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生态旅游现状调查与前景展望
2016-10-21王海军
王海军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6-0083-01
近年来,我县立足生态资源,持续推动生态旅游产业稳步发展。特别是近两年来,县委、县政府明确定位,理清思路,多措并举,集中力量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游客总体服务接待能力提升和市场营销等,经济和社会效益初露端倪。
一、黄龙旅游的基本情况
1.黄龙旅游发展的总体定位
我县生态旅游发展的思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首先要搞清我县的发展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在我看来,全县现有森林320万亩,草场150万亩,森林覆盖率87%,林草覆盖率91%。境内大小河流1028条,负氧粒子含量每立方厘米最高可达20000个,林木每年可释放出氧气1.55亿公斤,可满足两亿人的需求。全年空气达到好或较好以上的天气高达320天。黄龙优质的空气、广袤的森林、良好的水源相较其他地区有着“不可多得、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生态资源优势,所以,发展旅游核心是“生态”。
黄龙生态旅游的卖点就是:不一样的田园山水,不知道的小城故事。原因有二,其一“田园山水”是生态。当前城市发展的趋同化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现代人的生活理念和旅游消费需求,已经慢慢由对高楼大厦的向往转向“回归自然,贴近自然,到田间去,到森林中去,到大自然中去”等对生态的追求。其二“小城故事”是文化。我县历史上没有重大灾难发生,据史书记载,这里多次接纳各方难民,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诺亚方舟”,县城小而精致,保存着红25军的革命火种,著名的瓦子街战役在这里打响,自24个省份9个民族的民俗文化在这里水乳交融,本土的黄龙人文化、盘古文化、黄帝文化、佛家文化、道家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纵横交错,为黄龙生态旅游赋予了古色古香的神秘韵味、修身养性的和谐特质和主旋律的价值导向。
2.黄龙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
现状一。黄龙旅游最早发端于上世纪90年代,可以说黄龙的生态旅游是从农家乐起步的,2000年开始柏峪农家乐逐步发展,到2012年初具规模,柏峪农家乐的“食客”是黄龙旅游最早的游客。2008年8月由旅游局编制完成了《黄龙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该规划是我县旅游发展史上的第一个理论蓝本。2010-2012年,县委、县政府共投资3000余万元,先后打造了神道岭景区摘星台、龙背梁、悟道园、御风亭四个景点,修建了无量山、穆柯寨上山水泥路,穆柯寨游步道,打通了穆柯寨至无量山6.2公里游步道,2013年神道领景区成功获批国家3A级景区。
現状二。近两年是黄龙生态旅游飞速发展的两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发展,按照“生态旅游的田园县城,秀美宜居的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和黄土高原上的“香格里拉”美好愿景,把县城作为全县生态旅游的核心景区、服务区和集散地来打造,实行“景观化”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化”的景观设置,“人性化”的便民服务,“精细化”的城市管理,这种现代化城市经营理念,逐步将一个偏远闭塞的山城,初步建成生态秀美、宜居宜游的旅游县城。
现状三。今年以来,我县动员组织全县涉旅的管理和服务要素,协调整合现有的旅游市场要素和景区景点资源,由政府来主导架构全力推进市场化运行,陆续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旅游市场促销春季版、夏季版和后续的秋季版等活动板块,得到各方的高度关注,来黄游客大幅增加。仅1至7月上旬,来黄游客已达20.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8694万元,同比分别增长40.2%和117.3%。开拓了渭南、陕北、山西及临县的客源市场,团体游、自驾游人数较去年同期成倍增长,更加坚定了我们举全县之力发展生态旅游的决心和信心。
3.黄龙旅游发展的机遇
一是目前黄龙生态旅游的发展遇到了千载难逢的“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主要表现在:黄龙旅游历经各届县委、县政府的积累,现已具备发展生态旅游的充分条件,加之周边地区旅游市场的风生水起,在市场倒逼的作用下,黄龙发展生态旅游已经是大势所趋。为此,县委、县政府顺势而为,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目前市场竞争态势异常强势,比较优势日益凸显。
地利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黄龙位于“陕西、西安、延安”的大旅游圈范围内,秦始皇兵马俑、黄帝陵、壶口瀑布、圣地延安等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四面环绕,随着青兰、榆商高速的全线贯通,旗杆庙、大岭隧道的建成通车,我县将纳入西安、延安“两小时经济圈”,北依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南临关中天水经济核心区的风水宝地区位优势将得到充分体现,人和主要有两个层面原因:内因。我县生态旅游的发展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县委、县政府已将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上升到主导产业的战略高度,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生态旅游发展,无量山景区、神道岭景区路、旅游总体规划编制、龙湖、美丽乡村、家庭旅馆等涉及旅游的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均由县上主要领导亲自安排部署。外因。徐新荣书记来黄调研期间,对黄龙旅游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徐书记的到来,使黄龙生态旅游得到了延安电视台,陕西电视台等高端媒体及省市县区的广泛关注,同时黄龙的生态旅游也得到了兄弟县区的高度认同,将为我县生态旅游发展提供最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和平台。同时能够有效促进城乡居民增收,并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也更加坚定我们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的信心和决心。
二、对策和建议
1.建议完善组织架构、整合服务要素、做强全域旅游、抓好全民培训,凝指为拳,形成举全县之力发展生态旅游的强大合力完善组织架构。建议成立高规格的全县旅游工作领导小组,由县上主要领导任组长,下设宣传推介组、监察督察组社会治安组、后勤保障组四大工作小组,办公室设在旅游局,通过领导小组的建立,撑起全县旅游发展的体制构架,由领导小组协调各方,形成生态旅游全县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整合服务要素。全县各个部门在生态旅游发展的大体制下,结合本职工作,围绕“黄龙要发展生态旅游,我能做什么?”这一主题,做好“旅游+”。如:一产围绕旅游调结构,二产围绕旅游出产品,三产围绕旅游搞服务,交通围绕旅游上档次,城建围绕旅游美形象,林业围绕旅游出景点,文化围绕旅游创特色,宣传围绕旅游造声势,公安围绕旅游保平安,每个乡镇要有分管旅游的领导并配备旅游专干,各行各业围绕旅游聚合力为核心。
做强全域旅游。建议将黄龙县城作为黄龙生态旅游的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全城打造“田园县城”的游客服务中心;以县城为中心向全境辐射,以201和304两条省道为支架,以神道岭、神峪川、界头庙、瓦子街、无量山五大景区为支点,进一步发展壮大农家乐生态游和体验式生态游,打造全境覆盖的“美丽乡村”。建立乡镇、社区、村组全民培训机制,年底进行专项目标考核。结合生态文明、卫生城市和精神文明的创建,将旅游相关知识与培训落实到每个单位和个人,让每个人都成为旅游活动的受益者、服务者、宣传者和参与者。真正做到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大使,个个都是旅游义务宣传员。
现阶段黄龍县委、县政府集中精力、物力、财力扶持森林旅游公司,将黄龙宾馆、剧团、影剧院、国宾酒店全部经过财政审计后划拨森林旅游公司,已将已经建成的和即将建成申报的景区经营权,全部纳入森林旅游公司,进一步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延长产业链条,实现效益最大化,扩大旅游产业投融资平台,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对森林旅游公司实行全员竞聘,待规模做大后适时组建黄龙县文化旅游投资集团公司。
2.建议加强全县旅游信息化建设
创建黄龙旅游网站,生成黄龙旅游二维码。旅游网站及二维码的内容至少要涵盖黄龙生态旅游指南,自驾游推荐路线,景点简介及收费标准,酒店宾馆预定,美食、购物、娱乐推荐,专业导游预约等方方面面内容。二维码可以设在县城各入口,贴在各宾馆酒店,印在旅游宣传手册及旅游团服装上,方便游客迅速掌握我县旅游服务资源,彻底解决游客后顾之忧,并通过旅游网站收集游客意见建议,不断提高我县生态旅游整体服务水平。
尽快实现信号全覆盖。搞全域旅游首先必须是全域信息化,至少是景区全域信息化,建议尽快落实责任部门,清扫各个景区信号盲点。
尽快实现全县宾馆酒店及公共服务个体工商户的WIFI全覆盖。
3.建议加快我县生态旅游产品打造
农副产品。我县确定了以发展生态旅游带动农副产品销售的发展思路,以推进农副产品高附加值走向市场。建议充分发挥黄龙核桃“中国驰名商标”和“地理标志认证”价值,真正把商标认证从“一纸认证”做成“真金白银”。建议加快中峰、玉米等主导农产品商标的申请和QS认证的申报,同时将野山鸡、大闸蟹、林特产品等农副产品与生态旅游有机结合。建议扶持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围绕旅游产业做大做强,使之成为农副产品销售的领头羊和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强有力引擎。
文化产品。旅游文化产品不但要做文化类型的多元化,同时要做价格层次的多元化,要根据不同市场需求,针对不同消费人群,设计不同类型、不同价位的旅游文化商品,建议由森林旅游公司负责打造旅游文化系列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