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的途径

2016-10-21李占强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6年8期
关键词:课外课文语文

李占强

古语有云:“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等都是对感恩重要性的诠释。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市场经济的日渐发展,在利益的驱使下,人们的奉献意识慢慢淡薄,感恩之心难求。有些少不更事的青年学生或多或少受此影响,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变得“忘恩负义”或者不懂真情言谢。面对这样的严峻现实,学校应该率先举起感恩教育的大旗,尤其是人文性很强的语文学科,更应该充分发挥塑造学生精神灵魂的独特优势,为学生构建一个文明美好的世界,从而提升感恩的道德观念。

一、感恩教育对中学生成长的现实意义

通过调查不难发现初中阶段的学生,容易叛逆、厌学、自理能力差。很多青少年对待周围的人事太冷漠,不知道尊老爱幼,缺乏悲天悯人的胸襟,不体贴父母的艰辛。究其原因很大部分是与他们不知道珍惜,更不懂感恩生活、感恩父母等因素造成的。感恩之心的缺失也许是因为物质条件改善,缺乏吃苦的历练;也许是独生子女受家人的关怀备至,导致学生普遍以自我为中心。学校是中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因此在课堂上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有利于改善学生的道德状况,让学生接受伟大人格和崇高品质的熏陶,于潜移默化中提升综合素养。另外,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以成绩论英雄”的做法也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情感的教育,当前推行的素质教育也认識到了这一点,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实施感恩教育既是为了积极响应新课标的倡导,也是对教育工作负责的体现。

二、语文教学融入感恩教育的实施途径

1.动之以情,在课文的讲解中播撒知恩的种子

语文教材中不仅有文辞优美的名家名作,更有饱含深情的经典散文。通过世间百态和喜怒哀乐的书写,展现了各种细微生活中蕴含的“恩情”。既有自然的,也有社会的,有关于人的,亦有对事对物的。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文本中的“言外之意”,并且运用深情的讲解,打动学生的内心,启发学生的知恩意识。

明显地以感恩为主题的课文篇目就有九年级第三单元“亲情歌吟”里《背影》、《慈母情深》、《母亲的心》等篇目,这些文章都通过写父亲母亲的日常平凡小事,歌颂了他们对子女无私呵护的不平凡的春晖之恩;还有在文章中穿插着感恩情节的,如《阿长与山海经》里“我”对阿长的感激与怀念之情;《三顾茅庐》里的诸葛亮对刘备诚心拜访、善待人才的知遇之恩的回报;《乞丐》用里“我”与乞丐的相互施舍这一行为,表达了作者对人与人之间平等关爱的呼唤。更有的是通过对山川河流的生动描绘,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大自然的尊重、对祖国壮美风光的由衷赞美,对当下生活的珍惜之情。例如济慈的《秋颂》、《最后一片叶子》是通过自然事物来抒发对生命的礼赞。

2.我手写我心,在作文的创作中体会感恩的真谛

让学生知恩是感恩的基础,领悟感恩的真谛才是重点内容。作文是中学语文的不可缺少的教学板块,现在的学生很少能写出真情实感的文字,如果能选择一些能让学生产生共鸣的话题,或者布置学习后的随笔、感想等,让学生在有话说的同时激发他们的情感因素。结合自身体会和亲身实践去反思,既能解决学生“无病呻吟”的弊病,又能收到感恩教育的效果。

例如可以让学生仿照《金色花》的写法给家人写一首短诗;学习《农夫与蛇》这篇课文后,写一篇“如果你是被救的蛇,应该怎么做”的想象作文,启发感恩思维。这样学生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在点滴的感动回想中升华精神境界。

3.知行合一,在课外的实践中付诸报恩的行动

教师要把学生从课内引向课外,把语文的教化作用延伸到生活中。创设氛围,让学生在报恩中逐渐养成感恩意识。例如,语文教师可以开展“我所知道的感恩事迹或者画面”演讲会或者开展与“感恩”相关的辩论会、诗朗诵,让学生在班上分享课外读到的故事或者留心身边发生的事情;给班上帮助过自己的同学真诚道一声“谢谢”,给辛勤的老师献上自己制作的小礼物;还可以组织学生去社区或敬老院做义工服务;鼓励学生平时主动关心小动物、爱惜花草树木、帮助爸爸妈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等等。

当然,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实践的时候,不能只做表面文章,或者太功利化。既不能让学生觉得矫情,又不能只是某一时段的心血来潮。要让感恩真正落到实处,春风化雨般地泽润学生的心田,并且使之成为学生终身奉行的准则。

总之,学会感恩,这是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优良美德,也是新世纪建设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感恩教育不仅能帮助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也是新时期青少年成长的必经之路。

作者单位:甘肃张掖市临泽县第四中学。

猜你喜欢

课外课文语文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
取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