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1984》看隐喻模糊性的文学作用

2016-10-21幸小梅

青春岁月 2016年5期
关键词:奴役模糊性隐喻

【摘要】认知隐喻学认为,语言生来就具有模糊性。隐喻作为文学语言,其本身更是对语言模糊性的充分利用。隐喻被认为是人类认知的一种重要方式,而文学作品则是人类对周围一切事物感知体验后通过书面表达出来的最完整的反应方式。在本文,笔者试从乔治·奥威尔的代表作《1984》中的口号为例,分析隐喻模糊性在文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隐喻;模糊性;文学作品;《1984》

一、隐喻及隐喻模糊性

在文学领域,作家常擅长于使用隐喻进行诗意或富有深意的表达。最典型的隐喻结构是A是B,其中A为源域,B为目标域。在古典修辞学家的眼里,隐喻的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必然存在相似性,相似性先于隐喻存在。随着语义学领域理论的不断深化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语言生来就具有不确定性。束定芳(1998)认为,隐喻具有模糊性,隐喻意义的模糊性主要指的是隐喻意义的理解对语境的依赖性。总的来说,隐喻的模糊性大体分为语义模糊性和范围模糊性。

二、隐喻的模糊性在《1984》的体现

《1984》是乔治·奥威尔的代表作,是“反乌托邦三部曲”中的一部,被誉为20世纪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学经典之一。小说中世界被三个超级大国所瓜分,三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不断,均实行高度集权统治,以极端手段钳制人们的思想和本能,以具有监视功能的“电幕”控制人们的行为,以对领袖的个人崇拜和对国内外敌人的仇恨维持社会的运转。主人公所在的的国家大洋国只有一个政党—英格兰社会主义,简称英社。在阅读中,笔者对其领导口号印象相当深刻,因此将尝试从这句口号中探讨隐喻的模糊性。

1、语义模糊性

在《1984》中,英社的政治口号是“War is peace,Freedom is slavery,Ignorance is strength”。通过搜索柯林斯高阶学习词典,笔者得出关于标语中相关词语的释义。“war”在柯林斯高阶学习词典的释义是“国家之间武力斗争和冲突的阶段”;而“peace”既可以表达“国家间没有战争的阶段”,也可以表达“和平运动”,即为了守卫和平而发起的运动。“freedom”指的是“不受任何限制,享有进行自由行为权力”;而“slavery”既可以表达“受另外一个人或势力的控制和操控”,又可以表达“拥有奴隶的做法”。“ignorance”意指“缺乏知识或者教育”,而力量既可以指“拥有控制性的影响”,也可以指“拥有做成某事的品质(尤其是思维品质)”。同样,“strength”具有多层次意思,最常用的是“做某事的体力,力气,力量”与“抵抗某种力量或承受某种重量而不止于被破坏的能力”。

总的来说,目标域里面的词语在很大程度上都具有模糊性,即存在意思对立的一词多义。结合小说背景,从这三句目标域用词基本上存在模糊性的隐喻句里,我们大致可以推出当时隐喻产生的语境。在战争频发的时代里,和平和战争对于民众来说没有什么差别,因为英社一直都在对外宣战,民众已经几乎没有了和平的概念。同样,在思想钳制、家庭受到迫害、人身失去自由的情况下一直生活的人,哪里能分清自由与奴役?通过口号的传播,英社实现了对历史的篡改,导致了“无知就是力量”的出现。可见,奥威尔恰恰是运用了隐喻的模糊性,给读者重现了严酷政治思想钳制下的真实语境。

2、范围模糊性

在《1984》中,英社的政治口号使用战争与和平,自由与奴役,无知与力量来形成隐喻句,说明在一定程度上他们之间的界限是很模糊的。何为战争?何为和平?何为自由?何为奴役?其实,没有战争何来和平,没有自由何来奴役,无知的力量和知识相反,恰恰是没有经过思考的、蛮横的。英社通过对立的词语来解释战争、自由和无知,突出了英社愚民政策对民众思想的钳制,更强调了人民在英社长期的愚民政策和严酷思想监视下,对存在的一切事物之间的范围界定都无比的模糊,对与错,黑与白之间的区别都无比模糊。当政党宣扬其口号“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时,人民并没有觉得不恰当,而对充满矛盾的隐喻口号居然全盘接受,这从侧面反映出民众在高度集权统治下,已经呈现出无法思考,受到当时政治力量的钳制。

3、隐喻模糊性在文学中的作用

由于隐喻存在着模糊性,这使得作者的表达看似飘渺不清。倘若脱离语境和作者所描述的社会背景,“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让人看得云里雾里,不明所以。但是一旦结合相关语境,这飘渺不清的力量则像利剑一般,使得隐喻在整个文本中显得强烈有力,直接明了地和语境互为相映,迸发出光彩夺目的光芒,使得文学作品历久弥新。

此外,隐喻的模糊性看似摄影原理中的“虚化”,实际却是对背景的虚化,而将注意力集中在作者想要透过隐喻突出的内容上,实现前景化,凸显当时统治的残酷。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是人类认识自身和感知客观世界的一种认知能力,一种思维方式。除了相似性外,隐喻还具有模糊性。隐喻被认为是人类认知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文学作品具有极大的作用:它既使文学作品的表达强烈有力,也使作品历久弥新;也使读者凝神深思,形成批判性思维;更通过隐喻的作用,使文学产生陌生化效果,带给读者陌生化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 Lakoff&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 Zadeh,L.A.Fuzzy Sets[M].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1985:338-353.

[3] 束定芳. 论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1998(6).

[4] 王 文. 二十世紀英美文学选读[M]. 世界图书出版西安有限公司, 2013.

【作者简介】

幸小梅(1991—),女,汉族,广西岑溪人,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奴役模糊性隐喻
爱的隐喻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帝国主义奴役中国民众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帝国主义奴役中国民众
英汉数词的模糊性及其翻译策略
从修辞学角度看汉诗英译的模糊对等
模糊性词语在修辞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