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应新常态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6-10-21刘爱芹

中文信息 2016年6期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摘 要: 2015年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召开会议,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又在随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系统提出了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政策支柱和五大任务。由此可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供给侧 结构性 改革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6-0080-01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和涵义

2015年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召开会议,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又在随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系统提出了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政策支柱和五大任务。“供给侧改革”横空出世,成为近期高层讲话中的高频词。究竟何谓供给侧改革?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所谓供给侧的改革就是从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通过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的产能,把发展的方向锁定在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义重大,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来说至关重要。第一,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重要政策。到2020年,中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2016年是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这一年极为重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的转换,这对取得这一阶段的胜利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第二,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化解“三期叠加”矛盾的良方。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的换档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的矛盾与挑战中,应对这些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失为一剂良方。这就蕴含着新机遇、新内涵、新境界,预示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是化解矛盾的实质性的推动。2003年至2007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11.6%,2008年至2011年年均增长9.6%,2012年增长7.8%,再到2013增长7.6%。2014增长7.4%。2015年增长6.9%。2011年以来很多地方持续出现的雾霾天气,让人们认识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刻不容缓。而当前金融与经济数据的不同步现象,其主要根源也在于结构性问题。经济增速的放缓,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长期化、各国应对危机加快结构调整的积极成效,增强了我们用市场机制倒逼经济结构调整的紧迫感。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受到影响,为了中国经济不至于极速下降,中央投资40000亿资金刺激中国经济发展。这些资金大部分投资到了高速公路、高铁、房地产等基础建设领域;二是相关产业有汽车、钢铁、能源、交通等。三是拉动国家经济调整增长,同时也带动通货膨胀等不利因素。第三,是进一步提高人民大众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如今,经过37年的改革,中国人已经摆脱贫困,步入小康,奔向富裕,对生活质量、生活品位逐渐有了更高的追求。尤其是我国中产阶级人数不断扩大,从而产生的对高端优质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亟待满足。第四,是新一轮创新提质增效的重要之举。当前,中国作为全球的制造大国,世界工厂名闻天下,虽然我们能够入深海、进太空、绕月球,高铁、核电惊动世界,但大量的日常生活用品的质量却极为低下。比如,像马桶盖、电饭煲等日常生活用品的质量都不能得到保障,化妆品、手表甚至奶粉更是如此,很多国人选择从国外购买这些产品,导致我国大量的资金外流。过去劳动人民长期贫困,导致对产品质量要求不高,引起了企业生产标准不高,残次、伪劣产品大行其道。现在,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企业再不创新就无法生存下去,这将倒逼企业生产加速创新,推出更好、更高级的产品,以适应大众日益提升的品位需求。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政策支柱”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2015年经济工作,并且提出了“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五大政策支柱。“五大政策支柱”整体融合、有机结合、相互配合,旨在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宏观政策要稳,就是要为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3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方案,明确自2016年5月1日起,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将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纳入试点范围。其中,建筑业、房地产业适用11%税率,金融业、生活服务业适用6%税率。自此,现行营业税纳税人全部改征增值税。这就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宏观政策。产业政策要准,就是要准确定位结构性改革方向;合理调整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重大比重,继续加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发挥第二产业的支撑性作用,为服务业提供更加灵活的市场机制。微观政策要活,就是要完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者潜力;改革政策要实,就是要加大力度推动改革落地;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通过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目标是可以实现的。2011年至2014年,每年农村脱贫人口分别为4329万、2339万、1650万、1232万。因此,通过采取过硬的、管用的举措,今后每年减贫1000万人的任务是可以完成的。具体讲,到2020年,通过产业扶持,可以解决3000万人脱贫;通过转移就业,可以解决1000万人脱贫;通过易地搬迁,可以解决1000万人脱贫,总计5000万人左右。还有2000多万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可以通过全部纳入低保覆盖范围,实现社保政策兜底脱贫”。

四、五大任务”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产能过剩、库存大、高杠杆、高成本、短板突出等五大问题,要想解决这五大问题,就需要做好五大重点任务。也就是“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五大重点任务是一个系统的设计,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抓住的重点和关键点。

“五大任务”的提出既体现了务实作风,又体现了创新思维。例如,在“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方面,会议提出“研究降低制造业增值税税率”“要降低电力价格”;在“扩大有效供给”方面,会议提出“提高投资有效性和精准性”“要加大投资于人的力度”“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这些内容都准确把握了当前发展的关键问题,为“十三五”开局之年作出有力部署,其中的新内涵蕴含着发展的新境界,需要各方凝心聚力,扎实推进。

当前,中国经济在供给与需求两端正在发生重要变化。过去市场需求强调的重点是“有没有”,而现在需要解决的重点是“好不好”;过去是供不应求,现在很多产业供大于求,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正如前面讲到的,我国的钢铁、煤炭、平板玻璃等都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这种供大于求还不是一点点,二是非常严重。與需求侧重点变化紧密相联,供给侧需要主动与之适应,需要调整供给侧的结构与质量,真正实现发展方式从粗放到集约、从数量到质量、效率的深刻转变。这个转变与需求侧重点变化紧密相联的供给侧需要主动与其适应,需要调整供给侧的结构与质量,真正实现发展方式从粗放到集约,从数量到质量这么一种深刻的转变,这个转变不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遇到一些严重的矛盾。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化解过剩产能、处置“僵尸企业”,势必会带来一些冲击,而且这些冲击很可能会从经济领域延伸到社会领域。但是这些问题都是暂时的,机遇不会等我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拖不得、等不起,否则“病情”会越来越严重。阵痛是不可避免的,但也是值得的。

作者简介:刘爱芹,(1976-),女,汉族,河南濮阳,濮阳县工信局经济运行股股长。

猜你喜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改革之路
基于应力结构性参数的典型黄土结构性试验研究
改革备忘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改革创新(二)
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关于结构性改革一二三
创新创业为“供给侧”蓄能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