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农村艺术教育观念 促进学生阳光成长
2016-10-21杨晓君
杨晓君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6-0161-01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伴随着暖暖的春光,又一年的黄岛区中小学生艺术节结束了。在这期间经历了忙碌,夹杂着辛苦,看着孩子们如此积极的参与热情和丰硕的成果,顿时感到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与此同时,作为一个在乡村从事艺术教育的年轻老师而言,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乡村偏远地区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在当下的教育大环境下如何让每一名热爱艺术的乡村孩子得到最大潜力的发挥是值得每一名乡村艺术教育者深思的。
本届艺术节延续以往的比赛项目,依旧是绘画、摄影、书法等几个类别。我校共组织6名同学参赛,分别参加书法和绘画两个项目,可以说农村地区学生的比赛水平都很高超,同学们技术和功底都很扎实。但是相比市里面学生五彩缤纷的比赛项目而言就略显单薄,市里面学生无论是在材料的选择和题材创意等方面心意都层出不穷,不得不说这都是因为农村中学过分重视成绩抓升学率有关,孩子们大都不愿意在这些方面花费心思和时间,这也不得不说是一点点遗憾。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育都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艺术教育亦是如此。记得有一句话说的好——“要么读书,要么旅行,思想和行动必须有一门在路上。”艺术教育更是离不开眼界的开阔。记得在讲七年级下册《春天的畅想》一课时,当我出示本市著名的大珠山的照片时,居然有好多孩子都没有去过,顿时我的内心一阵阵酸楚。乡村的孩子比城里的孩子缺少了很多长见识的机会,由于家长多忙于外出打工,很少带他们出去参观体验。当家长在某些方面缺失的,学校就应该加强。如果在讲纹样的设计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去青岛滨海学院的贝壳博物馆看贝类花纹;在講美好宜人的居住环境时我们可以去红星美凯龙商场参观各种室内家居用品;在讲色彩的魅力时能带学生亲身感受下大珠山上杜鹃花红艳;那么我相信这样的教育效果一定是事半功倍的。艺术的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她更多的是一种亲身的体验感受,更多的是一种心灵之间的触动,更多的在于视野的开阔和思想的飞翔。
孔子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早在西周时期,就兴“六艺”之教,可见艺术教育在教学中所占的份量。依然记得青岛著名的骑马舞老师——魏妙老师,当她接手一个成绩不行的班级时用一曲当下流行的“骑马舞”深深的征服了整个班级,班上最调皮的学生都敬佩这样的老师,可见这就是艺术的魅力。那么怎么才能扩散艺术教育的魅力,提升广大农村地区艺术教育的效果呢?我认为
首先,应该完善加强师资力量。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老师大都还得担任其他主科,或者教授多个年级的课程,不然就还得负责学校杂七杂八的事情,这导致艺术教育老师精力消耗过多无法在自己专业课程上进行提升。连自身精力都无法照顾到位的教师如何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呢?所以说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校长和教师队伍,才是实施高质量艺术教育的根本保证。
其次,转变农村艺术教育观念。依然记得我在上学的时候艺术教育一直都是受到忽视的,没想到当我已经由受教育者变成教育者的时候这个观点还是没有得到改变。我校一名学生非常喜欢画画,每次有什么比赛都积极的参加,可是没想到她的家长居然亲自找到班主任那,要求不要让学生把时间与精力浪费在这些“无用”的地方。我真替父母感到可悲,也替孩子感到可惜。教育是由观念决定的,农村艺术教育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这里不仅指教育者的教育观念,还要转变政府领导,社会各界,学生家长的观念。当然教师要首先转变观念,还要加强社会舆论宣传,正确引导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造成重视艺术教育的好风气,形成关心,支持,参与实施艺术教育的良好环境。
最后,要提供专业的教学设施设备和课程用材。很多农村学校只配有教体局分发的基本设施,很多课程及参加比赛用的材料在农村根本买不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如果学校能够提供学生基本的课程材料和工具,定能激起孩子们的创作欲望。
我们作为农村艺术教育的基层工作者,应该站在为学生的成长奠基的高度上,对时代负责,鼓起勇气,克服困难,付诸行动,在学校、社会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共同为农村学校的艺术教育创造一片蔚蓝的天空。让激情迸射,让他们的理想插上翅膀,自由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