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色导演
2016-10-21李沁格
李沁格
摘 要:铃木清顺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日本影坛崛起的异色电影导演。他在日活电影公司创作的早期作品多是以“黑帮”、“暴力”和“情色”为主题的软性“B级片”。而八十年代复出后,其作品主题转变为对死亡、爱情、梦境的精神探索,将叙事情节刻意删减、拼贴、虚化,大胆地革新电影美学形式,冲破一切原有的电影表现形式,其电影的内容和形式都带给观众极大的视觉冲击。
关键词:铃木清顺;日本电影;异色电影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0-0130-02
铃木清顺,1923年5月24日出生于东京,本名铃木清太郎,在1958年《黑暗街美女》的职员表中,改名为铃木清顺。铃木清顺家中是做纺织生意的。他在东京商业中心区的弘前高中度过了最后的学生时代,因为二战前日本社会的诸多变故,使得他未能继续进入大学。还未高中毕业的铃木就应队伍征召,参加战争去了。在战争中他经历了两次海难事件:第一次是在运兵船上被派往前线的时候,被美军潜艇击中,被迫撤退到菲律宾;第二次是在派往台湾时,再次被美军空军击中,在海上漂流了七八小时才等来救援。也正是由于他这段特殊的经历,后来创作的《肉体之门》、《春妇传》和《河内的卡门》都与战争、妓女有关,被称为“战争三部曲”,并从女性的角度表达了自己的反战思想,别具一格。
一、20世纪60年代日活的创作
铃木清顺1956年进入日活,从第一部黑帮片《恶魔街》开始到1967年的作品《杀手烙印》,大约拍摄了40部影片。从数量上来说,这个时期是铃木的创作高峰期。当时的电影院实行“双片制”,即在一部热门片后加映一部低成本的影片。这种低成本影片一般都是粗制滥造的,要求导演在不能拒绝任何剧本的情况下用极低的成本在极短的时间内拍出影片。在这样的高压下,铃木在日活的创作一直处于深深的痛苦中,也正因为经历着这样的痛苦,他才会在自己的影片中竭力表现出与其他“B级片”不同的一面。从1958年,铃木的第一部宽银幕电影《黑暗街美女》,到1962年《把赌注押在我身上的家伙们》,他一共拍摄了20部影片。这个时期可以看做是铃木的成长时期,他在以超高效率完成日活配给的工作的同时,也开始尝试一些可以使自己的电影看上去更独特的方式和手段,逐渐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语言。如他后期的作品《野兽之青春》中可以看到《暗黑的护照》的影子;《把赌注押在我身上的家伙们》中给人造成的超现实般的奇幻效果的色块拼贴的形式在后来的《东京流浪汉》中也有运用。
在对克里斯·德斯贾汀的采访时,铃木非常谦虚地说,自己通常会留意其他导演的风格手法上的选择,觉得自己的风格有点不同寻常,但是没有到足以和其他导演的风格形成差别的程度。①但事实上,铃木的这种个性化风格并不仅只是他有意识去和其他导演做区分的结果,也是他个人性格中本身的“叛逆”因素的催化结果。铃木的人生经历不同于其他导演的最大之处在于他经历了战争,而战争给他带来的影响可以说贯穿于他的精神中。但是和许多经历了战争的导演不同,战争于他更像是一种光怪陆离式的体验。铃木清顺的作品中淡化了“战争”这个概念,取而代之的是“暴力”——暴力的可笑、暴力的愚蠢、暴力的讽刺。1963年是铃木清顺创作的一个分水岭,这一年的作品《野兽之青春》是铃木自认为形成个人风格的作品。刚强的暴力男人、形式化风格的镜头、舞台风格的场景、超现实的画面等,构成了铃木的电影美学。同时,从这年的作品《恶太郎》为起点,美术设计木村威夫和铃木开始合作,木村威夫的加入,把铃木的美学概念一一实现,使他的风格走向更加趋于明显。从1963年开始,铃木清顺的作品开始走向风格化,即使是低成本黑帮电影,也仍然佳作不断。这个时期,他创作了多年后成为“大正浪漫三部曲”背景的“侠义三部曲”:《野兽的青春》(1963)、《关东无宿》(1963)和《花和怒涛》(1964);同时也有从女性角度反思战争的“女性三部曲”:《肉体之门》(1964)、《春妇传》(1965)和《河内的卡门》(1966)。在暴力“B级片”的创作中也有如《刺青一代》(1965)、《暴力挽歌》(1966)、《杀手烙印》(1967)这样题材和表现方式都更加深刻和新颖的佳作出现。这一时期,铃木在黑帮“异色”电影的创作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1967年采用完全颠覆传统叙事手法的黑帮电影《杀手烙印》上映后,面对惨淡的票房,日活公司以“他只会拍些让人看不懂的电影”为由将他解雇。从1968年开始,铃木开始了与日活公司长达10年的对峙,这十年间,铃木处于被电影公司封杀的状态,没有推出一部作品。在此期间,川喜多和子主持的“电影俱乐部研究会”、大岛渚等导演和一些狂热影迷给予铃木莫大的支持。
二、复出后的创作
在被各大电影公司封杀了十年后,1977年,铃木复出的第一部作品是与他之前作品截然不同风格的《悲愁无语》。这部作品无关黑帮,也无关暴力,讲述了一个关于世人的冷漠如何谋杀人性的故事。铃木十年的沉寂,复出之作隐然带有他对自己创作生涯的思考。自私、冷漠和嫉妒扼杀了高尔夫运动员樱庭丽子,而只为利益培养她的纺织公司对丽子的抛弃则更让人心寒。影片中,因行程满满、忙碌工作而没时间陪伴家人只得写字条沟通的丽子似乎是铃木自己的写照。这部作品延续了铃木在日活时如《野兽之青春》、《花和怒涛》等片中贯穿的冷血主义,用残酷的现实表述出了自己对社会、人情的悲观看法。
三年后,铃木清顺推出了被认为是日本电影美学巅峰的作品《流浪者之歌》,标志着铃木导演从“鬼才”到大师的蜕变。由此开始了他“大正三部曲”的创作。该片获选当年电影旬报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1981年蓝丝带最佳导演,1981年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美术,1981年第31界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提名。在没有了制片厂的束缚,铃木在创作中更加自由、随性。他在这部影片中采用了非常规的叙事方法,整部影片难以用语言概括,更像是用影像堆砌起来的一块块梦境。正是在这种虚虚实实的影像中,让观众产生对生与死、爱与背叛的思考,那些或实或虚的讲述不仅是影片的迷惑之处,也正是铃木本人对人生的迷茫之处,死的淡然、爱的虚幻都是影片的主旨所在。
1981年的《阳炎座》是他“大正三部曲”的第二部作品,铃木打破常规叙事,梦境在影片中占据很大比例,混淆了观众的观感。更加特别的是,他把在日活创作时期所带有的舞台化表现手法在该片中做了极大化的运用,用歌舞伎的表现方式和“戏中戏”的叙事手法来完整故事。大楠道代在影片中有着精彩的表现,情感热烈却又神秘内敛地诠释出了为爱献出灵魂的贵妇志奈子。该片后,铃木电影中的舞台化倾向愈加明显。1991年的《梦二》是铃木“大正三部曲”的收官之作,这部作品更像一部狂想曲,通过画家竹久梦二和四个女人的感情经历和主观想象拼贴出这部绚丽的影像。“大正三部曲”每部的表达方式、表达内容各异,却都在反复探讨吟唱着生死、爱恨的主题。
12001年,铃木清顺的作品《手枪歌剧》被看做是1967年作品《杀手烙印》的续篇。它延续了《杀手烙印》的故事,主题却由黑帮暴力的冷血复仇变为由“大正三部曲”以来的对死亡的思索。在形式上,也不再拘泥于《杀手烙印》中的风格化叙事,而更靠向《阳炎座》中的舞台形式美感。
《狸御殿》是铃木至今的最后一部影片,他邀请了章子怡和小田切让这两位当红影星加盟。这部作品虽说是电影,实则更像戏剧。从日活时代的舞台化表演到《狸御殿》中完全舞台式的场景布置,可以看出铃木对把电影和歌舞伎融合的尝试。《狸御殿》是一次极端的尝试,人物的造型、服装和舞台的布置、場景的切换都是戏剧式的,用电影表现戏剧的故事,是他带给我们的又一次巨大惊喜。
注释:
①克里斯·德斯贾汀(美),连城(译).日本异色电影大师[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267.
参考文献:
[1]吴咏梅.日本电影[M].北京:外语教学和研究出版社,2011.
[2]克里斯·德斯贾汀(美),连城(译).日本异色电影大师[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