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鲜新闻素材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6-10-21孙元菁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6年8期
关键词:阿列克谢耶维奇故土获得者

孙元菁

2015年10月8日瑞典學院将20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白俄罗斯女作家、记者斯韦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看到这则新闻,作为高三语文老师,我对成为时代苦难和勇气丰碑的女作家心怀敬仰。以什么方式同学生分享这则新闻带来的喜悦和思考,朗读、看视频、评论这些毫无新意的方式被我一一否定。我希望以一种带有学科特色的,更有语文味的,适合高三学生学情的方式来呈现新闻的价值和思考。在这样的想法下,我设计了作文教学方案《邂逅诺奖获得者》。

在材料收集和设计过程中,我力求达到两个层面的教学效果。一方面让学生在新闻素材的研读中拓展阅读面,积累素材;另一方面在研读探究的过程中,激发思考,提高写作能力。

基于此,我设计了几个板块的教学内容,以求达成以上教学效果。

版块一:新闻解读

1.呈现新闻:

20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白俄罗斯女作家、记者斯韦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

2.展示颁奖辞: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白俄罗斯作家斯韦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因为她的多声部创作是我们这个时代苦难和勇气的纪念碑。

版块二:后续思考

诺贝尔奖作为国际性奖项,它呈现的意义和价值远大于为国争光的荣耀。诺奖获得者们对生命和世界的思考也远重于个体的得失。在斯韦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之外,其他的诺奖获得者们的经历同样给我们启示。

拓展阅读新京报评论《故土上的“异乡人”:他得了诺奖,却仍被疏离》,推进学生对诺奖新闻的进一步探究。

版块三:习作训练

在前几个版块探究的基础上,学生对于2015年颁发的诺贝尔文学奖项、获奖者以及诺奖的背景资料有了充分的认识,积累了写作素材,思考了新闻价值。最后,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以文字的形式来呈现自己的思考和收获。春花无数毕竟如何秋实,思考和探究的目的终究是为了转化为能力。

【作文题目】

2006年,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获诺奖。1994年,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获诺奖。1955年,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获诺奖。他们却都因书写民族的历史,拥抱故土的灵魂,反思同胞的行为而遭受到来自故土家园的唾骂和攻击。

北京时间十月八日,白俄罗斯女作家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她的作品涉及二战,切尔诺贝利核灾难以及苏联的解体等内容。组委会称其“复调般的作品,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苦难与勇气的丰碑。”

对这些诺奖获得者和他们的遭遇,你有什么感受和思考。

要求:

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2.不得脱离材料的含意范围作文。

3.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材料中涉及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们的作品都关注本民族的历史,反思了民族行为,因此他们都是怀有悲悯之情,站在人类的高度,超越民族而具有历史视野的文学大师。大师们见放于父母之邦,不容于与手足同胞,流浪成故土家园的“异乡人”,而这其中矛盾冲突的出发点都是基于“爱”,爱家国,爱世界,爱人类。胸怀有多宽广,爱就有多博大。因此,材料的核心内涵是不同的群体,对故土家园的爱,所呈现出来的或狭隘或博大的不同状态。

此题可以析出两个基本的写作立意角度:(一)抛却狭隘的心理,反思民族的沉疴,理性、博大地热爱故土家园,爱它的伤痕也爱它的真实。(二)前行离不开疼痛,进步必然有牺牲,勇士推动历史的前行,时代铭记悲剧的英雄。

作文审题容易出现的偏差:只关注材料主人公们诺贝尔获奖者的身份,一味的讨论获奖这个表层事件;把诺奖获得者归于特立独行的一类人,论述与众不同的个性和行为处事的方式。学生必须通过寻找获奖事件背后的共性和心理,深入思考材料的内涵和意义,才能开拓思维,提高文章的意蕴层次。

在高三的作文教学中,引入时鲜新闻材料,让学生在思辨中探究,在探究中提升,以自身的思辨硬实力从容应考。

作者单位:浙江嘉善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阿列克谢耶维奇故土获得者
步量故土,史述吾乡吾民
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获得者 ——胡邦宁
星光
离故土
故土
阿列克谢耶维奇诺奖奖金资助年轻作家
外刊人物
历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