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十四诗品》道、儒解读

2016-10-21崔新雅

成长·读写月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二十四诗品道家儒家

崔新雅

【摘 要】《二十四诗品》作为文论史上重要的篇目之一,歷来备受世人关注。其以道为核心,兼汇儒、释、禅的思想,也使自身蕴含了更深刻的含义。这二十四篇四言诗中体现的道家自然、超脱、虚静鲜明可见,儒家的仁爱、博爱、经世致用也不无体现。将《二十四诗品》最重要的两大思想渊源解读透彻,方能深刻理解和贯彻其文论思想。

【关键词】二十四诗品;道家;儒家;仿作

一、“诗品”辨正

关于“诗品”二字,我们先做一个辨正。锺嵘也谈“诗品”,它最终是要区分诗的高下、考评诗的等级。而《二十四诗品》的“诗品”,是指诗的品格,它有境界、风格之意,境界与风格二者互不分离、相辅相成。两个“诗品”含义截然不同。因此,《大中华文库》系列将《二十四诗品》译为“Twenty-four Styles of Poetry”,而市面上锺嵘《诗品》的翻译却是“Poetry Qualities”或“Grades of Poetry”,直观体现了二者差异。

了解了《二十四诗品》名称中最重要的两个字,有利于我们理解其内容,对于探索其奥秘是最基本的。

二、道心

《二十四诗品》主要是继承道家美学思想,以道家哲学为指导。语言上,它是美的,真真切切用语言来描绘不同种的诗歌境界,每读一种风格,都使人身临其境,忘乎所以。其次,它言简意赅,思维具有跳跃性,没有很强的逻辑衔接,哲理玄妙深奥。每种风格只用48字阐述,却让后人写出千千万万字的注解都难以说尽其中意味。《二十四诗品》最重意境,这种意境,以道家之“道”为根源,并将诗境理论上升到道家哲学的高度,继而贯穿于二十四种诗品的每一品。

《二十四诗品》以“道心”为基本追求。首篇《雄浑》便提出“反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这与老子“致虚极,守静笃”,庄子“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与万物,此之谓天乐”的虚静观是一致的。诗歌中“雄浑”的力量就来源于道家的“虚静”之态,这也是道家对作家个人修养的一种要求。作者将其摆在首要位置,可见其重要性。此外,“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作品中描绘的实景并非真正的意境所在,超越表面而意却在象外,展现了道家超脱的境界。超脱境界并不是无所依傍,凭空摸索,而是要抓住核心,把握关键,从而达到“得其环中”。第二篇《冲淡》也有类似思想的反映,例如它引用道家典型事物“太和”“独鹤”“惠风”,来表达淡然自处静静体味,微妙之感悟渐入心扉的“冲淡”境界,并指出诗境无需强求的顺其自然思想。《二十四诗品》反映道家思想最典型的,《高古》当数一篇。前四句塑造了一个有道之人即“仙人”的形象。此篇指出,诗人创作,心中要保持纯洁精神,远离世俗之尘嚣,并推崇道家圣人黄帝和尧帝。以此来培养作家心胸及修养,“高古”诗境方能由此而生。另外,道家之“道”贯穿于《二十四诗品》全篇,“俱道适往,着手成春”(自然),“由道返气,处得以狂”(豪放),“道不自器,与之圆方”(委曲),“忽逢幽人,如见道心”(实境)等。尽管老庄对于“道”的认识存在区别,但他们都认为道是自然之道,是维系世间万物运行、发展的内在规则,是先验性的存在。《二十四诗品》以道家哲学为指导,并把这种“道”延伸到诗歌创作中,作家必须具备“道”之修养,让所作之诗具有至高艺术精神,从而使每一种诗格都具备“道”的性格。这样,“道”便贯穿于诗歌创作的每一个过程。

三、儒思

总的来说,《二十四诗品》集道心、儒思、佛法、禅理于一体。其最鲜明的特点还是以道家思想为诗境形成的基础。即使是“典雅”这个看上去具有儒家特性的篇目,作者依然是以“坐中佳士,左右修竹”、“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的淡雅、虚静的道家思维来展现。尽管司空图并不欣赏元白之美刺讽喻,韩孟之明道救时这类典型的儒家诗论,其作品却依然流露出了儒家的哲思。

用儒家思想解释《二十四诗品》,当用在作者对诗人个人修养问题的探讨上。《沉着》篇“鸿雁不来,之子远行”写的是心系友人信件,怀念亲友,彻夜难眠的情感。诗人应当是以仁爱之心对待周围一切,先爱身边亲友,再将博爱之心延伸至大自然万物。这看似一个简单的推理演变过程,却着实是一个人身心素养提高的过程。诗人素养的提高至关重要,有一部分是天分,也许难移,但后天的培养也能创造扭转之势。作家树立仁爱、博爱之心,才能主动发现万事万物的意趣,才能创造自然真实的意境。

除此之外,《二十四诗品》中塑造的超然人物形象,如“幽人”(洗练、自然、实境)、“高人”(飘逸)、“畸人”(高古)都是超脱世俗、沉浸于自然之境的至人,但作者倡导的价值观并不完全是脱离世俗,远离世事。他在《悲慨》中提出“大道日丧,若为雄才?壮士拂剑,浩然弥哀。”他向世人发问:世道日益沦丧,谁是今日雄才?以壮士拂剑之形象,表明自己依然怀有济世之才,报国之志,并已经把这种胸怀用于文学创作。这与儒家经世致用、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有密切联系。

四、仿作:理论服务实践

细观二十四诗格,诗人变换一种感情,作品就会变换一种意象,就会产生一种境界。情与景是互通的。理论终将为实践服务。基于个人对二十四诗品的理解,我以“纤秾”为主题,用相同的形式,仿作一篇:

宠柳娇花,新芽初引。莺啼燕鸣,匆匆无绪。

荷润珠圆,风清日烈。小楼秋寒,倚弦独唱。

极思密意,境发乎情。求真觅切,得其传神。

整个48字中,前32字以季节气候变化为线,同时试图结合人与物、静与动;后16字阐发“纤秾”的创作要求,思路可以细密,但重在求真,方能传神。

但是,再回头欣赏《二十四诗品》,依然被作者高超的艺术总结、评点能力和独特的韵味所折服,非一朝一夕之功力能比。仿写的目的在于认识自身的不足,也是为了准确定位未来的探索方向,是十分有益的。

参考文献:

[1]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郁沅.二十四诗品导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二十四诗品道家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漫画道家思想
《二十四诗品》集句联
《二十四诗品》集句联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