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孝文化浅析

2016-10-21陈进奎

中文信息 2016年6期
关键词:孝亲生命文化

陈进奎

摘 要: 中华民族历来把忠孝作为重要的道德规范,在世界各民族中,是率先垂范的民族。中华民族被称为“礼仪之邦“主要是指忠国孝亲 等伦理方面。在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新的历史条件下, 继承和弘扬忠国孝亲的传统美德,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对孝文化进行了肤浅的对学习,希望广大学友批评指正。

关键词:孝文化 浅析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6-0288-01

一、孝文化的起源

1.生产力的角度

尊敬长辈和父母观念的产生,是以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劳动产品有所剩余和人类自身价值的觉醒为前提的。 从原始社会人类的生存状况来看,人们过着“食不裹腹,衣不遮体”的艰难生活,很难说做到尊亲孝老,个体为了维系生命和种族,甚至发生“人吃人”的现象,无所谓孝道。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们祖先进入到新时期时代,可以收获更多的食物,足够养活曾经传授年轻人打猎、扑鱼、耕种等等技艺的年老者了,孝文化于是乎开始产生。从我国古代24孝之首“孝感动天”可以印证孝文化的起源时间——舜的事迹,就是发生在原始社会末期,新石器时代。

2.从文字学的角度看

“孝”字的甲骨文,只有老人的长发,没有老人的身手。长发之下,是个孩“子”。金文中的“孝”,上半部像一个老态龙钟、佝偻着的老人;下半部是一个孩“子”的形象。整个字形看上去像是一个孩“子”在“老”人的手下,搀扶着老人走路,以此来表达中华民族所提倡的尊敬老人的社會风尚,展现了“孝”的原义。到了小篆时期,从“孝”字仍然可以看到最初的象形。 《说文解字?老部》云:“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这一解释符合“孝”字所体现的观念。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对父母尽心奉养并尊敬

二、古人为何重孝

1.孝是一切德行的本源

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孝是一切德行的本源,家庭教养、学校教育、社会教化由此而生。孝是德行的大根大本,一切的德行都从孝延伸出来。这个我们从“入则孝”就可以体会得到。《孝经?三才章第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孝是天经地义的自然之道,是万民百姓必須实行的深富亲情色彩,人的长幼之間以及人与人、人与社會、人与自然关系的原則定位、处理方式、思維模式与行为准则。

2.提倡孝道是政府的统治手段

自然经济条件下,提倡孝道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健康与和谐。在生命传递的链条上,老年人像秋天的树叶,暮气浓重,每过一天都明显靠近坟墓一天,再加上疾病、行动不便等因素,往往越老越依靠他人照顾,越老越容易被人讨厌。圣人制订尊长辈卑后辈的制度,就是为了在政府力量没法直接参入的条件下,让每家每户自觉地承担起赡养老人的责任,以保证社会权利最弱的老年群体能颐养天年。所以,政府大力提倡“孝治天下”是做过精心考量的,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受这种思潮影响,古代封建社会选官制度也颇倾向于“孝”的因素,"事父母能竭其力,为臣能事君以忠"“孝亲”往往成为考验大臣和百姓是否“忠君”的试金石,君子之孝也,忠爱以敬,反是乱也”。在汉代的选官制度中,“孝”是一种基本的人才选拔标准。

3.民间重孝,乃是养老的保障

农耕社会中,由于体力劳动是其成员获取生活要素的主要手段,因此青壮年是最光辉的年龄段,他们为社会主角,拥有支配社会资源的权利。但是,年轻人终究不能抵御自然规律,终究有老去的一天。朝廷由于直接面对的是广大乡村的亿万个自给自足的农户,其税收财政能力无法保障老年人的福利。于是,社会上也主动的接受孝道文化,自己对长辈尽孝,也要求下一代对自己尽孝。这是一种良性的循环链条。

三、新时代的孝文化

对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去粗取精。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大潮中。我们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局肯定。新的社会,也应该赋予孝道新的时代精神。“新孝道”不要求固守在父母身边,更不要求绝对听从父母的指挥与安排,只要求在父母丧失生产能力而社会保障又不健全的情况下对父母实行物质救济,保证老人自我生活娱乐的物质基础;在父母丧失自我生活料理能力时,或委托亲戚,或找保姆,或亲自照顾;尊重父母的人格与个性,不侮辱父母,不对父母施以任何暴力,常常给父母通通电话,有闲暇,常回家看看,在节假日陪父母玩玩,在精神上与父母达到一定程度的沟通,使老人得到精神慰藉与精神自由,从而身心健康。“新孝道”不是要求父母及亲人毫无意义地延缓生命。当父母有病时,做子女的应该及时送他们或督促他们去医院打针吃药,早日康复。这是子女们应该尽的孝道。可是,有的父母已经得了绝症,几乎是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并十分地痛苦,现有的医疗手段和医疗设备及医疗技术都不能挽回生命。这时再通过各种药物来延缓生命,就不是孝道了。因这时每延缓一分钟,就等于让父母再多受罪一分钟。如果是真的孝道,就应该让父母少受罪。无论能否延缓生命,只要是不受罪就可以。

参考文献

[1]王爱敏,李斐.浅谈中国孝文化的作用[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5):62-65.

猜你喜欢

孝亲生命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在厦金胞张爱华孝亲牵起两岸情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赡养孤老不为钱孝亲奉献整八年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