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美学的研究范畴
2016-10-21周莹
摘 要:文章旨在介绍微美学的研究范畴。研究对象是移动互联网平台上的艺术传播和销售等。随着技术发展,移动互联网平台将成为最活跃的信息载体。我们有必要就移动互联网平台上的艺术批评、艺术展览和艺术销售等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对推动移动平台上的艺术发展有着重大的学术意义。
关键词:微美学;微拍;微展;微批评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7-0026-03
Micro Aesthetics
ZHOU Ying(Sichuan Fine Arts Institute,Chongqing 401331,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armed to show the field of study about Micro Aesthetics. The objectsareart dissemination and market in mobileInternet, which is the most active media. We need to pan attention to the criticism, exhibition and market of mobile Internet.
Key words :micro aesthetics; internet auction; online exhibition; micro criticism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互联网的研究也随之兴起。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研究移动互联网本身的,另一类是研究移动互联网在各个领域的运用。其中文化领域研究相对较少。而艺术领域更是罕见。
移动互联网平台的操纵终端软件主要可以分为几个方面:微博、客服端和微信。其中微博和微信都属于“手机即时通讯”。
微博曾经相当的辉煌。在微博鼎盛的时候,2012年注册量达到了3亿,使用率为54.7%①。但是根据《第35次报告》(2015年2月3日):“截至2014年12月,我国微博客用户规模为 2.49 亿,较 2013 年底减少 3194万,网民使用率为 38.4%,与去年年底相比下降了 7.1 个百分点。其中,手机微博客用户数为 1.71亿,相比 2013 年底下降 2562 万”,用户量下降了13%。2014年手机微博使用率仅为30.7%,比2013年的39.3%也有所下降。且这是《2013-2014年中国网民各类手机互联网应用的使用率》数据中唯一下降的数据。②而微信继微博之后,迅速崛起。腾讯公司在《腾讯公布2015年第三季度业绩》(2015年11月10日)报告中,截至2015年3月31日的统计数据指明:“微信和 WeChat 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到6.5 亿,比去年同期增长39%。”③
对微信的研究开始于2011年。近五年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闻与传媒、信息经济、贸易等领域。美术领域仅排在所有领域的倒数第三位。④微信平台上的视觉艺术活动包括:微电影(微视频)、微拍、微展、微艺评、微漫画等。其中微拍领域开始于2013年,相关研究成果有新闻报告和论文仅七篇。微漫画仅有10篇左右论文发表(截至2015年7月21日)。微展和微艺评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因此,移動互联网平台的艺术研究领域,可研究的空间大。
一、移动互联网平台上的艺术批评
(一)平台分类
移动互联网上的艺术批评主要集中在三个平台上:
1.APP,也就是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其形式以艺术杂志的形式为主。例如:《艺术新闻》《当代艺术》。《艺术新闻/中文版》是现在传播集团与The Art Newspaper的国际出版方在2013年3月合作推出的一份国际权威艺术的读物。而《艺术当代》是创刊于2001年的一个纸媒的杂志。隶属于上海文艺出版集团上海书画出版社。他们也推出了APP手机杂志。截止2015年3月20日,已经更新了22个版本。
如果说艺术杂志只是从传统媒体转移到移动互联网,艺术地图就确实是移动互联网平台的产物。虽然上海、香港等地也会定期出版纸质的艺术地图。但是,移动互联网平台的艺术地图是结合GPRS功能的应用软件。在功能上将纸媒的地图彻底甩开了几条街。ART IN THE CITY艺术都市手机ios版APP适用于iPad和iPod touch。让我们出门在外随时打开软件,根据我们自己的GPRS定位就能搜索到周边正在开展的展览。并且实时更新展览信息,中英文双语,不过现在只做了北京和上海,下一个要做的是香港。类似的软件还有“公共艺术地图”“每日环球展览”等。
2.在微博上发表的艺术批评类文章。由于微博用户量程下滑趋势,如果没有有效的复兴计划,用户量很可能继续下滑,在此不作说明。
3.在微信朋友圈传播的艺术批评类文章。
(二) 类型分类
可分为新闻类、艺术家介绍、批评类。
1.新闻类:例如《唐小姐带你看展》,是由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唐婉璐建立的微信平台“重庆森林”发布的。而雅昌艺术网这样的老字号大品牌网站也在微信平台上同步发布“雅昌快讯”,新闻内容和电脑客服端的内容一致。
2.艺术家介绍类。这类帖子图文并茂,往往包含艺术家个人照片,作品图片,艺术家简历,自述或批评家的评论等。
3.纯批评类。我们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纯批评类实际上不是在微信平台上生长起来的。微信平台上很难生长出高质量的批评文章。因为在微信中发布的文章在学术评审系统中,无法作为评审依据;必须在传统纸媒上发表的文章才能进入学术评审系统。一方面,这使得微信平台去功利化。也因为它无功利可图,使得高水平的学者不愿在无法获得任何学术成果的条件下,发表论文。而从知识产权保护的角度来说,传统媒体的知识产权保护尚且不完善,何况移动互联网这样的新兴媒介,严重缺乏相关的管理法律和规范。出于对自己的学术成果的保护,作者们也不愿将从未发表的高质量文章发布在微信平台上。况且,微信平台的文章传播是靠朋友圈中不断转载长微信的方式来发表。在转载过程中,断章取义,甚至作者名字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所以微信上的理论批评类文章,也就是严肃的学术性的文章往往是在纸媒上已经发表过的,再放到微信上来传播。所以,移动互联网艺术批评到底有没有自己独立的意义,成为一个值得争论的问题。
同样也是因为微批评无法进入学术系统。因此微批评中的真知灼见也无法被引用到学术文章中。一方面,读者本身就怀疑微批评文章的原创性;另一方面,学术系统也不承认微信朋友圈中传播的文章是可靠的材料出处。这使得微批评仍然处于在野状态。无法成为学术系统的有机构成部分。
除此之外,微批评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微信体。新闻类,艺术家介绍类等普遍简短,适合移动互联网平台。但是直接从传统媒体中转载过来的批评类文章往往冗长,非常不适合移动互联网用户。读者往往使用垃圾时间阅读微信。例如等车的时间,等饭的时间,坐车的时间,闲得无聊的时间……这些时间的特点是碎片化。根据笔者所做《微美学调查问券》,被访人主体为四川美术学院2015级本科学生。53%的受调查者表明他们阅读一篇微信上的文章的时间约为2-5分钟左右⑤。而阅读完一篇1万字的文章需要20-50分钟时间,读者可能看了不还到一半,就因为上菜了,车到站了,而停止阅读。相反微博有140字的限制,使得短小的微博体被催生出来。微信和微博都应该借鉴电影预告片和广告片,将其有效的信息管理方式运用到微批评中创造出更好的微批评体。
微批评水平普遍不高也是突出的问题。一方面,高质量的文章不在微信平台首发,而是转载。转载的过程中又出现错误或断缺,特别是文不对图的现象,图片缺注或注释错误等。使得高质量的文章在转载过程中降质。另一方面,也由于没有学术评审体制,微信这样一个民主的媒介,人人都有说话的权力。而说话的人,和所说的话就是南辕北辙,参差不齐。网友们有精辟的观点,却不乏偏颇和情绪化。
二、移动互联网平台上的艺术展览
(一)各大博物馆的官方APP
例如: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中文版APP)。在这个应用程序上集合了330件最好的作品。按照三种方式分类:根据年代、根据风格、根据作者。而它的开发商 Evolution Games LLP还推出了“伦敦国家美术馆”“卢浮宫”。这3个博物馆的APP又分别有普通版本和高清版本。普通版在手机平台上已经非常清晰了,但如果使用iPad可以用人民币12元购买高清版本软件。
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六朝博物馆等国内博物馆的应用程序则主要是导览,兼有非常少的馆藏介绍,且重在介绍而非展示。
(二)在微信平台上通过朋友圈发表长微信贴的展览
这是现在微展普及较高的方式。例如“卡先生微信公众号”。“卡先生”是西安人刘宏,1968年出生,西安美术学院毕业的学士,一名漫画家。发表漫画达到三千多幅,入选过9个国家的漫画展。多次获奖,在业内也是名家。“卡先生微信公众号”坚持每周一贴。每贴中从周日到周一,每日一画,每画配上简短的散文。如此,截至2015年8月24日发表的帖子,已经发布到卡先生第二百四十一幅。
微展的优势和缺陷非常明显。一方面,它依托移动互联网的便捷和迅速,最大限度的传播着艺术。但是,微展所提供的展览体验差。它更适合绘画等平面艺术的展览。雕塑、行为、装置等需要观众更深入的和艺术品交流,小小的手机屏幕显然无法满足它们的展示需求。即使是平面艺术的展示,也更加适合小尺幅,以内容为主,而非技法、材料为主的作品。小尺幅作品和大尺幅在实体的展厅中,带给观众的体验差距非常大。但是当它们都被缩小到手机平台后,其尺幅大小就失去了意义。而通过材料和笔触展现特殊效果的绘画,在光滑的屏幕上其特征也黯然失色。从展览规划上来说,实体的展厅产生客观的成本,而档期又是有限的。通常会对展览的作品进行严格的审核,在这样的机制的作用下,所展出的作品能够保持在一定水平之上。相反,微展,所花费的功夫只是帖子的编辑和发表,且没有空间限制。发帖的主体也是多种多样的,水平参差不齐就成了微展最重要的问题,这是自媒体自由独立的双刃剑。
三、移动互联网平台上的艺术销售
销售方式主要是微拍。微拍开始于2013年,相关研究成果有新闻报告和论文仅十几篇。全国最早的艺术品微拍由一名叫“胡湖”的艺术市场从业人士于2013年2月14日创建,拍卖群名为“阿特姐夫日夜场”。截止2015年4月底,国内微拍发展到不少于三千家。⑥微拍的操纵方式是通过微信朋友圈建立微拍群。微拍主體先于微拍开始前在朋友圈发帖介绍本次上拍的艺术家及其作品。然后以长微信方式正式发布拍品,限时开拍。
微拍在2014年到2015上半年非常火爆。一个重要原因是价格低。这基本上是所有电商的共同特点。一方面,买家看不到真实的作品。因此高价位的拍品不适合放在微拍上。这一点上,它甚至还比不上淘宝。淘宝主要是在电脑平台上运营。所以,图片大。微信主要是在手机平台上进行。图片小。这个因素很直接。就是这么简单。细节看不到。另一方面,微拍成本低。微拍收取的佣金一般是15%-20%。而画廊提成一般是销售价的50%,甚至是70%。
由于低价所带来的火爆,也因为低价成为常态,在2015年下半年微拍开始沉寂。和任何一种商品的销售一样,当价格坚冰刚开始被打破的时候,市场出现了一波疯抢。当一波疯抢过后,消费者该买的也买够了,而低价位唾手可得,无需再抢;同时,微拍公司越来越多,已经达到了饱和,市场淘汰也就开始了。
以“艺麦微拍”为例:2014年1月17日至1月20日第一期拍卖成交率100%,成交额225000元。最高成交额在7月18日至7月21日的第四十一期拍卖,为486900元。2015年第一季度以前(含)平均场成交额在十几万。到了第二季度,2015年5月7日至2015年5月8日的第116期拍卖首次出现成交率为0%。接下来的第118期,128期也出现成交率为0%的情况。从3月底开始成交率几乎都在50%以下,到6月底和卓克网联手以前,仅两场成交率高于50%.而成交额也从十几万跌至几千元。最近一期8月25日的第158期拍卖成交额仅900元。
微拍作为还不到两岁的幼儿,此次洗牌可能是资源重组的开始。卓克网和艺麦联手,“微拍全球”和“大师拍”合并。目前微拍还处于春秋时代,还没有一家像淘宝一样的超级巨头出现,而《网络拍卖规程》也已经在国家标准委立项。未来的发展,我们仍然可以期待。
四、结论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随着信号从3G到4G、5G的提升,移动互联网平台将成为最活跃的信息载体。不管你做没做好准备,新时代已经到来。我们有必要就移动互联网平台上的艺术批评、艺术展览和艺术销售等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对推动移动平台上的艺术发展有着重大的学术意义。
注释:
① 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5年2月3日).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3/t20140305_46240.htm
② 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5年2月3日).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502/t20150203_51634.htm
③ 腾讯公布2015年第三季度业绩[R](2015年11月10日).http://www.tencent.com/zh-cn/content/at/2015/attachments/20151110.pdf
④ 根据中国知网检索学科分类排名.
⑤ 周莹.微美学调查问卷[R]有效问卷79份,受访人为四川美术学院2015级本科生。问题:你通常用多少分钟阅读一篇微信?调查结果仅保留个位数,四舍五入:A.不到1分钟,29%;B.2—5分钟,53%;C.5—10分钟,11% ;D.10-30分钟,6% ;e.30-60分钟,0%。
⑥ 谢秋陆 著.微拍开启轻艺术品时代?[J].中国经济信息,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