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文帝“妙用”道家智慧

2016-10-21施保国

旗帜文摘 2016年5期
关键词:刘恒皇位玉玺

施保国

道家思想问世后,便對政治、养生、思维等产生影响。汉文帝以力量薄弱的藩王身份继位,初登皇位“常战战栗栗,恐事之不终”,而黄老学“卑弱以自恃”“以弱胜强”的特点适合他“盖力不能取,而以智取”的特点,被其奉为“南面君人之术”。

无欲无争,保全性命

汉文帝与景帝父子两代都采用了“黄老”道家学说。在楚汉相争时期,张良、陈平、韩信等人灵活地运用道家思想,才使楚军大败、汉政权得以建立。汉高祖刘邦死后,政权落入其妻吕雉手中,她想将帝位转给自己娘家的人,于是,大开杀戒,将刘邦的儿子几乎赶尽杀绝,只有小儿子刘恒幸免于难。这不是吕雉心软才刀下留人,而是刘恒及其母亲“无欲无争”的姿态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刘恒母亲薄氏知道宫廷斗争的残酷现实,便苦读《道德经》,领略道家思想的精髓,走上清净无为的道路。在母亲潜心寡欲思想影响下,刘恒或无意与其他皇子争夺继承权,甘愿被分封到西北边疆、毗邻匈奴的荒漠贫瘠地带为代王。刘恒在没有其他皇子愿意来的偏僻地方为官,几乎被朝野遗忘,正因如此,才躲过了吕雉的迫害。吕雉死后,大臣们在寻找合格的皇位继承人时发现,皇子只剩刘恒一人了。于是,这位远在边疆、性情朴实、清心寡欲、守道尚德的代王便被请到长安,是为汉文帝。

谦卑下位,获得皇位

刘邦曾谈过自己能够虚心听取能人的意见是战胜项羽的主要原因。以“谦卑”之心知人善用,才是自己取胜的根本。这种思想也影响着淡泊名利、潜心学道、在边塞为代王的刘恒。当他听说长安来人要迎接他回去当皇帝时,仍旧保持着谦卑下位的姿态。他请示母亲,是否可以去当皇帝。母亲帮助他分析了形势,认为,此时是中央政权最混乱的时期,且朝中大臣多是刘恒父辈,很难驾驭。如果贸然前去,可能遭到杀身大祸。于是刘恒派人前去长安打探消息,一为了解实情,二为延缓时间来获取人心。之后,刘恒斟酌再三,才最终决定回长安继位。在周勃将玉玺送上后,刘恒仍然谦逊地说:“玉玺我可以代管,但这个皇帝不一定非是我来当不可,可以为皇帝的人很多,此事过些时日再议。”刘恒运用了道家“不用之用”的智慧,避免了不必要的妒忌发生。刘恒收下玉玺后,又等了9个月才登基,这一是考虑到同宗兄弟中,还有年纪比自己大的、办事能力比自己强的,要在获得他们的支持后登基才能将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二是争取获得那些追随刘邦打天下的老将军们的支持,自己的政权方能真正稳固。在一切条件完备时,刘恒才荣登皇位。

躬行节俭,增益利民

文帝带头为天下人做敦朴的示范,并制定一些节俭的规章制度,推动自上而下实行。据说他的一件黄袍,一直穿了二十年,补之再补。他尽量减轻刑罚,减轻赋税,宽大包容,为人称颂。所有这些举措,均体现了黄老道家“尚俭”“不敢为天下先”的原则,其目的是体谅百姓,与民同乐同忧。文帝在位二十三年,此后直到景帝、武帝初期的五六十年间,因在政治上贯彻道家的“谦卑”“无为”之智慧,而使得国强民富,为汉朝400年政权打下了深厚根基。

(本文选自:人民周刊 2016年05期)

猜你喜欢

刘恒皇位玉玺
从辽代皇位继承制度看契丹族的汉化
知识追踪综述
《二十四孝》之亲尝汤药
略论清朝皇位继承制度
论东汉皇位继承的主要模式
法国又要拍乾隆玉玺
浅析明代宗藩制度与皇位继承的关系
小职员的逆袭
性情女子与爱人托起前夫生命之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