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的问题及模式构建分析
2016-10-21王文君
王文君
摘 要:在目前学前教育的舞蹈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积极性造成了影响、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教学内容不合理、课程设置不科学等问题。因此,文章主要针对学前教育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构建学前教育舞蹈教学新模式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学前教育;舞蹈教学;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J70-4;G6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0-0251-01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动,教学模式的转变成为教育界有待解决的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计划》(以下简称《计划》)中明确指出,要转变传统应试教育的方法,将机械学习、被动学习转化为学生自主探究教学内容,应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提升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
一、学前教育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合适的舞蹈教程。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质量与教学目标及教学质量有一定的相关性,若教材质量不过关,这对教学质量有严重影响,目前许多学校使用的舞蹈教材不适用于学前教育,部分学校使用的是舞蹈专业学校使用的教材,而有些学校使用的是师范类学校的教材。教材的不合理性导致学前教育人才培养受到了影响。
2.课程安排不合理。学前教育将教学重点放在了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对于舞蹈课程的安排存在不妥之处,舞蹈教学课时较少,导致教师和学生没有认识到舞蹈教学的重要性。学前教育舞蹈课程安排过少,导致教学效率和质量受到影响。
3.教学目标存在偏差。对于学前教育舞蹈教学而言,其需要尊重一般舞蹈教学中的教学原則和要求,同时也需要结合自身的特殊要求。然而在现阶段的学前教育中,舞蹈教学目标的制定存在脱离实际的现象,仅停留在舞蹈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对于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影响。
二、学前教育舞蹈教学模式创新措施
1.加强师生沟通,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沟通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前提。学生对于教师的依赖性较高,大多数学生都非常信赖和仰慕教师。如果学生喜欢该门课程的教师,那么其就会想在教师的面前表现出自己非常努力、认真、听话的一面,并且有意无意的模仿教师的行为举止;相反,若学生不喜欢课任教师,则可能出现厌倦、乏味甚至抵抗的心理,从而成为学困生①。因此,学前教育舞蹈教师要重视师生交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同时注重自身的专业素质培养,加强教育水平;坚持以学生为主的教育原则,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方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舞蹈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舞蹈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实现培养学生的舞蹈兴趣。
2.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舞蹈兴趣的基础。和谐的课堂氛围能够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舞蹈知识,因此,教师要使用平易近人的态度、温和的语气以及亲切的举止创造一个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包容,从而能够自觉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②。在舞蹈教学过程中,部分舞蹈教学项目比较复杂,导致学生不能在短时间内有效掌握,或在项目练习过程中频繁出现失误,并且部分学生不愿吃苦、集中力不足等都影响了舞蹈教学活动的开展,在这个时刻,需要教师不断引导学生,对舞蹈动作进行逐布讲解和示范,为学生讲述正确舞蹈动作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进行舞蹈锻炼,对于有进步的学生要加以表扬,让学生对舞蹈学习产生兴趣。
3.转变传统舞蹈教学模式。传统的学前教育舞蹈教学多为观察教学,观察舞蹈教学是通过在教学前将教学的过程以及相关注意事项逐一讲解,其中心任务是对教材中所提及的内容进行观察;而在素质教学要求下的舞蹈教材对传统教学中的观察教学进行了创新与优化,其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因此,学前教育舞蹈教师需要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将观察舞蹈教学转变为实践舞蹈运动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舞蹈教学模式,在舞蹈教学前先让学生对舞蹈技能以及动作进行观看,并引导学生进行舞蹈动作训练,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于舞蹈教学的积极性③。例如在舞蹈教学中,应用游戏教学的方式,设计各种关于舞蹈动作的小游戏,并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做游戏的方式,有助于提升舞蹈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而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舞蹈运动进行指导,能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舞蹈技能,提升学生对于舞蹈教学的积极性。
三、结语
虽然我国学前教育舞蹈教学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有不少地方仍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现阶段中最重要的是转变学前教育舞蹈教学中的教学模式。
注释:
①吴明静.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模式探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5):58-59.
②林秀梅.“以学生为中心”的中职学前教育舞蹈教学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4(33):217-218.
③王小金.论舞蹈教学对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性[J].科技资讯,2013(11
):171-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