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

2016-10-21李连慧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6年6期

李连慧

【摘 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新方法。从课前预习方法的指导,到课上合作探究的研读品悟,再到课后的拓展练习与链接阅读,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体现出唤醒学生主体意识,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新理念。

【关键词】预习能力;预习反馈;深度质疑;赏识评价;课后延伸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而作为语文教学主体的阅读教学,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渠道。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渠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

一、课前预习,唤醒主体意识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是叶圣陶教育思想的核心。培养自学能力必须有正确的途径和科学的学习训练方法。

1. 预习有方法

预习要有明确的要求和任务,四年级学生每篇课文至少读5遍,读准生字的音、在生字表中标音节,并能准确书写,圈画带生字的词语、积累四字词语、读通课文,划分段落,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能在预习本上写出自己的收获和疑问。长此以往,学生都能在课堂学习前扫除字词障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为深入研读课文节省时间,同时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

2. 预习重质疑

学生在预习阶段难度最大的便是提出疑问。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驱动力。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题、课文内容、重点词句、课后习题等处寻找具体问题。在检查预习时,让学生交流各自提出的问题,明确指出哪些同学问题提得好,哪些同学问题形式化。学生提出的问题,如能在学生之间解决最好,解决不了的,确定为教师必讲的。

3. 课堂体现预习反馈

教师要对学生的自学劳动给予重视和鼓励。对其自学成果给予肯定,激发他更加自觉地、主动地学习。如在新课伊始,提问学生:谁能把今天要学的生字读正确,如果学生读对了,马上给予肯定:“你课前预习很认真”。再问: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内容?学生回答好了,也要马上给予肯定:“你不仅读书了,而且认真思考了,你学会抓住文章的主要人物、事件来概括内容了。”

二、课上学习,落实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必须牢记“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思想,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思维,乐于思维,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实现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根本性转变!

1. 创设和谐氛围

课堂上创设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师生平等互动对话,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首先,教师只有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才能解除学生紧张恐惧的心理,学生也就敢于提出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没有师生的平等地位,就难有师生的互动对话。没有多维互动对话,学生就不会很好地主动参与,就难以在学习实践中学会学习。

2. 引导学生深度质疑

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随着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教师要继续引领学生发现问题。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教有疑。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而进行问题教学,激励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并且希望学生自己思考,给予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以期待学生进行解答。叶圣陶先生说过:“若疑而能自决,是非能自辩,则标志着我们的教学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3. 培养学习方法

新课标强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读是关键。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读通、读懂、读熟。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哀乐中体味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自由地进行阅读。在实际教学中可采用以下方法:(1)展示课题引导读。学生接触题目后,说出自己想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有什么要问的,激发学生读的兴趣。(2)根据兴趣自由读。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尽情诵读。可独自读,也可约伴读,还可师生一起读。(3)检查效果汇报读。学生充分练读后,根据自己的感悟,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老师同学听,师生共议。并要求初步弄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写作目的;找出重点段落,标出优美词句;然后在此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4. 重视合作学习

教师重视学生合作学习,利用小组学习和师生交流的时机,互相启发,在讨论中形成探究的氛围,使全班从整体上具有较强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在有趣的学习中满足了求知欲,在趣中探知,在探知中得到快乐,在快乐中体现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教師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努力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他们提供各种舞台,提高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的态度,从而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和主体意识,形成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

5. 提倡赏识评价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多一点微笑、多一点尊重、多一点赞美。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课文产生浓厚兴趣,而且能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坚定学习的自信心。而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不可采用笼统的评价语,要根据学生朗读的实际水平评价,如“读得有感情,把作者的心情都表达出来了。”“语音很准确,并且没有漏字。”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可采用鼓励、引导、点拨等形式。学生答得好,应及时称赞,如“说得很有道理”、“对了,你很会看文章”、“见解独到”等。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时,可采用“没关系,再想想,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想出来的。”这样来进行评价会让学生感到态度诚恳,评价中肯,进而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

除了有声语言之外,教师还可适当运用体态语言。一个充满希望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鼓励的微笑,轻轻地拍一拍学生的肩膀……不仅仅传达了一份关爱,还表达了一种尊重、信任和激励,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评价方式更具亲和力,更能产生心与心的互动,其作用远远大于随意的口头表扬。

三、课后延伸,实现自主发展

1. 以文本为依托,增大课外阅读量

让学生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去极大地开阔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鉴赏、评论与写作的能力,使学生在广博的阅读中学会创造性思维,同时还使他们受到真、善、美的感染和熏陶。在引导学生进行迁移阅读时,明确提出阅读训练的时间和质量要求,并随着学生能力的提高,适当地提高阅读的难度和速度,使学生保持一定的思维强度。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引导他们在理解阅读材料内容和形式时,进行各种思维方法的练习。还可结合阅读文本进行独创性想象训练。

2. 以文本为形式,学习表达

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善于挖掘习作因素,并辅之以相应的训练,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选入教材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抓住每篇文章的特点与特色指导学生进行小练笔,是学习语言、习得语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3. 以文本为范文,背诵积累

大量阅读还不够,它只能解决知识面的问题,梁衡特别强调要背诵:“语文学习最基本最简便的方法就是背书,要背下来,才能将众多资源转化成自身的营养。”当学生把书背得很熟,作文时,他自己也不知道怎么会冒出哪一句新话或哪一句新词。同时分层次的自主选择背诵量,既尊重了学生个体差异,又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主动感。

唤醒小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落实小学生主动学习的地位,发展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我们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不懈的追求。让我们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小学生在学习交往中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并有意识地调整自我;提高小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培养小学生的主动学习习惯、主动学习品质;帮助小学生深化感知力、想象力、思考力与创造力,使小学生随时都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角色地位和存在价值,释放出自身的生命潜能,进而学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