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超越阶级来看

2016-10-21孔繁荑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阶级劳动

孔繁荑

摘 要:本文重点分析了经济学中的两种重要观点:供求规律与价值规律,采用纵向(时间轴)的分析方式,不以阶级的局限性束缚对经济理论的认识,承认两种理论各自的积极意义及在发展继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有关剩余价值与隐成本之间关系的一点探讨。

关键词:供求规律;价值规律;阶级;劳动;剩余价值;隐成本

中图分类号:F01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0-0265-01

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价格是一个奇妙的东西,它以数字的形式反映了厂商与消费者之间微妙的关系,无数个体的经济行为也因此促成了价格在商品市场上的反复波动。那么,价格究竟代表什么?从变幻万千的经济现象中我们能否找到有关人类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键所在呢?

首先,我们明确一下题目中的两个概念,即供求规律与价值规律。供求规律为西方经济学的主要价值理论,该理论把价值等同于供求决定的价格,认为成本与效用通过供求的波动来共同决定价格。而价值规律则认为价值是劳动的抽象,由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所决定,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在供求的影响下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一般我们会认为不同的经济理论代表不同阶级的利益,其实不然,下面我们来追溯这两种价值论的历史由来。早期重商主义注重金银货币的积累,随后的古典经济学提倡自由放任并提出劳动价值论,由此打开了系统经济学的大门。新古典经济学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自由放任学说,摒弃了劳动价值论,将古典经济学庸俗化为“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而19世纪诞生的马克思经济学则继承了劳动价值论,另一方面形成了国家高度干预的理论,市场调节则被赋予了极小的发挥空间。由此可见,我们不应把劳动价值论与马克思经济学一概而论,劳动价值论应该从它的产生到当今发展的过程来看,劳动价值论的精髓应该站在超越阶级的高度去审视,至于供求理论,则是时代与阶级对经济学的限制,但它亦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各种生产要素的运作结果,归根结底都是勞动的成果,比如企业家才能,企业家殚精竭虑运营企业,难道不是可以和劳动者的劳动相媲美么?这样推出的结果是:由劳动所产生的商品的交换,实质上就是劳动的交换。社会制度可以不同,但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人与人的本质关系是一定的。

劳动价值论所研究的价值规律,则肯定了价值的存在,肯定了劳动的存在。它把价值定义为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现,一般抽象劳动的凝结。①商品交换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统一的交换,二者不可分割。

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的价值论的继承发展,既有发扬也有局限性。

其发扬之处鄙人探求出两点如下。首先,马克思发现了剩余价值的存在,剩余价值即劳动的价值与劳动力的价值之间的差额。在马克思看来,剩余价值是被资本家拿走的,所以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史,其核心和主体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占有并转化为资本积累的过程。其次,马克思在合理承认供求的基础上,恰当的解释了劳动价值论。他充分肯定供给和需求对价格的调节作用:供求的变动使价格波动,并且调节着价格偏离价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用来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劳动量,要和满足社会需要的规模相适应,这样既可以保持供求关系的相对平衡,又明确了劳动者劳动的意义。

而我认为马克思经济学的局限性在于马克思对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的认识,其实是有阶级局限性的。他承认劳动的意义,是为了还工人阶级以利益,揭示资产阶级剥削的内幕。但我认为隐成本是马克思由于历史局限性所忽略的一样东西,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上文企业家才能的例子,在上文中我们用此例来证明所有生产要素无非是劳动力的代名词,可是不难发现,在劳动者接受资本家雇佣的过程中,正是企业家才能这类隐成本与劳动的有机结合,才创造出了价值,而被资本家拿走的剩余价值,是否就是隐成本呢?

劳动价值论则是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发,从本质出发,马克思固然承认供求,但他从供求的表象挖掘到了更深一层的东西,即劳动价值。

下面我想来谈一下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较之资本主义的区别,就是对剩余价值基于人本主义的“干预”,从而防止财富的过度集中和贫富差距的过分拉大。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有一点也许是最重要的,即政府必须跳出“剥夺剥夺者”后大包大揽的惯性思维,在坚持劳动价值论和以人为本的原则下,给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市场创造一个公平合理和信息透明的制度。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政府本身的制度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②

注释:

①斐小革.论劳动价值论与其他四种价值理论[J].云南社会科学,2005(01).

②孙国锋.价值理论之争的意识形态本质[J].学术交流,2013(08).

参考文献:

[1]乔治·斯蒂格勒(美).价格理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2]钱津.劳动价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王玉芬.从重商主义到马克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罗时法.论马克思的供求理论[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1).

[5]斐小革.论劳动价值论与其他四种价值理论[J].云南社会科学,2005(01).

[6]孙国锋.价值理论之争的意识形态本质[J].学术交流,2013(08).

猜你喜欢

阶级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还原真实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接爱与流变:《大堰河—我的保姆》
论周立波《暴风骤雨》中阶级伦理的建构
马克思的个人、阶级和人类关系探析
现代性的身体话语
阶级不消灭 我们就要贴“阶级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