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白眼
2016-10-21刘衔忠
刘衔忠
朱耷(1626—约1705年),明末清初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字雪个,号八大山人,明宁王朱权后裔。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擅书画,花鸟以水墨写意为宗,形象夸张奇特,笔墨凝炼沉毅,风格雄奇隽永;山水画,笔致简洁,有静穆之趣,得疏旷之韵。
作为大明遗老,八大山人由于他的特殊身世和所处的时代背景,使他的画作不能像其它画家那样直抒胸臆,而是通过他那晦涩难解的题画诗和那种奇怪的变形画来表现。例如他所画的鱼和鸟,寥寥数笔,或拉长身子,或紧缩一团,似是而非。特别是那对眼睛,有时是个椭圆形,都不是我们生活中所看的鱼、鸟的眼睛。八大山人的鱼、鸟的眼珠子都能转动,有时还会白眼瞪人。他画的山石也不像平常画家画的那个样子,浑浑圆圆,上大下小,头重脚轻,他想搁在哪里就在哪里,也不管它是不是稳当,立不立得住。他画的树,老干枯枝,仅仅几根树杈,几片树叶,在森林中也挑不出这样一颗树来。他画的风景、山、光秃秃的树,东倒西歪,荒荒凉凉。
但是,在画家孤傲不群、愤世嫉俗的情感宣泄中,我们却能解读出画家独特的生命意识。
生命在极端的环境中、在极端的条件下也能产生审美意识。画家总在张罗着天荒地老般的残山剩水,以丑傲视世俗的甜媚,以怪异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对生命的悲悯情怀。这种情怀是对一切生命,即使是以美的形式、丑的形式,以正常的形式、扭曲的形式,以健康的形式、病态的形式呈现出来而产生的大悲悯。本质上,天地宇宙、世间万物都获得了画家的大悲悯。
在大明帝国走向灭亡的时候,在自己的生命走向颓败的时候,画家最好的艺术形式也会全面地走向极端,甚至走向怪异。画家用白眼对待一切包括生命。白眼,是画家对待生命的方式;冷冷,是画家对待生命、人生的态度,这是绝境中的方式和态度。但这种方式和态度,绝不是人性的冷漠麻木,也绝不是人生的消极无情,而是画家以极端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人世间的悲悯。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唯美的,无论是诗歌还是绘画,无论是书法还是建筑,都是以唯美的形式呈现在艺术殿堂。同时,人格美的对应形式也是唯美的。虽然,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苦难话语系统是由诗人杜甫构建的。但是,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也是以秀美、壮美的形式来表现。而朱耷的绘画,虽然艰涩隐晦,却是一种绝境美,并以高层对应的形式受到艺术界的关注。
从莫言的小说中,我们可以摩挲出一朝一代的硝烟战火、兵荒马乱似乎成了中国历史的脉络,触摸到历史的最初轮廓仿佛是由野蛮、暴力、血腥、残酷来书写的。那么,伴随着野蛮与暴力、血腥与残酷的人格塌陷、人性扭曲就有了存在的合理性而进入到艺术家悲悯的视线。莫言对个人复仇的描写与展现,实际是将个人的复仇动机转化为人世间消灾除难的高尚动机,使悲悯的意识和情怀有了宏伟的对应。
莫言在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许多人物猥琐、粗俗、野蛮,或者说作者是以人物扭曲的灵魂、鄙陋的情感、颓靡的精神、变态的人格等等来表现对一切生命的悲悯。而生命生存、生活的环境虽然也有优美作背景,但许多时候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却是荒凉、贫瘠、肮脏、混乱。这样一来,作家的大悲悯也将环境纳入在内。同时,作家也没有拒绝衰老与病痛,没有远离生命的扭曲与人格的塌陷,反而极力表现这些,使悲悯意识和情怀直达人类生命的基座而显崇高。
这也是艺术生命的一种白眼。
莫言在坦荡中全方位地渲染生命的颓败与灵魂的干瘪,用黑暗给了那个世界光明的照耀,用残酷与血腥来呼吁人性的崇高;而朱耷用白眼来表现对生命的关注,用冰冷给了这个世界温暖的传递,用极端的丑来表现自己对生命纯美的渴求。
朱耷的绘画,因个别性、差异性,而拓宽了艺术生命解读的可能与空间。他的作品,浸满了凄清和悲悯的湿润,令人极容易就滑落到一个孤苦深邃的心灵世界并被时淡时浓的悲意包裹着,远离不了、挣脱不了,但是,它所带了的颤栗并非雨打芭蕉那样清晰可见,却能够让人们在撕肝裂胆中获得清醒,唤醒良知。
由于没有人云亦云的叠加而独辟蹊径,朱耷的作品便走向了高贵。方寸之间,所有的空白,所有潦倒的笔墨都熔铸了朱耷低哑的生命喉音。同时,亦由于其作品简单得直奔生命的真实,并力求用这种怪异的形式来表现这种真实。作品简朴得豪放,苍劲得率意。即便简单也有了境界,即便怪异也让生命归于一种纯净。
文学艺术只要有了生命意识的韵味,世间一切生命在悲悯中就会有了相同的重量,便直通杰出的层面。
当锦衣玉食零落成泥,豪华楼宇沦为荒草泥沼之后,朱耷那桿毛笔刻意图画的作品,经过艺术的蒸馏,天地茫茫空无一物,却镌刻人生、雕镂人心,永不漫漶,最后只剩下一双生命的白眼——敏感的白眼,悲悯的白眼。这双白眼,最终给了人类一个苍凉而又庄重的安慰,这是生命在绝境中独有的归来。
作者单位:贵州兴义市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