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拣尽寒枝不肯栖”之缥缈一孤鸿
2016-10-21贺相雨任广民
贺相雨 任广民
卜 算 子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元丰五年十二月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书画家,宋代诗、文、词在其手中大放异彩。其父苏洵,其弟苏辙,三人被人津津乐道为“一门词客三父子”。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即“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曾泛舟赤壁,写下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除此之外,他的上首《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则更能体现出作者初次被贬的真实心境。
元丰三年二月,苏轼被贬到黄州,至元丰五年十二月,已经有两年又十个月的光景。在此期间,作者虽然有过短暂的寄情山水的快乐,如前后《赤壁赋》所表现的超然物外、乐观旷达的心胸,但是那种被贬的痛苦却时时萦绕于作者眉间心头,即使在游玩中,这种痛苦也是挥之不去,如《念奴娇 赤壁怀古》以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结尾,有种悲情油然而生。作者发出的这种痛苦感慨不是偶然,而是积聚在心头的那不可拭去的痛苦再现。游赤壁虽然给了他暂时的忘却,但夜深人静之时,当面对自己真实内心时候,作者依然有着刻骨铭心的痛楚。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开篇写景起兴,用一“缺月”起兴,渲染整体低沉压抑的气氛。此时此刻,作者望月再也无心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此时作者眼中的月亮是“缺”的,是不圆满的,是有缺憾的,也说明了作者心中涌起的一种不可言说的遗憾与痛苦,用不圆满的月亮来表达再适合不过。本来这样的月亮够人伤心的了,而衬托它的背景却更添一层愁意。“疏桐”,此时梧桐叶已经凋零了一些,剩下了稀稀疏疏的几片,弯弯的月亮透过这稀稀疏疏的梧桐叶,若有若无。一个“挂”字,勾勒出月与梧桐的立体形态,给人以突显的感觉,如在眼前。这里用“缺月”、“疏桐”把作者的那种失意描写的有形有状,发人深思。
“漏段人初静”,如果说前句写静景,这句无疑包含了动景的成分,同时也有了时间上的立体感。作者也从描写角度上进行了转移,前用视觉,而现在用的是听觉,听周围的一切都毫无声息了,“漏断”了,“人静”了,唯有月亮、梧桐和自己了。此时此刻,作者将要进行与自己灵魂的对话。前两句总起来形成了一个孤寂幽静的意境,为全词打下了低沉忧郁的感情基调。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点出此刻只有自己在这幽静的夜里,由景到人,转换自然。“幽人”,指自己,和那孤鸿掠去时缥缈的影子一样,于天地间独来独往。到此,联系作者的创作背景,可知,被贬到黄州,背井离乡,举目无亲,不由得想起自己悲凉的身世。苏轼此前于《西江月》写到:“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元丰三年八月(作者于元丰三年二月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黯然的“北望”望的是思念的家乡,还是君主的目光?都有,既牵挂日夜思念的家乡亲人,又盼望着君主能早一点明白自己的心意。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里作者期待着别人理解自己的内心,理解自己的所作所为,却不可得。这种急切的期待心情犹如辛弃疾的《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里一个“惊起”点明作者的戚戚心境,“有恨无人省”,指别人,包括君主,都不能理解自己的苦衷。即使有恨,也无人能理解,惟有自己知晓,自己品尝。
结语“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从写景来说,加强气氛的渲染。一个“冷”字,足以表尽外部环境及作者的内心之境,被贬的寒意时时袭击心头,使人犹寂寞孤鸿,找不到可以栖息的地方,寻不着心中的一方安土。然而生性又乐观的苏轼并没有在这痛苦中消沉,一蹶不振,而是依然保存着自己心中的那块净土。他选择了遗世独立,他选择了高洁傲岸。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作者不愿屈从于现实,希望于是非之地保全自己高洁傲岸的品质。找不到心灵可以慰藉的时候,他宁愿独享这寂寞的寒冷。到这里作者那种低沉忧郁之感顿时被一种倔强不屈的坚毅所代替,令人心中凛然“惊起”。
总之,《卜算子》以高超的环境描写,巧妙的表达方式,以托物言志的手法,借一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鸿表达自己孤标傲世,绝不向世俗屈服妥协的高洁情怀。本词意境悠远,立意高标,透露出逆境中一个坚强的灵魂,然细究,不可否認的是词中时时存在着一颗战战兢兢的心,如“惊起却回头”。这种被贬的痛苦心情和柳宗元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的心情当相似。但是苏轼却能超然于这种痛苦之上,孤高傲岸地选择了寒冷与寂寞。无论从哪个角度,本词都突显了一个被贬主人公的形象,他在痛苦中翘首以待,他又选择了这种高洁的孤独,他逆境中不屈的精神,深深打动着后人。他伟大的艺术手法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骚客。
参考文献:
[1]孔凡礼撰,苏轼年谱[M].中华书局,1998.
[2][宋]苏轼撰,薛瑞生笺证,东坡词编年笺证[M].三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