛祥生. 承南唐余绪,开宋词先声——晏殊《珠玉词》[J]. 东岳论丛, 1997,(6).

[4] 杨海明. 忧惧衰老:晏殊的惜时心绪[J]. 文史知识, 1999,(2).

[5] 单 芳. 晏殊词的抒情视阈及审美意趣[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38(1).

[6] 吴功正. 晏殊:富贵气象和清婉心态[J]. 南京社会科学, 2003,(6).

[7] 唐红卫. 晏殊《珠玉词》之情中有思赏析[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5).

[8] 唐紅卫. 论《珠玉词》的艺术特色[J]. 孝感学院学报, 2008,28(4).

[9] 冯 宁, 闫续瑞. 宋词中“落花”意象的情感内蕴[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0,(9).

[10] 乐 曲. 从审美视角看《珠玉词》的生命意识[J]. 文教资料, 2011,(36).

[11] 赵雪沛, 陶文鹏. 论宋词白描和彩绘的艺术[J]. 词学, 2011,(1).

[12] 钱鸿瑛. 千回百折 哀感无端——晏殊词风格探微[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49(1).

[13] 阮崇友. 李煜词和晏殊词中的落花意象比较[J]. 文学教育(下), 2015,(2).

[14] 沈祖棻, 著. 宋词赏析[M]. 北京出版社, 2013:30.

[15] 中国古代文学词典第五卷[M].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89:293.

[16] 童庆炳, 马新国, 主编. 文学理论学习参考资料新编(中册)[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1053.

[17] 袁行霈.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M].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上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54.

[18] 黄 钧, 龙 华, 张铁燕, 等, 校. 全唐诗 8[M]. 岳麓书社, 1998: 704.

[19]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 欧阳修诗文鉴赏辞典[M].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3:52.

猜你喜欢

晏殊落花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落花
落花
落花有感
来自林间的风
晏殊换题
晏殊的忘年知音
晏殊换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