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玉米高产种植技术
2016-10-21王小玲
王小玲
[摘 要] 玉米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其用途十分的广泛,可以用作食品加工、饲料,也可以作为工业酒精和烧酒的原料。随着玉米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有效地高科技的玉米种植迫在眉睫。本文针对这一现状,进行相关的研究,提出一些玉米高产种植的技术,以期提高玉米的产量。
[关键词] 玉米 高产 种植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4-0100-01
前言
玉米这种农作物是世界上分布最为广泛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對玉米的需求量原来越大,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这就要求不断地提升玉米的种植技术,提升玉米的产量,促进优质玉米的高产。
1 科学选择玉米种子
玉米种子的选择对玉米的种植有重要的影响,要实现玉米的高产,就必须要合理的选择玉米种子,种子质量的高低对玉米的产量有决定性的影响。在进行玉米选种时,要从当地的地理环境出发,根据实际的情况,从适应性、优质、高产等多个角度进行测评,选择适应性较强的玉米种子,提高玉米种子的成活率,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2 选择玉米地和播种时间
玉米的适应性较强,因此对种植的土壤并没有太多的要求。但是,玉米在生长期需要大量的养分和水分,而且,玉米的植株相对庞大,根系也比较繁茂。这就需要在选择种植土壤时要选择土层较为疏松的,且土壤具有良好的透气性的地势平坦的土壤进行种植。如果玉米种植地有良好的灌溉系统且土壤的肥力较高,将提高玉米的产量。同时,要根据玉米种植地的气候的特征合理的选择播种玉米的季节,确保玉米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吸收足够的养分,提高产量。
3 提升玉米种子的发芽率
在播种玉米前,要将玉米的种子进行晾晒,晾晒2到3天,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够将玉米的种子直接放在温度较高的地面上,这样会将种子烫伤,影响种子的发芽。玉米种子经过阳光的晾晒后,在播种后能够更快的吸收水分,发芽较早,出苗率高且整齐。此外,还要进行拌种和浸种。浸种可以分为清水浸种和化学药剂浸种。清水浸种的目的是要供给玉米种子养分,促进其发芽。化学药剂浸种主要是用一些化学药剂浸泡种子,但是浸泡的浓度不宜过高,否则种子会被毒死,降低种子的发芽率。拌种就是用农药来搅拌种子,降低种子受病虫害的危害。总之,要合理的处理玉米种子,提升玉米种子的发芽率,为玉米的高产奠定良好的基础。
4 合理限定玉米种植密度
玉米种植密度要适宜,在设定玉米的种植密度时要综合的考虑多重的因素。如,土壤肥力、土地状况、各种特征、气候条件等,只有充分的考虑这些影响玉米生长的因素,并进行因地制宜的种植,才能够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合理的限定玉米的种植密度,能够提升玉米的穗数。通常情况下,早熟的玉米667平方米种植5000到5500株,晚熟的玉米在相同的土地上种植3500到4000株,紧凑型玉米种植4800到5500株,半紧凑型种植4200到5000株,披散型种植3500到4000株。
5 有效运用施肥技术
玉米在生长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矿物质元素,其中最多的是氮素,此外对钾、镁、钙、硫等元素的需求量也较大。同时,处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玉米吸收营养的情况也存在较大的差异。通常情况下,幼苗期吸收的养分较少,需要的肥料较少,随着玉米的不断增长其需要的养分也在不断地增多,生长期的玉米需要补充足够的氮元素,使玉米能够正常的授粉。在施肥的时候,主要要施有机肥,少量的化肥,同时要注重磷肥和钾肥的补充。此外,当玉米生长进入大喇叭期的时候要进行追加肥料,更好地满足玉米的生长需要,使得玉米能够吸收足够的养分,使得玉米秆能够成熟,进而提高玉米的产量。
6 加强田间的管理
玉米的田间管理可以分为前期管理、中期管理和后期管理。前期管理即在出苗前进行及时的管理,如果玉米出苗后有缺苗的情况,要进行及时的补载。如果玉米苗有三四片叶子的情况要及时的将病苗和弱苗除去。中期管理就是在玉米成长为7到9片叶子时要适当的追加氮肥,追肥的部位要在距离植株根系8到10厘米的部位,追肥后要将坑用土封严实,防止漏肥的现象发生。后期管理即除大草,保持田间的干燥,促进玉米生长。
7 有效利用病虫害防治技术
要有效的利用病虫害防治技术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在栽培时要强化管理,施肥是要尽量的用有机肥,并且要早播早管,进行合理的科学的田间管理,增强玉米自身的抗病虫害的能力。第二,要合理的进行轮作倒茬,在秋后要深耕土壤,使得土壤中的病残体和菌源被深埋到地下,并及时的处理秸杆。第三,要运用药物防治植株的病虫害,在选择药物时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选择合理的配比药物,有效地防治病虫害。
结语
总之,对我国玉米种植而言玉米的高产技术具有重要的价值,要实现玉米的高产就需要不断地加强科研投入,创新玉米的种植技术,保证玉米的产量。同时要指导农民科学的进行玉米种植。根据目前的种植情况来看,玉米的种植仍然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需要不断的提升种植的技术进而提升玉米的产量,达到高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凤茹. 玉米高产种植技术探讨[J]. 农业技术与装备,2014,10:43-44.
[2]向丹林.新时期玉米高产种植栽培技术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4,06:106.
[3]周春辉.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分析[J].中国农业信息,2013,21:85.
[4]郭军涛,王卫,张艳华.浅议玉米高产种植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4,18: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