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阜阳市“四化”协调发展问题的思考

2016-10-21李金龙唐飞

中文信息 2016年6期
关键词:四化协调发展经济新常态

李金龙 唐飞

摘 要: 新常态下传统农业大市安徽阜阳经济指标虽然基数偏低,但同样面临着增长速度下滑、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局面。究其原因,世界经济生态相对较差和受全国大环境的影响导致经济成本上升与资源环境压力并重,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缺乏新的支撑经济增长动力和高端项目带动,城镇化建设落后且中心城区带动能力较弱。为此必须围绕主导产业做文章,以推进社会信息化为依托,以产业协调增强中心区带动能力,促进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加快推进“四化”协调发展。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 安徽省阜阳市 “四化”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6-0076-02

一、经济新常态现状分析及阜阳经济发展现状综述

我国GDP增速从2012年起开始回落,2012—2015年增速分别为7.7%、7.7%、7.4%、6.9%。目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重在结构调整,增长速度由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变为6.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阶段。2013—2015年,我國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达46.1%,(2013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46.6%、51.6%。消费需求正逐步成为需求主体。2012年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占比首次超过投资,2013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占比达50%,2014年最终消费对GDP增长贡献率达54.4%,投资为48.5%,而出口则为负2.9%;2015年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为58.4%,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结构开始逐步转向以消费、服务业为主,更多地依靠内需,更多地从要素效率提升获取动力。鉴于此,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潜在增长率下降将成必然趋势。从速度层面看,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6.5—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的最基本特征。因此,新常态下应力争企业可盈利、财政可增收、就业可充分、风险可控制、民生可改善、资源环境可持续。由于潜在增长率下降、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以及前期所积累的矛盾限制,中国经济势必换挡回落。

新常态下,传统农业地区也面临着以增长速度下滑为基本表现特征,资源依赖严重、经济运行风险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培育经济发展新的驱动力的艰巨任务。受此影响,2012年以来传统农业大市安徽省阜阳出现了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增长速度明显下滑的困境。2012年是金融危机之后阜阳经济较困难的一年,2013年以来阜阳的经济困难超过了2012年。2012—2014年GDP较上年分别回落0.3、2.0、1.1个百分点。2015年因阜合现代产业园区发展势头持续向好,临庐现代产业园区、颍泉万达广场开工建设,宝龙城市广场、合肥百大购物中心和阜阳农产品交易中心加快推进,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才有全年生产总值增长9.5%的现状,较之于2014年的8.6%提高0.9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仅0.8个百分点。 2013年以来,受价格下行、成本上升两头挤压,企业盈利能力减弱,经营效益普遍下滑。而且税收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差。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0.8%,位居全省第4位,新增规模工业企业200家。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228.6亿元,增长33.6%。工业支柱贡献下降,表现在2011年以来全市工商行业税收占财政总收入比重在逐年下降。现代农业提质增效方面,土地流转面积达到483万亩,流转率56.2%,规模养殖比重达76%。新注册家庭农场2090家、认定市级以上龙头企业95家。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产值764亿元,增长19%。据此可知,传统农业大市阜阳目前经济发展较困难现状的形成,既有外部发展环境相对较差的原因,也是资源依赖较重,增长方式较为粗放,增长动力较为单一,长期以来所积累的大量矛盾的体现。

二、阜阳市经济发展困难原因分析

新常态下传统农业大市阜阳和全国全省步调一样,经济发展步入了增长速度换档、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的经济新常态。要改变目前较为不利的经济生态环境,获得新一轮较好较快发展,应该找准定位,在新常态理念下分析形成目前较为困难的原因。

1.世界经济生态处于历史相对较差时期。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经济还没有完全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运行依然存在波动;欧洲受债务危机影响,经济增长一直处在低迷状态;日本经济近年来一直停滞不前甚至负增长。新兴经济体同样增长乏力,俄罗斯等金砖国家或受能源资源价格下跌影响,或受本国长期以来所积累矛盾的限制,经济增长同样低迷。纵观世界经济格局,现在仍没有完全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世界经济依然处在经济周期中的相对萧条阶段。这就不可避免地影响到阜阳的外贸形势,导致服装、柳编、人发、医用薄荷产品、食用油、电子产品等出口受到较大影响。

2.受全国、全省经济发展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影响较深。目前,全国经济发展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态势,经济增长速度由过去30多年的10%左右的高速增长调整为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但也应看到第三产业、消费需求正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中国经济更多依赖国内消费需求拉动,增长动力更为多元,发展前景更加稳定的较有利方面。和全国全省步调一样,阜阳的经济增长也必然面对、并适应以经济增长速度下调为基本表现特征的新常态。

3.经济发展的周期性规律作用的结果。中国经济目前处在经济周期的相对萧条阶段。经济增长围绕潜在增长率上下波动是市场经济的最基本特征之一。从中长期趋势看,我国的潜在增长率呈下降趋势。和全国、全省步调一样,阜阳经济目前处在经济周期中的相对萧条阶段,人口、资源红利逐步消失,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还未充分形成。全面深化改革,挖掘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按经济规律办事等,对阜阳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更为紧迫。

4.成本上升与资源环境压力并重,经济发展环境依然较差。和全国一样,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转型以及宏观形势的变化,阜阳经济发展面临着劳动力、资金等成本上升导致企业运营成本不断攀升。并且,阜阳的经济发展对土地、煤电等资源依赖相对偏重,环境问题比较突出,经济增长一直比较粗放,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挑战。和全国一样,阜阳经济发展同样面临着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艰巨任务,结构调整必然影响增长速度,进而势必导致经济增长速度下调。

5.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缺乏新的支撑经济增长动力和高端项目带动。2015年阜阳市财政收入刚刚突破200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7.8%;三次产业结构为22.6∶41.5∶35.9。虽然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总量、增幅较省内其他市居前列,但从结构上看不尽合理,民间融资不规范,甚至有资金链断裂的现象发生,实体经济信贷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2015年,全市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和工业贷款余额占比均低于其他项目贷款,这说明支撑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远远不够。缺乏高端项目带动,使得阜阳的水、陆、空交通枢纽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丰富农产品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施展,从而阜阳的后发优势没有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6.城镇化建设滞后,中心城区带动能力较弱。“十二五”期间,新型城镇化全面提速,阜城中心城市、县域中小城市、特色乡镇、美丽乡村“四位一体”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8.8%,比“十一五”末提高6.9个百分点。阜城建成区面积由76平方公里扩大到1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由70万人增加到120万人。但是,120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和120万人的常住人口,与皖西北区域中心城市的定位还不相符。城镇化率低,导致城乡差距大,城乡二元结构现象更突出,中心城区难以形成对周边的较高带动能力和辐射效应,自身难以形成规模效应,难以为培育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结构或模式提供较好载体。

三、阜阳适应经济新常态,推进“四化”协调发展的对策

新常态下面对整体较差的经济环境,对于传统农业大市而言,唯有寻找挖掘比较优势,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协调发展之路。

1.围绕主导产业做文章,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阜阳充分发挥工业园区的特色优势和集聚效应,把园区作为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载体,形成一批集中度大、关联性强、集约化水平高的产业集群。秉持集中集群集约的现代工业理念,发挥传统农业地区后发优势,加快推进园区转型升级,实现产业集聚,完善功能配套,不断提升产业园区综合承载能力。要着力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国内外产业梯度转移的重要承接基地。通过城乡产业链的延伸对接及新兴产业业态的生成,为新型工业化的生长提供内生产业基础。同时,通过工业向县区乃至城镇的集中,促进城乡载体功能的增强,推动城乡经济的繁荣发展,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从而实现“四化”统筹、协调发展。

2.以推进社会信息化为依托,加快信息化进程

信息化同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信息化能有力地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而信息化自身的发展也有赖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因此,推进“四化”协调发展理应加快推进信息化进程。加快推进信息化进程,就当前及今后的发展趋势来说,应以推进包括“互联网+”在内的社会信息化进程。在信息时代,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已越来越多地表现在对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占有和利用上。所以,无论是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还是农业现代化,实质上都是信息化的先进与否。加快推进包括“互联网+”在内的社会信息化,有助于工业、农业、城镇化以及经济社会文化等信息资源共享,彻底打破其封闭落后的閉塞状态,进而加快信息化进程。

3.以产业协调增强中心区带动能力,加快城镇化进程

必须以统筹推进产业协调发展来增强中心城区带动能力,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形成一、二、三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要树立特色意识、规模意识和标准意识,真正提高特色经济的竞争力,力争上一批特色项目,兴一方特色经济,建一批特色城镇。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制定城镇一体化的工业布局规划,通过规划调控、政策引导,建立投资促进机制,强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按中等城市发展目标,不断完善县城规划,加大土地供应,提高投资强度,提升建设水平,实现县城建设与县域经济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坚持在城镇化进程中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设一批经济发展、生态良好的宜居宜业城镇,促进农村人口向县城、中心镇集中,形成中心城市、县城、特色乡镇、中心村(社区)“四位一体”的发展格局,进而增强中心城区带动能力,加快城镇化进程。

4.促进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阜阳作为经济欠发达农业大市,农业现代化程度还较弱小。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加速期,随着城镇化对农村劳动力吸纳效应和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劳动力挤出效应的增加、农业劳动力从事农业的比重日趋降低。而当农民工不再依赖土地,不再把土地作为生产生活资料,农业向规模经营的自然过渡就会逐渐出现。土地规模经营是农业规模经营的核心,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最基本要素和最大社会保障,是农村长期稳定的基础。求解人多地少、资源制约的三农“中国式难题”,探索农业规模经营的现实路径,必须从传统农业大市市情出发加以探索。为此,必须以土地流转为中心,提高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必须以培育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提升农业规模经济效益;必须以优质资源为依托,提高农村资源整合利用效率,进而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耿霖等.国家战略背景下“三化”协调发展若干问题的研究——以阜阳市为例[J].理论建设,2013(1).

[2]李平.政府工作报告——在阜阳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上[R].2016,1,26.

[3]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R].2016,3,5.

[4]胡鞍钢.中国特色城镇化新在何处——“四化”同步破解“四元结构”[J].人民论坛,2013.

[5]闫境华.安徽省四化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经贸研究,2015(8).

[6]李云.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包容性发展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2015.

猜你喜欢

四化协调发展经济新常态
河南省“四化”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究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