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彰武县上河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及效益

2016-10-21温颜宁

农民致富之友 2016年8期
关键词:效益分析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摘 要]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柳河流域辽宁省彰武县项目区上河小流域地处彰武县东部丘陵区。长期以来,受气候及人为破坏等因素影响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侵蚀模数2309t/(km2·a),土壤肥力不断下降,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黑土资源受到严重威胁,粮食产量不断下滑,加之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人民生活水平徘徊不前。截止2009年统计,人均年收入仅为5547元。严重的水土流失的另一危害就是生态环境的恶化,水土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蓄水保土能力不断下降。目前,上河小流域内水土流失面积为6.0km2,中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占有较大比例。要彻底减少上河小流域的水土流失,改善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必须进一步加大治理力度。多年来彰武县的水土保持工作,较好的完成了各项治理任务,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益和丰富的治理经验,所有这些,都能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水土流失 成因规律 治理措施 效益分析

[中图分类号] S1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4-0294-01

1 上河小流域基本情況

1.1 项目区自然情况

该小流域地貌类型为丘陵地形,海拔高度在100m~200m之间,土壤为褐土,植被属蒙古植物区系。气候属季风大陆性气候,项目区多年平均降水量450mm,多集中在夏秋季,多年平均气温为6.1℃,无霜期143d。全年平均风速为3.8m/s,多年平均≥10m/s的大风全年出现58d,项目区气候特点为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

1.2 社会经济概况

彰武县四合城乡的上河小流域,涉及1个行政村,总人口2387人,农业人口2307人,农业劳动力144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3‰。总土地面积23.0km2,人均土地14.45亩,人均耕地6.43亩。项目区内生产以农业为主,2009年人均年收入5547元。

1.3 水土流失及防治情况

该项目区截止2009年末现有水土流失面积6.0km2,占项目区总面积的26.1%。侵蚀类型为水力侵蚀兼有风蚀,侵蚀程度轻度面积为3.33 km2,中度侵蚀面积为2.21km2,强烈面积为0.46km2。轻度侵蚀主要分布在地形缓的耕地和林草覆盖率低的疏林地上,中度侵蚀主要分布在坡耕地及荒山上,强烈侵蚀主要分布在林草覆盖率低的荒山。土壤侵蚀模数为2309t/(km2.a)。

上河小流域是彰武县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近年来,虽然加大了治理力度,但由于缺少资金投入,物力匮乏,治理措施主要为营造水土保持林,造成治理程度较低。据统计,项目区内现存治理措施有:水土保持造林234 hm2,种草26hm2,封禁治理21 hm2。

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中,始终贯彻“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针,多年来的水土保持工作,使当地群众的水土保持意思逐渐提高,特别使“四荒”开发等一系列治理方式的开展,适应了社会形式的发展要求,同时使水土保持工同时使水土保持工作的路子越走越宽,在治理上,应用和推广已有的综合治理开发模式,不断开拓创新,积极引进高新技术,提高水土保持工作水平,推进水土流失治理程度。

2 上河小流域水土流失成因分析

造成水土流失原因很多,可归纳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

2.1 自然因素

该小流域处于沙丘地区,地表植被覆盖率低,且郁闭度较小,遇暴雨,沙石俱下,造成下游河道及水库淤积,既影响水库使用寿命,又抬高河床,影响行洪。另外耕地表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地力减退;部分侵蚀沟发育,耕地被切割得支离破碎;风蚀产生的水土流失则表现为土壤逐渐沙化,尤其春季4、5月份大风较多时,沙化的耕地表土被风吹走,风打沙压庄稼幼苗,给农业生产造成损失;林草覆被度逐年下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资源减少,自然灾害日益频繁,当地人民生活水平较低,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 人为因素

小流域内的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破坏了地面植物和地貌,直接或间接的造成了水土流失,而人为破坏植被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关键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2.1生产活动,造成人为水土流失。由于人口不断增长,平缓耕地粮食生产已满足不了社会发展需要,大面积的荒地被开垦,林、草植被遭到大量破坏,土壤侵蚀进一步发展;薪柴的缺少,更加剧了当地的过度修枝、搂树叶、甚至盗砍盗伐等现象,从而降低了自然能量的转化和地面覆盖,加重了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2.2.2产业结构不合理,过度放牧造成水土流失。目前不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造成农、林、果、牧、副各业发展失调,农民采用广种薄收方式,靠天吃饭;牧草地与载畜量失衡,过度的放牧并且只利用不管理不改良,使得地表植被逆向演替,无法恢复,长时间造成草场退化、沙化而失去水土保持功能。牧业发展形式较落后,还存在一家一户的分散放养的情况,这给牧业管理增加一定难度,也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之一。

2.2.3重建设,轻管护也是产生水土流失的原因。随着项目区内建设项目增加,地表植被及土壤结构同时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尤其是当地群众只注重经济效益,无视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这也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之一。

3 上河小流域治理措施

3.1 总体规划

以生态综合治理为主,兼顾坡耕地和荒山治理,恢复生态环境。在坡耕地上采取地埂植物带和等高耕作工程措施,调节地表径流,减少水土流失;对疏林地采取封禁治理,加强管护,恢复植被覆盖;对发育的侵蚀沟,采取谷坊措施进行沟壑治理;在保证有效耕地的前提下,增加林地面积,减轻风蚀危害,进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3.2 土地利用调节

目前,项目区生产条件比较落后,经济水平不高,其主要原因就是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虽然人均耕地超过5亩,而人均基本农田仅为3.0亩,其余部分耕地为坡耕地,产量低,平均亩产量仅为350kg左右,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和广种薄收的现象。另外,经济价值较高的果树,在项目区内面积不是很大,加之农民缺乏果树管理技术,造成了果品产量低、品质差、经济收入不高,使农民丧失了种植果树的积极性。此外,水土保持林面积相对不高,人类的烧柴放牧等现象严重制约着林草业的发展,生态环境恶劣。因此,在总体上对农、林、牧各业用地進行有效调整,使其在使用上更趋于合理,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经过调整,基本做到农林牧各业并举,综合发展,使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

3.3 具体措施

根据上河小流域地貌特点、土地利用状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充分吸收彰武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经验,以治理水土流失为中心,以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为目标,结合县域经济,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地安排各项治理措施。针对坡耕地的水土流失状况,选择一些距离村庄较近的坡耕地进行梯田改造和退耕还果,不但可以有效的控制水土流失,也可以为当地的农民提高粮食产量,增加收入;对于有较强自我修复能力的丘陵区和具有伐根萌生或根蘖能力的针阔树种的采伐迹地,可以采取封禁治理措施,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由于侵蚀沟的形成,在雨季径流的冲刷下,携带大量的泥沙,致使沟岸发生坍塌,进一步造成超量泥沙的侵蚀。侵蚀沟的发生,标志着土壤侵蚀发展到了很严重的程度。项目区的广大人民群众在多年的沟壑治理上总结出了大量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以谷坊为沟壑治理方案。通过所有的措施的实施,从而达到提高粮食产量、增加人民群众收入,最终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上河小流域总面积23.0km2,现有水土流失面积6.0km2,规划经过1年时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60km2。在项目建设期内,水土保持造林332hm2;封禁治理228hm2;宣传碑1座;作业路2km。

4 效益分析

各项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发挥作用后,将产生一定的基础、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项目工程不但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而且通过对项目区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促进了项目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林草覆盖率提高到43.4%,年可拦蓄径流30.33万m3,减少泥沙流失量0.76万t。措施实施后,能够遏制土地功能退化,保护黑土资源,增加土壤的肥力及有机质含量,减少入河泥沙量,延长了水利工程的使用寿命,减轻河道防洪压力,保证汛期安全渡汛。

在项目工程运行期,所有措施生效后,年可增加经济效益33.42万元。国民经济的增长,从经济盈利能力分析上看,内部收益率大于社会折现率,经济净现值大于零;从经济敏感性分析上看,项目工程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

作者简介:温颜宁,(1974.10-),锡箔族,中共党员,2008年毕业于辽宁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现任大德乡水利站站员。2009年被聘为助理工程师。参加水利工作21年,熟悉彰武县大德乡土地风貌,多年来专心研究风蚀区水土流失规律及生态建设模式。

猜你喜欢

效益分析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浅谈城市交通拥堵困境的道路税费治理措施
关于大气污染形成分析及治理探析
水土保持对防治水土流失的关键
反洗钱法规体系问题及建议
吉林省土地整治规划效益分析与评价
谈我国东北地区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
紫色土水土流失区不同治理措施水土保持与土壤改良效果研究
北方农田土壤有机农药污染现状及修复技术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