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

2016-10-21陈凯

俪人·教师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影长旗杆数学知识

陈凯

【摘要】重视数学教学的情感因素,不应仅仅出于教学手段和策略的考虑,而应该同时从数学教学的目的本身来考虑。数学是中学主要基础课之一。它的教学目的,除反映它特有的实用目的以外,无疑应服从中学教育总的教育、教养目的、服务于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在我们常以实用性和教育教养性为教育的目的,并不难看出其中的情感内涵。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方法

1.组织学生课堂讨论要合理组建学习小组,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不能放任自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调节课堂气氛的能力。在组建学习小组时,以前后两座四人一组或同桌两人为一组。集体讨论、小组讨论和同桌讨论的作用各不相同,所适应的问题也不同。比如,我在教学"加法"时,通过创设情境,请3个同学上台表演一段场景,让学生初步感知加法的含义。教师引导学生同桌相互交流:"把你看到的与你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最后,再全班交流。让学生感知:1名同学与2名同学走到一起,把1只红纸鹤与2只蓝纸鹤放到一块儿,就是合起来的意思。又如,我在教学"长短"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品有长有短的?"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学生就说出了各种不同的方法,有的说"我是看出来的",有的说"把它们横着平放在桌子上一头对齐比另一端的",有的说"我的把它们竖着戳在手心上来比的",还有的说"把它们的两头都不对齐也能比较出来"。学生由于观察、比较的方法不同,因此得出了各种不同的结论,但是这些结论都是有道理的,因此我都给予了肯定。

在三种讨论方式中,以小组讨论的参与率和有效性较高,也就是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的综合编组,在教学中我采用最多的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2.师生换位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课程理念不是让你教师教教材,而是让你教师用教材教。把以前的死的课堂变成充满生命力的活的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把自己置身于参与者和服务者的地位,热情鼓励每一位学生,实实在在地营造出平等、宽容、尊重、理解、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想说、敢说、爱说,积极参与课堂的活动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每个学生都喜欢老师的赞扬,所以教师多用激励和赞扬的语言鼓励学生,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会自然而然地形成,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集思广益,多方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遇到不易解决的问题,教师及时点拨,使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处在随时互换的动态中,让教学在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合作、共建的交往活动中完成,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3.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精神

一名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如何学习。学会质疑就是会学习的一个重要标志。小学生大都活泼爱动,因此,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乐于思维,敢于对数学问题产生质疑,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中,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和平和的精神状态对待每一个学生,缩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态度,建立素质教育下的新型师生关系。小学数学课堂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教师采用语言和手势等方式鼓勵学生进行提问,并对学生的质疑行为给予肯定和赞许,这样能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勇气,只有不畏惧错误、敢于质疑才能不断进步,逐渐领悟小学数学的精髓。

4.重视学生动手实践,提升学生理性认识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说:"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根据陶行知的观点,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精神,让手脑并用。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调动各种感观参与实践,同时教给学生操作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激发思维去思考,从中自我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动手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三角形的认识"是一节比较枯燥的概念课,我让学生用彩色塑料条围成三角形,并投影到银幕上。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发现图1和图2是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图3虽用了三条线段,但首尾不相交,所以不是三角形。定义从直观的观察之中升华出来了:"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加强操作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顺应他们好奇、好动的特点,而且能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学习数学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创造精神。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5.加强实践操作,培养应用能力

实践能力的培养能使学生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了解数学和认识数学,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领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要把课堂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往往被错综复杂的生活现实所难住。这就要加强实践操作,培养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例如,教了"比和比例"后,我有意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要学生测量计算操场边的旗杆的高。旗杆高参天,如何测量?多数同学摇头,少数几个窃窃私语,提出爬上去量,但是两手抱着旗杆怎么量?有人提议拿绳子,先用绳子量杆,下来后再量绳子。这可是个好办法,可如何上去?这时我取来一根长2米的竹竿,笔直插在操场上。这时正阳光灿烂,马上出现了竹竿的影子,量得这影子长1米。于是我启发学生思考:从竿长是影子的2倍,你能想出测量旗杆高的办法吗?学生想出:旗杆高也是它的影长的2倍。(教师补充"在同一时间内"。)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学生们很快从测量旗杆影的长,算出了旗杆高。接着,教师又说:"你们能用比例写出一个求旗杆高公式吗?"于是得出:竿长:竿影长=旗杆高:旗杆影长;或旗杆高:竿长=旗杆影长:竿影长。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

猜你喜欢

影长旗杆数学知识
测量旗杆的高度
“拐弯”的影子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旗杆到底有多长
平行光下物高与影长问题的解法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利用相似形解决影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