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玉米褐斑病及大斑病

2016-10-21崔光辉刘红

农民致富之友 2016年8期
关键词:褐斑病感病斑病

崔光辉 刘红

1 玉米褐斑病防治

玉米褐斑病主要发生在玉米生长中后期,主要危害玉米叶片,且主要在玉米8~10片叶时易发病,12片叶以后一般不再发病。但在一些感病品种上,褐斑病发生严重,常导致玉米生长前期快速干枯,引起产量损失。现对玉米褐斑病的发生特点进行描述,同时结合生产实际对该病大流行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1.1 流行原因

一是玉米品种多、乱、杂,感病品种多。市场上销售的玉米品种中包括了未通过审定的品种和虽然通过审定但种植范围不包括春播的品种,玉米种子市场形成了多、乱、杂的现象。生产上种植了比较多的感病品种,给该病的流行提供了有利的寄主条件。二是连年重茬连作,秸秆还田,田间病菌逐年增加。由于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导致玉米连年重茬连作;同时,玉米秸秆还田面积越来越大,导致病原菌在田间逐年积累。而且用秸秆沤肥后未经高温充分腐熟,施入田间后,也造成田间病源菌的增加,给该病的流行提供了必要的菌原条件。三是田间脱肥,玉米生长不良,抗病性降低。一般不施基肥或施用量较小,同时玉米苗期追肥量过小或过晚,导致玉米5~8片叶时,土壤肥力不足,田间出现脱肥现象,营养不良,叶片发黄,抗病性降低,是引起玉米褐斑病大流行的一个主要原因。四是气候条件。在玉米的生长季节(6—9月),即玉米出苗后,降水频繁并出现高温、高湿、寡照天气,长时间降雨,田间大面积积水,易诱发此病。

1.2 防治对策

1.2.1农业防治

要大力推广旱播与配方施肥技术,旱播可使玉米在苗期得到锻炼,根多、根深、苗壮。配方施肥,增施氮、磷、钾肥。在玉米4~5片叶时,及时追施苗肥,施氮、磷、钾复合肥150~225 kg/hm2,注意氮、磷、钾肥的搭配。在合理追肥的同时,适时浇水,并及时中耕除草。玉米苗期要根据田间长势情况,及时中耕锄草,使玉米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生长。严重干旱时,要及时浇水;雨水多,田间积水时,要及时排涝。并及时中耕放墒,降低田间湿度,改良田间小气候。

1.2.2药剂防治

在玉米4~5片叶时,若种植的品种不抗病,属感病品种,且此时温度高,降雨量大,田间湿度大,光照时间短,适宜于病害发生,应及早预防。药剂可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等杀菌剂进行叶面喷洒,能起到较好的预防效果。在玉米褐斑病发病初期及时用上述药剂进行叶面喷洒,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同时,喷洒药剂时可加入适量的磷酸二氢钾、尿素、双效活力素或其他叶面肥,补充玉米营养,促进玉米健壮生长,提高抗病能力,从而提高防治效果。喷洒药剂时,可结合气候条件,连喷2~3次,间隔7d左右。喷药后6h内遇降雨应重喷。以苯来特和氧基萎锈灵防效好,可用药1.5kg/hm2对水750 kg叶面喷雾。另外,施药时间应在10∶00以前、16∶00以后,避开高温时间施药。

2 玉米大斑病防治

玉米大斑病是由突脐蠕孢属引起的,是我国玉米主要产区的常见病害,给我国玉米种植业造成严重损失。随着抗病杂交种的推广和栽培制度的变更,大斑病危害一度得到控制,但由于大斑病菌生理小种多,变异速度快,我国部分地区大斑病危害有所回升。

2.1 发病症状

玉米大斑病在整个玉米生育期都可能发病,但在自然条件下,苗期很少发病,到玉米生长中后期,特别是抽穗以后,危害加重。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能危害苞叶和叶鞘,其最明显的特征是在叶片上形成大型的梭状病斑,病斑初期为灰绿色或水浸状的小斑点,几天后病斑沿叶脉迅速扩大。病斑的大小、形状、颜色及反应因品种抗病性不同而不同。植株感病后先从底部叶片表现症状,逐渐向上扩展蔓延,病斑呈青灰色梭形大斑,边缘界限不明显。病斑多时常相互连接成不规则形,长度可达50~60cm。病害流行年份可使叶片迅速青枯,植株早死,导致玉米雌穗秃尖,籽粒发黑,千粒重下降,其产量和品质都会受到影响。

2.2 发病条件

2.2.1品种抗病性的差异

不同玉米自交系和品种对大斑病的抗性存在着明显差异,感病自交系的利用和感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是大斑病流行的根本原因。在生产上尽量使用抗病性强的品种,不要一味追求产量。

2.2.2不良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是影响病害发生轻重的重要因素。玉米大斑病多发生于温度較低、气候冷凉、湿度较大的地区。

2.2.3不适当的耕作栽培制度

玉米大斑病菌是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病残株上或以菌丝潜伏在病残体组织内越冬,成为次年初侵染来源。近年来,许多农户收获玉米后,就将秸秆弃于田中,或收获秸秆,将秸桩和病叶留于田中,致使大量的病残株遗留田(土)中,为病害的发生提拱了基础条件。

玉米连作地发病重,轮作地发病轻,间作套种的玉米比单作的发病轻。合理的间作套种能改变田间小气候,利于通风透光,降低行间湿度,有利于玉米生长,不利于病害发生。晚播发病重,玉米生长后期抗病力下降,又遇雨季,所以生长后期比前期病重。育苗移栽玉米,由于植株矮,生长健壮,生育期提前,因而比同期直播玉米发病轻。密植玉米田间湿度大,比稀植玉米发病重。肥沃地病轻,瘠薄地病重。追肥病轻,不追肥病重。离村边或玉米秸秆垛近的和地势低洼的玉米地发病重。

2.3 防治对策

2.3.1积极推广抗病品种

不同玉米品种大斑病的抗性有显著差异,种植优良抗病品种是控制玉米大斑病的主要措施。大斑病常发区,选用玉米品种时应把抗病性作为第一要素来考虑,并要注意品种的合理搭配与轮换,避免品种单一化。

2.3.2药剂防治

根据病情,先摘除植株基部黄叶、病叶,减少再次侵染菌源,增强通风透光度,然后喷施杀菌剂。可用50%多菌灵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600倍液,或75%百菌清8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d喷1次,连用2~3次。

猜你喜欢

褐斑病感病斑病
茶轮斑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拮抗菌筛选
苹果园褐斑病防治正当时
黄瓜靶斑病咋防治
土壤pH和主要养分含量与山核桃干腐病的相关性研究
高温多雨 注意防治苹果褐斑病
楚雄州桑树褐斑病发生规律研究
苹果褐斑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甘蔗实生苗早期阶段黑穗病抗性鉴定与评价
5个欧亚种葡萄品种感染霜霉病后4种酶活性的变化
基于高光谱数据的马尾松松萎蔫病早期监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