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紫砂壶的价值
2016-10-21徐志峰
徐志峰
摘 要:紫砂壶的价值,主要分三个方面;使用价值、欣赏价值、收藏价值。宜兴紫砂壶,用壶艺泰斗顾景舟的话来说,不但要用得舒服,还要看舒服。
关键词:壶形;价值;收藏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0-0050-01
宜兴紫砂壶始于宋元,盛于明清,百花齐放于当代,其作品从明“供春壶”之实物集司礼太监吴径墓出土的“提梁壶”来看,宜兴紫砂壶特殊的价值才是其辉煌灿烂的主要源头。
明清两代,地处江南人文荟萃之地的宜兴,所生产的紫砂器,更充满着丰富的文化气质。其所以成为名陶,实由于具有良好的实用性与独特的艺术性两大原因。论紫砂的艺术性,其造型艺术之美,形制之多,文化气息之丰富,是其他陶瓷品类无法相比的。
现代的紫砂器的造型,主要分为几何形体、自然形体、筋文形体三大类。这是历代紫砂艺人,细心观察和研究各种物象的形态,吸取了中国传统工艺品的艺术特点而创作的。
几何形体分为圆器和方器二种。这两种造型都是以几何形的线条装饰壶体的,甚至有的器形本身就是一种几何图形,圆器造型主要由各种不同方向和曲度的曲线组成。紫砂圆器讲究珠圆玉润、比例协调、敦庞周正、转折圆润、隽永耐看。掇球壶、仿鼓壶、汉扁壶是紫砂圆器造型的曲型作品。圆器的造型规则要求是“圆、稳、匀、正”。它的艺术要求必须是珠圆玉润,口、盖、嘴、把、肩、腰的配置比例要协调和谐,匀称流畅,达到无懈可击,致使器型上的标准要求为“柔中寓刚,圆中有变,厚而不重,稳而不笨”。壶的造型简单却无以增减,再三觀之韵味无穷。
宜兴紫砂壶的价值,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即使用价值,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一、紫砂壶的使用价值
紫砂之所以在宋明成壶。主要是由于饮茶方式的改进,宁五朱权将传统的“饼茶”生产改成简化的“散茶”,也就使得长期以来的“煎煮法”变为“论饮法”,即冲泡饮用。在南宋期间,就在宜兴归迳等地大量生产了一种供韩世忠,梁红玉夫妇率部抗金行军打仗携水的长圆型“韩瓶”,那时虽然也用紫砂做实用器皿,但韩瓶没盖,没把,只在瓶颈缀以四个耳朵,以供携带。而且在真正意义上的泡茶,必须在传统的瓶罐上加盖,以增加水温并不使茶香散失,为了提取方便,加上了把,为使出水流畅,又延长了嘴,所以紫砂壶是随着沏茶的需要应运而生的!用宜兴紫砂壶泡茶,能发真香。这香味且更佳美,这是由于紫砂泥内含石英,云母,方解石,橄榄石,赤铁矿和长石等有机体,其呈颗粒状双向气孔,在泡茶时,特殊因子激活茶酶,并起到虑静差水质的功能,透气不跑味,更能体现茶的原汁原味并提升其味觉和视觉。特别在泡饮“乌龙茶”和“普洱茶”时,更能起到独特的“焖虑静”功能,为世人所喜。同样的水同样的茶叶同样的茶艺师,从宜兴紫砂壶里流出来的茶水更清,更明,更香。故有谚云:“人间味玉安足取,不如阳羡源头一方土”。
二、紫砂壶的欣赏价值
宜兴紫砂壶主要有四个类别,即,光货讲究简洁,素面素心,主要用紫砂的砂质,砂粒,色块和线条,来反映紫砂的独特之气和天然之美,像明代的时大彬之三足柿圆壶“均用其朴实端庄的造型,明快流畅的线条,体现了宜兴紫砂无与伦比的材质美和工艺美。所谓花货也称象型皿,塑瓜得瓜,塑蛙得蛙,松竹梅兰,千姿百态。如清代项圣思所塑宜兴紫砂之“圣思陶杯”,即大亨之“八卦束竹壶”,蒋蓉大师之“青蛙莲子壶”及汪寅仙之“梅桩壶”等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取大自然之象,成不朽之艺术瑰宝, “筋纹器”更是陶艺界的一朵艺术奇葩,淋漓尽致地运用了宜兴紫砂泥“可塑性强”的特点用线条来变异,夸张,延伸至今,形成了一种绝无仅有的以线,块,条,面,角来聚合发挥艺术和实用的完美结合,线条流畅棱角分明于一壶,如唐凤艺的“合棱壶”,陈光明的“菊蕾壶”,其线条的变化所结合和表达的自然流畅之美,让人震撼而无可比。
三、紫砂壶的收藏价值
“书、画、壶”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完美载体。宜兴紫砂之陶经高温烧制后千万年不朽,在紫砂壶书画陶刻,可以流芳百世,同时在品茗养心时,一句诗一章画,可在分寸之间浏览,没有比紫砂壶这种集用,赏,把,玩于一体更好的艺术品了,于是乎历代文化人如陈曼生,瞿应绍,吴湖帆,刘海粟,韩美林等皆加入了紫砂壶艺术领域,一时间,紫玉金砂,名人书法,高工陶刻,融为一体,让宜兴紫砂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至于陶刻装饰是运用写实和抽象的手法,用刻刀,用印版把紫砂的浑厚和通灵变成庙堂之鼎,而泥绘,镶金,镶银,点彩这些相关工艺的借鉴和结合,致使宜兴紫砂壶博奕亨通,以成风月宝鉴,真可谓“荆南土俗雅尚陶,名壶不题天下半”。
至明清以来做紫砂壶的高手不下几百人,成品壶也有几万乃至几十万,但在当今收藏界,仍是一壶万金乃至几十万,几百万,上千万,其收藏价值,也是让人叹为观止。宜兴紫砂壶,以其独有的使用价值,完美的欣赏价值集中体现了它的收藏价值,这种寓精神享受和物质享受为一体的神奇“五色土”所要表达的价值,是我们宜兴人的骄傲,得天独厚,让我们陶冶其中,让我们受益其中,就让我们拓展和珍惜。
参考文献:
[1]唐云,郑重.紫砂壶鉴赏[M].香港:万里机构,万里书店,1992.
[2]姚迁.宜兴紫砂陶艺[M].台北:台湾南天书局,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