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当代价值
2016-10-21王晓燕曹诗旋
王晓燕 曹诗旋
【摘 要】民歌作为我国民间音乐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它能直接反映一个民族风土人情、日常生活、历史、社会状况。民歌对其他传统音乐体裁的形成和发展上,起着积极作用,许多的戏曲、歌舞、曲艺、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在民歌基础上发展下来的。民歌能用短小凝练的结构和语言抒发人内心的感情,这些都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强烈的人民性。
【关键词】背景;民歌
一、民歌的历史发展概况
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是反映人民生活劳作场景和历史发展状况以及人民情感抒发等最为直接表达方式。1是人民在实践中为表情达意而口头创作的一种歌曲形式,通过口传心授在群众的世代相传中不断地到加工提炼,在口头传播中不断变异。具有集体创作、口头创作,表达人民心声的特点。远古时期,人类在劳动中因为劳动辛苦吃力发出的呐喊,因捕获了新鲜美味的食物发出的欢呼,这些都是早期民歌的形成的方式。在春秋战国时期创作的一些民歌虽然没有乐谱可寻,但以诗歌的形式保存了下来。《诗经》中的“国风”就是记载了当时黄河流域15国的民歌,这些简短的诗歌语言反映了当时复杂的阶级关系、社会关系,还有人们生活的情况。《楚辞》中的《九歌》、《离骚》、《天问》等部分是收集的楚地民歌。汉魏六朝时乐府民歌开始闻名,汉武帝还设立了音乐机构“乐府”来专门收集、整理制定乐谱。很多以叙事为主,具有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真实地反映了底层人民生活情况。隋唐时期那些深受民众喜爱的曲调已经固定下来。很多采用“曲子词”,用固定的曲调填入新配词的方法,填词的曲调就被称为词调。宋元时期国家的时局动荡,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导致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民歌就带有哀怨、悲愤的情感色彩,它不仅继承了唐的“曲子”,在这一时期的市镇中还有小曲的流行。民清时期中国的封建社会即将成为过去,资本主义因素渐渐进入。有很激烈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社会矛盾和思想上的大变化。这个时期的民歌曲调在表现力上更丰富,演唱形式更为多样化,传播的速度也更快。中国共产党成立,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大量的民歌唱出了人们对新的生活,对革命的向往之情;甚至是对领袖和新社会的热爱。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五六十年代许多传统的小调被填上了用作革民宣传的新歌词。民歌进入了新的时期2如《东方红》、《绣金匾》、《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秋收起义》……新民歌的艺术形式,在旧民歌基础上有所变化,发展了新的音乐语言和新的时代音调。
二、当代新民歌的发展状况
在大跃进时期歌词大多都虚假片面,更甚至浮夸,这一时期的民歌创作更多是一种政治的行为,大跃进时期的新民歌是在特殊时期下形成的一种“大跃进新民歌”,这个时期的民歌定义和我们最开始定义的民歌性质不同。民歌是反映人民真实的生活和劳动,抒发人民情感。大跃进时期的民歌没有真实地反映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是在特殊时期政治背景下产生的时代产物,所以这一时期的“大跃进新民歌”不能称之为新民歌的代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电声乐队开始在我国流行起来,“新民歌”也随之流行起来,这一时期新民歌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按照民歌原有的曲调和歌词,以及演唱方法,但用电声乐队来作为伴奏,“新”在乐器伴奏上有了新的趋势;第二种是改变了歌曲的节奏,用“摇滚乐形式”或者“爵士乐形式”进行伴奏,但是曲调和歌词不变,使听众在听觉上得到了新的体验。这种形式的新民歌我们也可以把它叫做“老歌新唱”,是对优秀民歌进行了改头换面,和隋唐时期的“曲子”以及十九世纪末的学堂乐歌性质一样,没有从其根本上得到新的发展。3“我的新民歌。不同于时下老歌新唱或对优秀民歌改头换面之做法,而要在音乐形式上不拘一格,传承民歌真切反映人们生活、情感之精神,创造出更好的、更贴切地反映、表现这个时代现象与状态的通俗而不庸俗的声音。”歌手洪启觉得他的新民歌是新创做,他的创作中要表现的是民歌精神。用他的话说就是“真实朴素地反映这个时代普通人的心声”。在建国以后,音乐工作者对传统民族声乐艺术演唱的整理和综合,科学的发声方法开始用于规范的声乐学习中。现当代的新民歌演唱方法既继承了我国传统声乐艺术唱法,也吸收了西方美声唱法技巧的现代民族唱法。
三、当代新民歌的发展价值
在新的时代,人们的生活水品提高,个性和思想得到了大的解放和进步,人们对审美有了新的要求。更喜欢新的元素和多元化的介入,不再满足单一的演唱方式或者音乐元素。有需求就会有新的市场,出现更多迎合现在人们口味的新民歌。这些新民歌加入了流行、通俗、时尚等全新音乐元素,这些新元素也是在立足于传统的基础上再加入的新的时尚,既满足了大家对新鲜的审美心理需求也使民歌的精神得到了传承。新民歌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现在的生活状态和社會情况。民歌的内容大多反映了当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的特征,大多以时代内容为主题。现今的民歌大多以赞美新生活、体现新社会风貌为主要内容,反映了现在人民生活的社会状态与幸福心境。在社会安定、国家富强、民族繁荣的状况下符合人民真实情况的新的民歌才能引起人民的共鸣。当代的新民歌也出现了和通俗流行歌曲一样的演唱和包装,运用华丽的舞台效果、舞美设计,精致的画面和服装设计等,给人们以全新的感官新体验。具有现代气息的包装手段,让民歌不再是单一乏味的演唱方式,提高了演出质量,增加了人民对它的关注兴趣。这些高科技的包装手段的引入,也反映了国家在现当代的科技技术发展状况,甚至间接的展现了在各个时期我国人民的精神需求、生活情况的变化。
作者简介:
王晓燕,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教授。
曹诗旋(1993.12-),女,四川,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民族声乐演唱与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2]肖常纬、刘小琴编著《中国民间音乐概述》(修订版)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3]陈东《人民音乐》—从音乐存在方式看新民歌CN:11-1655/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