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次搬家带上百岁邻居,1万天行孝他是“中国好邻居”

2016-10-21颜勤

情感读本·道德篇 2016年8期
关键词:周氏王辉伢子

颜勤

@ 华西都市报:年幼时,他失去双亲,是邻居周氏姐妹照料着他长大;为了报恩,他把终生未嫁的周氏姐妹当做自己的母亲来孝敬,四次搬家都把她们带在身边。2015年2月12日,周氏姐妹中的姐姐100岁,妹妹90岁,成为镇上最年长的姐妹。而他,也因32年对老人的无私照顾,被评为长沙市“十大孝星”,谱写了一段感人至深的邻里佳话。

儿时失去双亲,邻居姐妹抚养他长大

2015年2月12日,农历小年。

一早,湖南长沙县泉塘街道丁家岭社区的工作人员手捧鲜花,来到居民王洪德家,在他家里,住着该社区最年长的周静芬,周德仕两姐妹。

今天,还是一个特别的日子,是周氏姐妹中年长的周静芬的百岁生日。王洪德一家张罗了一上午,一桌丰盛菜端上了桌。王洪德和老伴邹书华请周氏姐妹坐上座,老人的面前,早已斟上了一小杯酒。在王洪德的引领下,一家三代向两位老人敬起了酒。

“没有您们50年前的照料,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王洪德说话时,眼睛有些潮湿。

“王伢子心好,我们长寿,就靠着你们一家人了。”寿星周静芬虽已百岁,但耳聪目明言辞清晰。

简单的两句话,道出了两家人半个多世纪珍贵的情谊。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报恩故事。

50多年前,如今已被城市化的丁家岭,那时还是一个穷山岭。在王洪德的记忆中,家里从来就缺衣少吃。雪上加霜的是,王洪德8岁那年,父母先后患病去世,在亲戚和村里人的帮助下,父母才得以入土安葬。

“在那个年代,没有父母的孩子,就意味着等死。”王洪德说,幸亏有了周氏姐妹的照料,才让他活了下来。

周氏姐妹出生于当地的大户,上过私塾,但她们和其他有钱人不一样,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在王洪德几次快饿晕的时候,周氏姐妹给他端来了热腾腾的白米饭;在王洪德冬天没鞋穿的时候,周氏姐妹给他送来了温暖的布鞋。

“我会写自己的名字,我第一次学做饭,都是两位妈妈手把手教的。”王洪德说,失去双亲后,周氏姐妹如同母亲一样,给了他母爱。在周氏姐妹的照料下,王洪德长大了。他23岁娶亲的时候,拜高堂时,他拉着妻子邹书华,向周氏姐妹行了大礼。

“在我心中,她们就是我的母亲。”王洪德说,周氏姐妹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嫁人。就是从那时开始,王洪德就下定决心:以后把她们当母亲一样孝敬。

带着老人搬家,住到同一屋檐下

1982年,国家土地改革,分田到户,那一年,王洪德30岁。

分田对于农民来说是好事也是大事,却愁坏了周氏姐妹。此时,周静芬已经67岁,周德仕也57岁了。

由于年事已高,加上姐妹俩都不擅农活,分到手的土地可咋种啊。似乎早已明白周氏姐妹的心事,分田当天,王洪德便来到周氏姐妹家里。看着愁眉苦脸的老人,他说话了:“两位妈妈,以后你们的地,我们一起种。”

王洪德的一句话,让周氏姐妹放了心,也暖了心。

王洪德的孩子还小,家里只有他和妻子两个劳力,农忙和收割讲究的是季节和时令。播种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否則,就会影响日后的收成。但每年,王洪德总是把最好的时节给了周氏姐妹。王洪德的女儿王辉记得,她第一次干农活,是在两位奶奶的责任田里。王洪德帮周氏姐妹的习惯,自然地传承到了孩子身上。在王洪德帮周氏姐妹种田时,两姐妹就尽心地帮他看家照顾孩子。

如此帮衬着,一晃就是25年。

2007年6月,城市扩建,地处城市边缘的丁家岭,大量房子和土地被征收。一些村民对周氏姐妹说:“你们不要再为种地的事情麻烦王伢子了,拿着征收款,可以安享晚年了。”

按理说,土地征收对两位老人来说,确实是好事,但老人却唉声叹气起来。在老人看来,房子土地被征收,意味着她们和王洪德“分家”了,以后,大家不会再住到一起了。

房子被拆前两天,王洪德来到周氏姐妹家里,说:“两位妈妈,我们明天就搬家了,你们看中了房子,我带着孩子给您们搬家。”

两位老人泪水涟涟。周静芬说:“王伢子,你们搬家的时候,也带上我们吧,房子租大一点,租金我们可以平摊,我们几辈子的邻居了,实在不想分开。”

回到家,王洪德跟妻子邹书华商量,老婆不干了。“并不是我不愿意,就是怕有闲话。”邹书华最担心的是,现在房子土地征收,大家都知道周氏姐妹身上有钱,她怕有人以为他们是图老人的钱财。老婆分析得入情入理,王洪德只好作罢。

可第二天,两位老人便来到王洪德家,随同她们一起来的,还有居委会的干部和两个村民。原来,邹书华的顾虑老人也想到了,她们是带着干部和村民来作证的。最后,双方达成协议,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双方住在一起,但经济上保持独立。就这样,王洪德带着周氏姐妹搬了第一次家。

以前是好邻居,现在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真的成了一家人。许多人为此开王洪德的玩笑:“去养老院照顾老人还有工资,你这图个啥?”对此,王洪德只是笑笑。

面临拆迂再次搬家,为了老人“撵走”儿子

两家合成一家,难免有个磨合期。

周氏姐妹煮饭要稀,吃饭要定时,睡觉要早,王洪德定下一条新家规:凡事要将就两位奶奶。

有一次,女儿王辉要去上早班,两位奶奶主动提出让邹书华先给女儿做早餐。王洪德起床后,看到桌子上吃饭的女儿,又看了看时间,火了。虎着脸对王辉说:“吃个早餐不晓得在外面将就一下,尽在家里捣乱。”王辉放下了筷子,从此不敢在家吃早餐。

2009年4月,由于王洪德租住的房子再次面临拆迁,他只得再找新房子。王洪德自己三代人,加上两位老人近十口人,租房成了难事:房子太小,住不下,房子太大,租金贵。

此时,有人对他说,你何不让两位老人去养老院,这样对老人和你都好。王洪德说:“我不能开这个口,让她们去养老院,不就等于说我嫌弃老人吗?”

终于,王洪德把房子租好了。可邹书华一看房子,傻眼了。此时儿子已经成家,加上两位老人,等于是三户人家,可房子勉强只能住下两户人。邹书华嘀咕,看你如何安排?

周氏姐妹念旧,每次搬家都必须把所有的家什全部带上,而且要按照顺序摆放。深知此习惯的王洪德每次搬家,宁可把自己家的东西丢掉,也不敢落下老人们的“宝贝”。

这次搬家,王洪德径直将两位老人的东西搬到了最好的房间,邹书华的脾气来了:“你这样是不是要把儿子挤兑走啊?”

王洪德说:“儿子成家了,可以自己去找房子了。”

最后,儿子接受了父亲的“安排”,住到了丈母娘家。

每次搬家,最困扰王洪德的不是房子小,房子再小,想办法都能住人进去,他最担心的是,租不到房子。2013年年底,王洪德面临第三次搬家。此时,周氏姐妹大的99岁,小的89岁。这次租房,比前两次都难。

让王洪德不能理解的是,有时候别人的房子明显是空在那里,等着出租,可是他去问,别人总是找理由说不租。接连遭拒几次,王洪德急了,问房东为什么不租给他,一个房东只好直说:“老王,不是不租给你,主要是你家的两个老人。”原来房东担心老人年岁大了,随时都有走的可能。

“我们的房子租给别人是住人的,租给你有可能就是死人的啊。”大家都怕沾上晦气。眼看新年将至,最后,还是社区干部出面,才解决了王洪德的租房“危机”。

一万多天善举,被赞“中国好邻居”

采访时,社区干部告诉笔者,周氏姐妹虽然终生没有嫁人,但并非孤苦无依。侄儿和其他亲戚对她们都很关心。笔者问她们为何不跟亲人住在一起时,妹妹周德仕笑着说:“我们和王伢子住在一起习惯了,这一辈子,就跟着他了。”

周氏姐妹说,王洪德一家人对她们的好,是用几十年实实在在的行动体现的。

90岁的周德仕比姐姐周静芬小了10歲,但身体明显比不上百岁的姐姐。就在一年前,周德仕生了一次重病。2014年正月初五晚上,周德仕高烧不退,王洪德当即给女婿和女儿打电话。凌晨两点,王洪德和女儿女婿一起,把周德仕送到了长沙县人民医院,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他们又连夜把周德仕送到长沙市第八医院,最终,老人转危为安。

“我在医院住了一个礼拜:王伢子在医院照顾了我一个礼拜,弄得他们一家人年都没有过好。”周德仕说,许多人都以为王洪德是她儿子。

2014年5月3日,周德仕在家里走路时,不小心摔成骨折。上了年纪,伤愈比较慢,直至笔者采访时,老人依然只能依靠轮椅才能行动。以前,王洪德每天要去工地打零工补贴家用,自从周德仕摔伤后,他只得辞掉工作鞍前马后照顾老人。

就在这时,房东说房子自己要用,王洪德只得再次搬家。“现在住的房子别人是用来放垃圾的。”王辉告诉笔者。

人多房子小,还有一层楼不通电。为了老人,王洪德把厨房设在不通电的三楼。“做饭虽然很麻烦,但老人住得安心,我也就心满意足了。”王洪德说。

2014年底,王洪德因“一万多个日日夜夜,始终如一、精心服侍老邻居”,被评为“长沙市十大孝星”,人称“中国好邻居”。受到称赞,王洪德却说,这么多年来,他只是出了点力,帮衬了一下老人,而老人却给了他一条命。

王洪德说,他最内疚的是,由于家里条件有限,这次周静芬老人满百岁,也没能张罗一场热闹的百岁宴。“不过,明年这个时候,我的新房就建好了,老人就会住到家里去,就不会这么大年纪还随我搬家折腾了。”说这句话的时候,王洪德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李从渊摘自《华西都市报》

猜你喜欢

周氏王辉伢子
Chinese Acupuncture
毛委员带走了他俩的心
竹之韵
棉的骨头
月亮鸡蛋
周敦颐:千古绝唱成家训
红裙
蔡元培母亲教子慎言
The Thought on PPP in China
月牙堤 月牙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