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虚构作品的创作特色与成因探析

2016-10-21杨晓旭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创作特色阿列克谢耶维奇成因

杨晓旭

摘 要:阿列克谢耶维奇深入采访了数百位亲历战争者,用小人物的命运来审视人类的大历史。这部作品采用了史料研究与新闻采访相结合的写作方式,造就了其作品非虚构的创作特色,主要表现在反映真实的客观叙述,以镜头不断转换的方式组织结构和带有女权主义色彩的见证。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记者经历、苏联的文学传统以及矛盾的民族情结对她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非虚构;阿列克谢耶维奇;创作特色;成因

中图分类号:I7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0-0010-02

非虚构写作可以追溯到西方20世纪60年代的新新闻主义(New Journalism)。新新闻主义是一种纪实文体,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将文学写作的手法运用到新闻报道中,重视对话、场景和心理描写,不遗余力地刻画细节。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列克谢耶维奇正是采用了非虚构的复调式写作方法,真实记录了时代的苦难。“人们可以站得离画面很近,近得鼻子几乎都要碰到画面上去,来欣赏那细腻的笔触。或者站在较远的地方,去观察画面中形体和色彩的安排。这两种做法都是鉴赏绘画的合理方式。”①非虚构文学把客观真实地反映社会作为落脚点,这种写作手法更接地气,这也是近年来非虚构的作品受到读者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我是女兵,也是女人》的创作特色

(一)反映真实的客观叙述

与传统的纯虚构性文学相比,非虚构文学是基于对现实社会中真人真事的记录,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具有真实可查的素材。从事非虚构小说创作的作家应该在创作之前掌握充足的资料,阿列克谢耶维奇为了写作这本书,用四年时间跑了两百多个城镇与农村,采访了数百名参加过卫国战争的妇女,笔录了与她们的谈话,收集整理了详实的资料后才开始创作。详细的调查采访工作不仅确保了事件的客观真实,而且还能够赋予作品足够的张力,让我们得以在一个具体的维度中寻找历史。

2.细节的最大化挖掘。记者出身的阿列克谢耶维奇更能敏锐地捕捉到那些引发读者关注的情节,能够从众多的信息中提炼出最能与读者产生共鸣的内容,这也是作品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在我的病房里躺着两个伤员……一个德国兵,一个是我们全身烧伤的坦克手。他们已经不是敌人,而只是普通人,是并排躺在一起的两个伤员。在他们之间出现了人情味……我们怎么给他们包扎呢?弄痛他们还是正常包扎?正常包扎,这是伤员……”②这是战争中苏联人民的举动,无情的战争给他们带来了不幸,但他们却依然尊重敌人的生命,表现出了苏联人民的善良和渴望和平的愿望。

3.多角度、全方位地求证。一个章节会有多个人物的故事,用不同人物的故事尽可能地還原原始图景,这就更加确保了素材的真实可靠。此外,不同叙述人的话语间,有些内容是重复的,比如,战争爆发时,女性积极自愿奔赴前线的场景,“我们到了兵役委员会,可是那儿的人却对我们说:‘再长长吧,姑娘……你们还嫩呢……”③在《长长吧,姑娘……你们还嫩呢》这一个故事中,这种说法多次出现,如“这是哪儿来的拇指姑娘啊?你在这儿会做什么呢?要不,先回到妈妈身边去,再长长个头吧?”④这种重复是对实际情况的进一步印证,说明当时国家兵源是不足的,这是对一些谣言最有力的反击。

(二)以镜头不断转换的方式组织结构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的研究对象是“感情的历程,而不是战争本身的历程”⑤。全书由几十篇与战争相关的人的陈述组成,没有一个中心人物,我认为其中心人物是战争中的人。作品的组织结构是把有相似人生经历的人物放到一个篇章里来讲述,需要说明的是,她们的经历只是有交集,不同的冲突与矛盾才是让读者印象深刻的原因所在。作者截取情节中最有镜头感的部分,不同人物经历中的典型部分相互穿插,不断切换,这样的结构安排似乎截断了人物或事件在时空中的连续性,但正是这种从各个侧面对人物经历的叙述,才能更加真实、生动地反映这些人物的内在联系。

在阿列克谢耶维奇的笔下,根据文本需要,对人物对象的叙述或详或略,但这并不影响读者阅读的流畅性,因为镜头在不断地转换。这种镜头的切换不仅表现在一个人物的叙述中,还表现在人物与人物之间也会有一段留白的空间,让读者得以去思考她们经历的联系,似乎当事人与读者的距离仅仅是一张纸的距离。文本展现出带有画面感的空间场景,整部作品以时间顺序层层推进,在把握主线的基础上,采用了场景画面的形式丰富了作品的内容,让作品更具有真实性和生动性。通过不同亲历者的叙述和见证,在同一个时空中不断地切换,让读者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一种经历的真实,更是一种对人性的反思。

(三)带有女权主义色彩的见证

阿列克谢耶维奇笔下的人物和事件都是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的一个缩影,录音材料和笔录使其真实性毋庸置疑。同时,整部作品是按照时间顺序不断向前推进的,采用把每个场景多角度叙述的方式来还原当时战争状态下的环境,用全方位的视角来叙述女战士的生活状态以及战争结束后战争对她们所带来的影响。然而,我们也可以发现,阿列克谢耶维奇在作品是完全站在女性的视角来叙述的,带有一定的女权主义色彩。

在参战的女性内心深处,战争的残暴给她们留下了阴影,这是她们一生都难以摆脱的,对她们来说,战争还没有结束,永远不会结束。女作家应当与自己身份相称,不应让自己的内心世界屈从于男性的法则。其实,正是这些鲜活的、坚强不屈的女性形象,才成为了最能打动读者的至关重要的因素。试想,如果这部作品让一位男性作家来书写,男性对女性参战的一些偏见可能就会显露出来,甚至最终对女性在参战中的作用是否定的,这是男女视角的差异导致的。从一些关于军事的书籍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大多采用把战争和杀人浪漫化的手法来刻画,这就无形中虚化了战争的本质。笔者认为,虚化战争本身即是把战争“戏剧化”,这是一种不尊重历史的表现。

诚然,我们看到了非虚构写作是对真实的重构,这是一种更具有“人情味”的重构,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蒙田式的对内心生活的反思。在作品中作者的声音不是通过她直接的评论,而是隐藏在当事人的叙述中,以一种更加客观的视角来转述事实,所有的叙述语言也是非常朴实,没有特别地运用修辞手法,整个作品是一个非常真实的客观报道。但是,在我们阅读后我们头脑中会清晰地呈现出大历史背景下这些伟大的女性形象,每一个都是熠熠生辉的。

二、《我是女兵,也是女人》写作特色的成因

(一)作为记者的经历与良知

美国著名新闻工作者普利策对记者的角色定位打了这样一个比方:“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那么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记者的责任是要告诉人们事实和真相,而不是美化真相。纵观战争的大部分作品,大多都是男性作家歌颂男战士在战场的各种高大全的形象,极少谈到女性。阿列克谢耶维奇从另一个切口入手,用做记者的笔真实地记录了历史以及历史中普通人的痛苦和眼泪。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曾一度被苏联有关部门大幅删节甚至禁止出版,她对事实的揭露和批判触动了官方的意志,被认为是“异端思想”⑥。阿列克谢耶维奇可以说为世界文坛开创了一种新的纪实体裁,这种记录历史的方式直接挑战了过去载于文字的历史。阿列克谢耶维奇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写出真相,在她的笔下,表现出了战争肮脏的一面,见不得人的一面,没有泛泛地去写英雄人物,在最大程度上还原真实,即使她为此付出了代价,遭受了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煎熬,但她坚守了一个记者、一个有良知的社会人的底线。⑦从她的作品中,让我们可以更客观地审视这些世纪大事和这一场灾难中的人,为后人留下了一个时代的证据。

(二)受苏联文学传统的影响

阿列克谢耶维奇跟黄金时代、白银时代的作家有精神脉络的一贯性,可以說她传承了苏俄作家的使命感、责任感,从黄金时代普希金到白银时代的帕斯捷尔纳克,他们都有这种光辉的传统。这些作家觉得自己重任在肩,任何压力都不能让自己放下笔,甚至可以与政府、制度对抗,也应该对重大历史事件真实记录。她用最原始的方式,记录了在卫国战争中小人物的遭遇,更能引起普通人的共鸣。

“我是在苦难把小人物创造成为大人物的那些地方,收集和追踪人类的灵魂……大思想需要的是小人物,却并不需要大人物……我就是在寻找他们,寻找那些渺小的大人物……”⑧像普希金笔下的驿站长,果戈里笔下的小职员阿卡基耶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穷人和契科夫笔下的毕理可夫都是典型的“小人物”形象,从小人物的凄惨命运中,可以映射出社会的变迁。同样的,阿列克谢耶维奇笔下战争中的人物形象也是这样一个群体,但她完全跳出了正义、非正义的概念,纯粹写战争中的人性,也写战争中人的软弱和痛苦,也写她们的不屈不挠和求生的欲望,也写她们对人性的同情和善良,这也是非虚构文学作品更能打动人的原因。

(三)矛盾的民族情结的驱使

阿列克谢耶维奇生活在苏联时期,苏联时代的人有两种矛盾,一种矛盾是为了自己身处的国度、为了自己的民族花费了很多心血,她对祖国的概念相当浓厚,非常爱自己的祖国和民族、家乡;此外,她是在那时的斯大林时期或者说当时那样一种权威时代,她受到了政治和精神上的一种压抑和约束。也即是说,一方面它是特别有故国情节的英雄民族,另一方面它是一个受压制的民族,这两者是对立的。通常在矛盾和痛苦的思考中才能产出阿列克谢耶维奇这样的作家,她的作品是倾诉死亡的作品,她通过对死亡的倾诉,实际上是反映出了在政治上的一种深刻思考。

三、结语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给予阿列克谢耶维奇的颁奖词是“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这是一本痛苦的书,也是一本真相的书。阿列克谢耶维奇通过叙述战争中女性遭遇的不幸与呐喊,表达了一种女权主义意识与国家政治发生冲突的矛盾。在那样一个意识形态极其复杂的国度,她用这样一种独特的方式来记录和回忆历史。

注释:

①约翰·霍洛韦尔(美),仲大军,周友皋(译).非虚构小说的写作[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07.

②③④⑥⑧S.A.阿列克谢耶维奇(白俄罗斯),吕宁思(译).我是女兵,也是女人[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5:149,23,25,428,421.

⑤陈涛.阿列克谢耶维奇:红色帝国的反思者[J].中国新闻周刊,2015(728).

⑦顾学文.阿列克谢耶维奇:我记录的是人类感受的历史[N].解放日报,2015-10-09.

参考文献:

[1]S.A.阿列克谢耶维奇(白俄罗斯),吕宁思(译).我是女兵,也是女人[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5.

[2]约翰·霍洛韦尔(美),仲大军,周友皋(译).非虚构小说的写作[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

[3]汪介之.俄罗斯现代文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4]雪莉·艾利斯(美),刁克利(译).开始写吧!——非虚构文学创作[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1.

[5]张杰,汪介之.20世纪俄罗斯文学批评史[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6]董鼎山.所谓“非虚构小说”[J].读书,1980(04).

[7]顾学文.阿列克谢耶维奇:我记录的是人类感受的历史[N].解放日报,2015-10-09.

[8]陈涛.阿列克谢耶维奇:红色帝国的反思者[J].中国新闻周刊,2015(728).

[9]叶克飞.阿列克谢耶维奇并非天生的苏联反叛者[N].洞见系凤凰文化,2015-10-08.

猜你喜欢

创作特色阿列克谢耶维奇成因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许地山散文的创作特色分析
阿列克谢耶维奇诺奖奖金资助年轻作家
砺志典藏 逐梦航标
外刊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