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滑县小麦种植重点推广技术

2016-10-21卢曙光

农民致富之友 2016年8期
关键词:播量公分麦田

卢曙光

1 小麦规范化整地技术

耕作整地质量好坏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和最终产量。针对近年来机械化整地环节存在的秸秆粉碎质量不高,还田后只旋耕不深耕,且不镇压耙实,导致耕层过浅,犁底层加厚,活土层变浅,土壤过于疏松,漏风透气、失墒过快,麦苗易旱易冻,出现黄苗死苗,对产量影响较大等突出问题,小麦播前整地一定要做到“四个必须”,即:秸秆还田地块必须深耕,旋耕地块必须耙实,连续旋耕三年的麦田必须深耕或深松一次,地面必须平整,且耕深应控制在25公分以上,深松应达到30公分以上,秸秆粉碎的长度不要超过8公分。

2 推广种子包衣技术

首先选用半冬性中熟,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综合抗性(抗病、抗寒、抗干热风等)好的品种,如矮抗58、周麦18、豫教5号。播前对种子进行包衣:方法是: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10ml或40%辛硫磷乳油20ml,加3%敌萎丹50-60ml,或2.5%适乐时15-20ml对水0.5kg均匀拌麦种10kg,拌后堆闷1-3小时,待药液全部吸收后播种,可有效预防小麦全蚀病、纹枯病、叶枯病等土传、种传病害及地金针虫、蝼蛄、蛴螬等地下害虫。

3 适期晚播

针对滑县气候特點,小麦播期由10月上旬推迟至10月中旬,10月20日以后播种过晚的小麦,播量根据地力、品种、整地质量酌情增减,平均每晚播1天,播量增加0.5公斤,可有效减轻冬季旺长及倒春寒造成的冻害。

4 半精量“窄行匀播”技术

针对播量过大、群体质量下降导致的倒伏、病虫害严重以及产量结构不协调、制约小麦产量提升的问题,在优选品种、精细整地和平衡施肥的基础上,推广半精量窄行匀播技术,控制每亩播量不超过10公斤,适当缩小行距,可采取宽窄行:21×13厘米;或等行距:17厘米左右均可,增大株距,提高播种均匀度,并做到播量准确、深浅一致,播种深度3-5厘米,不漏播、不重播,播后及时镇压。

5 综合运筹肥水

1、坚持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做好增磷、补钾平衡施肥;2、加强水分管理:首先播种前造好底墒水,做到足墒播种;然后将小麦返青水推迟到3月中下旬小麦拔节后。最后于4月底-5月初小麦扬花期浇好扬花水,5月中旬以后不再浇水,以保证小麦的产量和品质。3、推广氮肥后移技术 该项技术在优选品种、精细整地和高质量播种的基础上,适当减少播种前底施氮量,将麦田一次性底施氮肥改为底肥与追肥相结合,底施氮肥量占总施肥量的60%-70%,拔节期追施40%-30%。在麦田春季管理时,因苗、因地、因墒制宜,对群体适宜、生长正常的壮苗麦田,大力推广“前氮后移”技术,将返青起身期追肥推迟至拔节期,结合浇水追施拔节肥,一般亩施尿素15公斤,重视叶面喷肥,在小麦中后期,结合小麦病虫害防治,适当加入磷酸二氢钾、尿素等,以延缓小麦植株衰老,增加小麦千粒重。此技术对打造小麦优质群体、促进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协调发展以及预防晚霜冻害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6 小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

重点推广小麦病虫害“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技术。草害以及麦田杂草冬前(11月中下旬至12月上旬、日平均气温8℃以上、麦苗3-5叶、小草2-3叶期)化除、春季补防(化学补防要在小麦拔节前完成)技术。病虫害播种前注意选用对路杀菌剂和杀虫剂对种子进行混合包衣或药剂拌种,病虫重发区做好土壤处理,在小麦生长发育期间,做好病虫监测预报、对发病虫害时期实施重点盯防,重点预防小麦白粉病、赤霉病、锈病、蚜虫及吸浆虫,选好备足适宜药剂,抓准时机,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防好病虫害。

猜你喜欢

播量公分麦田
异常气候下播期、播量对百农207生长发育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汝州市2018年度优质小麦不同播量处理试验报告
离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
笼 子
不同播量、行距对“藏青320”产量的影响研究
播期播量对晚粳稻宁84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小黑螺
不关我的事
别人做不到
只有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