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健吾戏剧创作中的“人性”表现形态

2016-10-21霍文艳

青春岁月 2016年5期
关键词:人性

霍文艳

【摘要】身为剧作家的李健吾,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优秀剧作,为中国现代戏剧事业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人性作为李健吾戏剧美学的灵魂,体现了其在戏剧创作上的独立思考和艺术上的自觉审美追求。李健吾的人性剖析立足于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冲突表现,从人物与现实的矛盾、人物与传统文化的矛盾和人物内心的自我矛盾冲突多方面展现,从而审视和思考中国现实社会和本民族的人性。

【关键词】李健吾;戏剧创作;“人性”表现形态

李健吾从1923年正式开始戏剧创作生涯,共创作多幕剧12种,独幕剧11种,改编多幕剧13种,并进行了大量的剧本翻译。美国著名作家埃德加·斯诺在《活着的中国》一书里,把李健吾和曹禺并提为1929年以来中国重要的剧作家。李健吾以独特的戏剧创作和文学批评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文坛上独树一帜,自成一家。

剖析人性是李健吾戏剧美学的核心,李健吾认为“作品应该建在一个深广的人性上面,富有地方色彩,然后传达人类的普遍情绪。”李健吾的“人性”不同于茅盾的现实主义人性,不同于梁实秋的理论主义人性,也不同于沈从文希腊神庙似的人性,是直探人物内心深处,冷静描绘人物灵魂。李健吾所表现的“人性”侧重于人的心理和情感诉求,关注普遍的民众人生,纯粹的表现一个真实的“人”,从而表达作者对理想人性的呼唤。本文主要通过对人物内心冲突的探讨来解读人性的表现形态和阐述其“人性”言说的独特性,挖掘李健吾戏剧中的文学价值。并且李健吾独特“人性观”的形成深受其个人人生体验,当时的社会语境和外国文学思潮的影响。

李健吾的戏剧创作是在人物内心矛盾的挖掘中表现人性,挖掘人性和思考人性。“如若命运谜,人和人性也许是一个更大的谜。人和命运的冲突是一个伟观,人和人,尤其是和自己的冲突也是一种奇迹。”在李健吾的戏剧创作中对人性的表现和思考是具体是从人物与现实的矛盾,人物和传统文化的矛盾和人物与自己的矛盾三方面切入的。他强调了从“人和命运的冲突”“人和自己的冲突”阐释复杂的人性之谜,着重表现人性中的善与恶、爱与恨、情与理的矛盾。

一、“人和命运的冲突是个伟观”

李健吾的戏剧创作以当时广阔的社会现实为背景,笔下多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人与命运的矛盾冲突是必然和普遍。人们深受现实社会的重压和传统文化的束缚,在求得人生基本需求的征途中不断挣扎。

1、与现实生活矛盾中的心灵挣扎

李健吾《工人》《母亲的梦》等戏剧都表现了人物的生存权利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在当时黑暗社会的重压下,底层的人民大众的心灵饱受苦难和创伤,也驱使他们寻求希望的挣扎与反抗。《工人》中工人们每日在铁路上辛苦劳作,甚至牺牲性命,却深受资本家的剥削,薪金微薄并时常没有。工人的妻子“钱妻”因无法在乡村维持生计,卖掉老屋,带着瘸腿的儿子投奔他,谁知儿子被乱枪打死,妻子也被抢走,他的心灵愤恨而受难。工人们在经受磨难和代价之后,终于喊出“罢工,罢工”的反抗之声。《母亲的梦》中的母亲辛劳一辈子,却被黑暗现实夺去了一个个亲人,最后落得夫死子亡的悲惨境地。丈夫因为醉酒打了主子,而被关在牢中愁死;大儿子得病死去,二儿子当兵成炮灰,小儿子被巡警绑去。在这些作品中,展现了人们的基本生存与黑暗社会压迫矛盾的血淋淋的现实,人物种种苦难的心灵。

当人们的心灵苦难到一定的最低点之后,人们为求得基本的生存需求而走向反抗。例如《火线之内》,作品塑造了市民、学生、士兵等各阶层的人物形象,他们超越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心灵苦难,以自己的方式参与了对侵略者的抵抗活动,他们的人性耀发出爱国主义的光辉。人们在遭受心灵的苦难和挣扎并走向反抗的道路历程,是人物与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中人性的力量的体现,并且体现了作者对人们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控诉。

2、与传统文化矛盾中的痛苦灵魂

李健吾笔下“人物与命运的冲突”具备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体现了传统文化对人性格的影响和作家对传统伦理观念的反思。正如吴品云所说“李健吾剧作中人物的心灵冲突还蕴藏着深层的文化构因,映现了民族文化特有的机制以及各种文化观念在一定时代中对人们心理的影响。”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下,多体现在传统封建大家长的内心矛盾冲突和对爱情婚姻的束缚。

在《以身作则》中,虽然辛亥革命已经过去很多年,但徐守清依旧满腹“子曰诗云”满是道学思想。他常常以孔孟之道训诫儿子,以三从四德教诲女儿,以礼教戒律要求佣人。他自身虔诚而迂腐的格守着封建的伦理纲常,把“虚伪的存在当做力量,忘记他有一个真我,不知不觉出卖自己。”但最终人性的真我脱出礼教戒律的牢笼,向佣人张妈求爱。在徐守清身上,充分的体现了受传统伦理观念束缚的旧文人的内心冲突和人性欲望的复归。然而作为大学教授和现代诗人的康如水(《新学究》)深受西方文明的熏染,主张爱情自由,但却认为自由只属于男人,是一个封建专制的男权中心者。他热烈地追求每一位女性,多情而不专情,在他身上体现了人物内心两种文化的矛盾冲突。

李健吾笔下的青年男女追求自由爱情婚姻的人性愿望是受中国传统封建礼教扼制的。剧作《村长之家》中的叶儿,《以身作则》中的玉贞和《贩马记》中的香草都来自乡绅家庭,深受封建礼教和传统伦理观念的熏染,朦胧的有向往美好爱情的欲望,但因内心的伦理纲常怀疑这种欲望的合理性而犹豫彷徨。这些女性形象充分体现了人物内心封建礼教与人性欲望的激烈冲突。

二、“人和自己的冲突是一个奇迹”

李健吾戏剧创作中对人物与自己冲突的挖掘,直面人物内心深处的灵魂,使矛盾冲突更加完整和真实,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更加深广的内容。在这一矛盾冲突中,集中體现在人物内心的困惑及选择和善恶的内心搏斗。

《这不过是春天》中的厅长太太是一个内心充满矛盾的女性形象,正如柯灵先生所指出的那样,在她的身上集聚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纯情挚爱和世俗利益的矛盾,物质享受和精神空虚的矛盾,青春不再和似水流年的矛盾,强烈的虚荣心和隐蔽的自卑感的矛盾”她曾经也是一个热血青年,充满人生理想,却无奈嫁作他人妇;不甘贫困嫁给厅长作太太的她,满足于物质的享受,不满“无聊万分”的精神空虚;当她的旧情人冯允平出现时,厅长太太的内心矛盾更加激烈。

她在得知冯是革命者,并非为了她而回来时,恼恨冯的隐瞒,又不愿失去爱情。在真相暴露前,有所醒悟助革命者顺利脱险,在她身上充分展现了人多重性格的挣扎。

在人物内心世界中自我的矛盾冲突除了展现多种矛盾的困惑和选择,还具体体现在人物内心善与恶的搏斗。《梁允达》是一部刻画心理悲剧,深入的反映了一个身处恶的泥沼中的痛苦灵魂的挣扎。梁允达在年轻时为了钱欲的满足,在刘狗怂恿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梁允达在罪恶之后由于良心的谴责,心灵得不到片刻的安宁,在打发刘狗后,规规矩矩做人,但弑父一直是他埋藏在内心身处的罪恶。最后刘狗的出现,教唆梁的儿子,又一个因为钱欲得不到满足的轮回。最后梁杀了刘狗,试图以流血的手抚慰流血的心灵进行自我救赎,这是恶人企图从善的人性意愿。

【参考文献】

[1] 李健吾. 以身作则·后记[M]. 李健吾批评文集, 珠海出版社, 1998:102.

[2] 李健吾. 李健吾戏剧评论选·文明戏[M].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2:93.

[3] 吴品云. 李健吾剧作中的人性形态及其内涵[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 1997,3.

猜你喜欢

人性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以克论净”背后,城市环卫管理需要科学和人性
“学习”反人性吗
“学习”反人性吗
认识人性
人性的色板
找不到同一条地平线
具有“人性”的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