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艺术品鉴赏与审美的
2016-10-21范畴陈怀成
范畴 陈怀成
摘 要:本文关注艺术品鉴赏与收藏问题,从美学视角出发,结合朱光潜先生的美学理论,通过界定艺术品的鉴赏范畴,把握艺术鉴赏者的审美心理,提倡艺术品收藏须融入生活的审美态度。
关键词:艺术品;鉴赏;收藏;生活
中图分类号:G8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0-0018-01
一、艺术品的鉴赏范畴
现代社会中艺术现象各色各样,对于艺术品的鉴赏也众说纷纭。当裸露的人体打着艺术的旗号出现在公共场所时,当小便器以《泉》的名义挂在美术展厅时,当巨大的毫无造型感的石块在劈开的一瞬间收藏价值过亿时,传统美学意义上对“艺术品”的鉴赏概念彻底被打破了。艺术品之所以美,值得被赏析,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意图为先导。艺术品是艺术家进行有目的的艺术活动后得到的产物和对象,是艺术家社会实践的结果。艺术品的诞生是由人的特殊意图造成的,这些意图就是艺术家在创造过程中所倾注的观念、情感和想象,也就是艺术家的审美主张。正如街头艺术家创造的许多裸体艺术品,可能会吸引人群,但如果不加入艺术家的意图,就会引起伦理上的争议。相反,一旦有艺术家想要借助这种方式传达某些创作思想或激发审美情趣时,即便是公共场所出现裸体形象,似乎也可以被大众所接受。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物体本身并没有改变,是人主观因素的增加改变了其根本性质。
2.抛弃功利性。尽管艺术品由审美层面(非功利性)和非审美层面(功利性)组成,但单从审美角度出发,非功利性是艺术品的必要条件,功利的内容需要通过非功利即审美的形式来体现。艺术品的“存在”与审美关照和审美态度密不可分,它们借助想象力,对艺术品进行感性的整体的把握,从而做出情感上的判断,是形成包括艺术品在内的审美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一件合格的艺术品不仅能够表现艺术家的观点和意图,还能给欣赏者带来非功利的审美愉悦,使其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鉴赏艺术品所要表现的内容。
二、鉴赏者的审美心理
朱光潜先生认为,“情趣”是艺术审美的核心范畴,同时也是人生审美的重要范畴。他讲求情趣,以情感为核心,培养艺术美感,认为这是走向艺术家的必经之路,也是走向完美人生的必经之路。在审美过程中,人们所见到的事物的客观形象大多带有几分主观色彩,因此对美的欣赏也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在对审美意象的感知过程中,需要我们把握自身的审美心理,这是审美实现的前提。
1.感知与理解。艺术品的鉴赏活动离不开对艺术品本身的理解和思考,這种理解通常与感知相结合,思考又往往与情感相结合,是二者相互统一的精神活动。艺术品的鉴赏活动建立在对艺术的感知基础之上,鉴赏者通过视听器官感知艺术品所要描述的具体形象,继而进行分析和思考,形成整体的审美判断,这是艺术品鉴赏的一般过程。由此可见,离开具体可感的形象,艺术鉴赏活动就无法进行,这是艺术品存在的重要依据。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艺术鉴赏并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艺术品的感知层面,还必须进行理性的思维活动,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2.体验与共鸣。艺术品凝聚了艺术家的观念、情感,是艺术家心灵再生的美。艺术家将精气神灌注到没有生命的自然物质中,再内化为自身的心理体验传达到外界,创造出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艺术品。因此,在艺术品创造过程中,艺术的外在与艺术家内化的中间环节就是审美的体验与共鸣,这在艺术品的鉴赏过程中同样适用。朱光潜先生认为,美感经验产生的特点是注意力的集中和意象的孤立绝缘。艺术品鉴赏的实践也证明,鉴赏者在鉴赏某一件艺术品时通常都有所选择,即总是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些点上,如造型、色彩、纹饰等。艺术品的这些特质之所以会被鉴赏者关注到,是因为与鉴赏者自身的体验息息相关。这种体验是鉴赏者长期对于某一客观事物或观念的思考,并积淀在大脑中的成果,它的作用有时是不知不觉的,有时又是突然发生的。鉴赏者在鉴赏活动中的体验有很多种,如对艺术形式美的体验,对自然景物特征的体验,对人与社会关系的体验等等。这些体验会随鉴赏者的情感进入鉴赏过程中,让其产生一种认同或反对的态度,而认同也就是所谓的“共鸣”。
三、艺术品收藏的审美态度
自古以来就有艺术品收藏的先例,对于藏家而言,拥有自己喜欢的艺术品能够获得精神上的快乐和满足,虽然这种快乐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但又超越了附庸风雅般的物质满足。判断一件艺术品是否具有收藏价值需保持较高的专业度。例如评价一幅古代山水画作品,不仅要鉴别真品与赝品、画法画风、是否符合中国画的传统,还要对画家是否原创、是否促进中国画的发展等创作技巧和个人风格进行判断。因此,高雅的艺术收藏活动绝不是仅凭喜好就能完成的,需要收藏者有深远广博的专业知识和纯粹雅致的审美态度。朱光潜先生认为“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为广义的艺术,艺术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这是一种大艺术的精神和理想,要求将实际人生落到整体去看,圆融到整个生活之中。艺术品收藏也是如此,审美艺术应当与人生相统一,艺术品鉴也应与人生品鉴相交融。
通讯作者:张鹏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谈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