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合理密植在玉米种植中的作用

2016-10-21暴庆刚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技术作用

暴庆刚

摘 要:玉米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通过采取合理密植栽培的方式获得玉米稳产增产的模式,在我国一些地区得到了推广和应用。阐述玉米种植的主要方式,分析合理密植的增产原理,介绍玉米密植农艺技术与机械化技术的实施要点,为种植者提供技术指导。

关键词:合理密植;玉米种值;作用;技术

中国人多地少,提高农作物单产水平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玉米是中国第2大粮食作物,也是重要的口粮、饲料粮、工业原料和能源原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近年来农业生产实践证明,合理密植是保证并提高玉米单位面积产量的有效措施。

一、玉米合理密植的增产原理

玉米密植通透高产栽培技术是以应用优质高产耐密良种、采取大垄宽窄行栽培、增加密度等为主要措施的增产增效技术。 玉米合理密植的增产原理是:合理密植有效解决了穗多、穗大、粒重三个因素之间的矛盾,充分利用了光、热、水和矿物质营养,增加了绿色光合面积、 根系吸收面积以及同化物的实际积累,从而提有助于提高玉米产量。合理密植要求穗数、粒数和粒质量的乘积达最大值, 这样才能获得高产。如果密度过高, 则玉米单株生产力随密度而递减,表现为穗粒数减少、千粒质量降低;密度过稀时,虽单株生产力高,但总穗数过少,影响玉米产量。 同时,玉米是光合能力强和低光呼吸的高光效作物,增加密度可增加叶面积,减少漏光损失,早期能增加光合能力和物质积累,减少后期叶面积过大带来的物质消耗,确保前后期生长协调。玉米叶面积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到抽雄吐丝期达到最适叶面积。 如过早达到最适叶面积,会导致封垄早,发生荫蔽现象,会在植物生长后期因叶面积过大而对群体产生不利影响,此时,降低的透光率会影响株间光照,导致群体下部叶片因光合积累不足而早衰变黄。有些丰产田玉米前期长势看起来很好,但产量并不高,其主要原因就是中后期群体结构不合理。

二、合理密植增产的原因

合理密植就是播种时采用合理或适宜的种植密度。适宜的种植密度能协调好单位面积穗数与穗粒数、千粒质量的关系,使 3 个产量构成因素乘积达到最大值,获得高而稳定的籽粒产量。 它能充分利用光能与地力,达到增产的目的。

1.充分利用光能

挖掘玉米增产潜力的根本途径是充分利用光能。因为玉米籽粒产量的 90% 以上是光合产物在籽粒中的积累,太阳光能利用是否充分,决定着玉米产量的高低。合理密植能使单位土地面积上的绿叶面积适宜,截获的光能多,制造的光合产物多,光合产物运输到籽粒的比率高。玉米单产一般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提高,但并不是种植密度越大产量就越高。 若种植密度过大,株间通风透光不良,合成的有机物虽然较多,但呼吸消耗也多,甚至消耗的多于合成的。 因此,种植密度过大,不仅不能增产,反而会减产。

2.充分利用地力

合理密植时,植株在地里分布比较匀称,能较多地吸收利用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 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并制造和积累较多的有机物质,达到增加玉米产量的目的。

3.协调和统一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矛盾

玉米产量是由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和粒质量构成的。 一般情況下,随着单位面积穗数的增加,穗粒数和粒质量降低。 在合理密植的情况下, 穗数增加获得的效益大于穗粒质量降低的损失,产量构成因素相对协调,因而能获得增产。

三、合理密植应把握的要点

合理密植的目的是使群体与个体之间的矛盾趋向统一,使构成产量的穗数、粒数和粒质量乘积达最大值,进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1.根据品种特性确定适宜的栽培密度

密度与品种的关系最为密切, 重点掌握以下要点:一是晚熟品种生长期较长,植株高大,茎叶繁茂,单株生产力高,需要较大的个体营养面积,应适当稀植一些。 二是植株矮小的早熟品种茎叶量较小,需要个体营养面积也较小,可适当密植。三是株型紧凑、叶片直立的品种可以种植的密一点,特别是紧凑型玉米杂交品种的推出,为玉米密植提供了条件。 推广耐密型玉米杂交种是玉米高产的重要途径。紧凑型玉米上部叶片直立,叶片和茎秆的夹角小,果穗以下叶片稍平展,因此通风透光性良好,适宜进行高密度栽培,每667 m 2 株数可达到 3 500~4 500 株,不仅能充分利用光能,而且拥有较高的单株生产力。

2.根据土、肥、水、气候等生活条件选择合适的栽培密度

玉米栽培密度与土壤条件、肥力水平、水分状况关系密切,总的原则是“肥地宜密、瘦地宜稀”及“水足地宜密、水少地宜稀”。对于地力较差和施肥水平较低的地块,单位株数应少些;反之,土壤肥力高的区域,栽培密度应适当加大。 在肥水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增加株数可产生明显增产效果。 此外,玉米栽培密度随温度、雨量、日照条件不同而异,应根据不同气候条件、植株生育状况来确定栽植密度。一般来讲,在短日照、气温高的条件下,从出苗到抽穗所需日数会大大缩短;反之,生育期就会延长。 若北种南移,植株变矮,成熟提早,种植密度应大些;反之,南种北移,发育延迟,植株长得比南方高大,则密度宜稀一些。在光照条件好的地区,留苗密度宜适当密些;光照条件差的地区,留苗密度适当稀些;在同一地区内,向阳山坡的玉米应比阴坡或平原的密度大些。

四、结语

玉米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保证玉米产量对粮食生产及安全至关重要。 因此,农业部结合我国玉米生产技术发展水平,提出了“一增四改”(合理增加玉米种植密度、改种耐密型品种、改套种为平播、改粗放用肥为配方施肥)技术措施,并相应推出了有影响的中高密度玉米品种, 为玉米密植栽培创造了条件,使玉米产量得到稳步提高,玉米密植栽培技术也逐步被农民接受。

参考文献:

[1]胡巍巍. 密植超高产夏玉米冠层辐射特征及光合特性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2.

[2]肖冀宁. 辽西地区玉米密植潜力的研究[J]. 农业与技术,2014,11:160-161.

[3]张璐,葛锦华,张邦琨. 毕节高产玉米地合理密植的小气候效应分析[J]. 贵州气象,2000,03:32-35.

[4]焦建忠. 玉米的群体结构与合理密植技术分析[J]. 民营科技,2012,10:134.

猜你喜欢

技术作用
探讨电力系统中配网自动化技术
移动应用系统开发
北京市中小企业优化升级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