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
2016-10-21徐金凤
徐金凤
春草又绿,百花又开。秉承时代之风,抓住热点问题,引进时代活水,让语文教学从育人入手,让语文课堂与人的终身发展相接壤,“发前人之所未发,明今人之所未明”。立足时代的教育大地,仰望语文的绚丽天空,课堂应更多的关注课程的现代意识,重视学生的人生观、思想观、价值观的培养。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时代赋予了语文更多的育人职责。语文学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一言一行,可以說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更多的是一种情感教育,让学生在中国精深的经典文化中接受精神洗礼,情感磨练,塑造更加完美的人格。语文教学只有通过对文本的深层把握,挖掘其中的意蕴内涵,从中把思想的精髓传递到学生的心灵中去,使其受到情感的陶冶和净化,才能最终成长为思想和智慧的栋梁之才。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动脑并积极研究,善于设计并精当实施:用优美的语言感染学生,用高大的形象影响学生,以丰富的资料感动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润物细无声”地实现身心的全面进步。
语文课堂是是学生德育的新天地,每一篇课文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教师在课堂中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失时机地引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人生阅历,捕捉生活的细节等,把情感教育融汇于教学中,点点滴滴渗透于学生的思想意识,不知不觉中有如坐春风之感,其乐融融,不亦乐乎!最终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行动,悄无声息,滋润着学生纯美的心田。
语文教师应该善于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激之于情置于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更为深刻周到的思辨活动——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乐于钻研问题。也就是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应更加注重知识的探究,在探究中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艺术视野。引领学生“享受语文”,享受中国优美的经典文化,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享受思考的成果,更是在享受思考的过程。在课堂中,让思考成为一种习惯,让学习成为一种需要,让表达成为一种倾诉,真正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享受人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设“问题情境”,在问题探究中巧妙深入文本。以问导学,以思促疑,以情感人,不弃微末,点滴做起,让经典文化绽放于心灵的每一个角落。问题的设置应更多的让学生提高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对作品鉴赏的能力,不论是什么作品,都有他的多义性。所以说,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每一个人的解读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因此,教师在讲授知识时应立足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用问题带动学生的知识探究。让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自发自动的层面,于无疑处生疑,不拘泥于既定答案的基础上能再推开一扇窗子,让学生看到更美的风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知识的多元化,我们的语文教学应更多的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在学语文中促成长,告诉学生在体验课文的时候,要带着自己的知识和情感,慢慢的感受,把自己在课上学的知识和课下学的内容充分结合,关联起来,争取在解读知识的时候,有自己最独到的见解,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教师在课堂设计时,应抓住有利的时机,浓墨重彩,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体验、人生经历等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将课内知识和课外生活和谐地融为一体。比如学习白居易脍炙人口的名篇《长恨歌》,唐玄宗、杨贵妃之间的宛转动人的故事,诗人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对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对于文章主题的解读,可以通过写作的方式展现出来,这样便可在学生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真实再现个人的独到见解,并以此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感悟。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外界的敏感程度会随着好奇心的强弱而变化。所以,作为语文老师来说,必须要激发学生们的思维,培养同学们对事物的注意力,让学生们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在课堂上,找到启发同学的点,知道学生们的兴趣点在哪里,抓住学生最感兴趣而又同文章重、难点有着紧密联系的问题。问题涉及要讲究启发性,改变提问角度,思考问题方式,力求新颖,讲求新意能激发情趣,这样就能使课堂从始至终都充满挑战性、探究性和趣味性,产生“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的良好效果。
新的语文课堂,更多的是情感、素养与价值观的适时显现。适时适度、富于艺术技巧的设计,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养,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情感与素养的完美结合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实现师生心灵的沟通,实现语文课堂的智慧交流,让学生从语文教学中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
语文教学必须树立一种“大语文”观的思想。既要凸显语文的工具性,又要重视语文的人文性,实现语文与育人,成长与成材的完美结合;实现教师科学、合理的指导与学生自我个性与灵感展现的结合,在启发中开拓想象,在交流碰撞中享受思考,在点拨指导中领悟,在激励欣赏中飞翔。真正做到让语文课堂洋溢着人文色彩,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语文学习中的快乐,从而享受文学知识。
作者单位:山东章丘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